民国早期华侨在古巴修筑铁路照片

        民国早期华侨在古巴修筑铁路照片 : 古巴华人饱经沧桑 --- 古巴首都哈瓦那的唐人街由四条小街组成。尽管不如纽约的唐人街那么宽阔,却也各类门面一应俱全,包括百货店、糖果店、书店及博物馆、电影院、武馆等。其中到处可见中国的灯笼、佛龛、横匾,有些装饰考究的餐馆也同样画龙雕凤,使人在远离中国的古巴有置身祖国的感觉。在哈瓦那的唐人街上,耸立着一座纪念碑。它高8米,用深灰色大理石砌筑。纪念碑下面镶着3块青铜牌,北面的一块上面用中文写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华侨,为中古两国人民友谊、为独立战争而牺牲,万古长存!”另一面用西班牙文镌刻着庄严而令人骄傲的诗句:“在古巴的华人,没有一个是逃兵,没有一个是叛徒。”这美好的诗句是古巴著名诗人冈萨雷斯的题词。还有一面写着:“向古巴华侨先烈致敬!”这座华人纪念碑于1931年建在当时哈瓦那的维达区,是古巴人民为纪念在古巴30年“解放战争”(1868-1898年)中牺牲的华人。华侨华人为开发拉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00多年来,他们与古巴人民一道,为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解放立下了许多不朽的功绩,至今人们久久难忘。今天,在哈瓦那的唐人街,可以见到很多华侨、华人、华裔,他们在那里成家立业,有不少人做小买卖,开饭馆,经营日用百货,生活似乎还不错,但他们大都经历过悲惨的遭遇。

        19世纪中叶,古巴制糖业蓬勃发展,甘蔗种植园需要补充大量劳动力,但又需要有一定经验和技术能力的人。这样的劳动力到哪儿去找?最后终于在亚洲找到了这种廉价的劳动力。当时按合同规定,由中国派出年龄不超过34岁、身强力壮、能干,具有茶园、稻田、棉田劳动技能的人。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把掠夺华工的罪行合法化了,连续不断有成千上万的华工漂洋过海来到古巴。据统计,1847年至1874年,运往古巴的华工达14万人。这在历史与人数上,当然不能与北美和东南亚地区的华工相比,但拉美华工奋斗之艰苦、贡献之巨大,同任何地方比都毫不逊色。华工到了古巴后,遭受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和古巴种植园主极其残酷的压迫和统治。华工们被投入围有铁丝网的甘蔗种植场中,在总管、工头和监工的皮鞭下,日以继夜从事奴隶般的劳动。另外,华工还参加修筑铁路和金矿开采,为古巴的繁荣和发展流尽了血汗,作出了重大贡献。1950年,当时哈瓦那已形成了一个有名的华人区,华侨华人在那里经营各种生意,但仍以杂货店、小餐馆为主。有些人则以种菜为生。当华侨华人越来越多时,中国的文化和饮食习惯也慢慢地影响古巴人。例如,古巴人从传统的玉米和小麦为主食改吃大米。华侨种植的菜心、白菜、芥菜等也十分受古巴人的欢迎,并使他们在饮食中开始重视蔬菜。至1960年,在古巴的华侨华人及其后裔数量已居拉美之冠。在全盛时期共达10多万人,甚至在哈瓦那还出现一份中文报纸《光华报》。

        古巴政府没有忘记这些曾经为古巴作出贡献的中国侨民。在经济条件有所好转的情况下,古巴政府于1989年决定出资帮助修复扩建哈瓦那的唐人街。这从电视节目中就可以看到,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正在向卡斯特罗主席汇报修复计划及进展情况。人们还看到,卡斯特罗在中国驻古巴大使的陪同下,亲自到唐人街进行实地考察。在一家即将竣工的中国餐馆里,卡斯特罗逗留了近一个小时,向随行的电视台等新闻单位记者畅谈古中友谊。他表示喜欢中国的一切,包括饮食,“中国的清凉油,我很喜欢,它可以医头痛”。说着,卡斯特罗指了指自己的额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中国侨民与周围地区的古巴人朝夕相处,建立了情同手足的友谊。与此同时,他们对祖国的眷恋丝毫未减。他们纷纷表示,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他们一定要回去亲眼看一看今天的祖国,也有不少人表示一定要落叶归根。即使在今天哈瓦那唐人街一些破落的西班牙式楼宇中,仍残留不少华人社团组织的招牌,从这当中还能隐约感到华侨华人昔日的声势及华人区当年的繁荣。小小的哈瓦那唐人街,记述了历史的变迁,它是中古人民友谊的见证。在这里,兄弟般的友情把两国人民融合在一起。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