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建设协会直属古巴分会特别会员收条

        1936年7月,中国航空建设协会成立,总会设在南京,上海、重庆及其他16个省设分会,而海外支会有36个。按当时的规定,侨胞捐款10万元国币即算捐机1架,并获飞机命名权,而凡捐40万元、120万元和360万元的,还可以用该地华侨名义为飞机小队、中队和大队命名。后随着物价的上涨,航建协会曾想将捐1架飞机的标准由10万元国币改为10万美元,但考虑到政策的连贯性,没有改成。从1937年至1940年10月止,海外华侨捐献飞机217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华侨主要聚居的东南亚相继沦陷,因此这项活动也就中止了。据并不完整的相关资料显示,217架飞机,其中菲律宾50架、缅甸19架、美国18架、马来亚13架、印度10余架、斐济3架等等。古巴华侨捐14万元,折合1架飞机有余。而新西兰华侨虽不达1架,但捐款也有4万余元。

        关于抗战期间华侨的捐机活动,位于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尚存一些相关的档案。例如1941年8月14日,在中国空军节来临时,国民政府的空军指挥部就曾在成都举行为华侨捐献37架飞机命名典礼。此次被命名的飞机包括菲律宾华侨捐献的27架、缅甸华侨捐献的9架、马来亚华侨捐献的1架。当年,华侨踊跃捐款献机十分感人。菲律宾华侨捐机最多,这与中国航空建设协会直属菲律宾支会会长杨启泰先生忘我的工作及高超的组织发动能力分不开。在捐款中,固然有独捐10万元的富商,但更多的是将自己的血汗钱或零用钱捐出的下层民众。美国华侨妇女刘瑞芝以佣工为生,虽然每天工钱仅6元,但她一次就捐款20元。1939年11月,全缅甸214所华侨学校师生捐款购机,一时被广为传颂。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