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抗日救国筹饷会前方将士棉衣和捐款收条

  纽约全体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  抗战初期,各侨团组织和慈善机构多系采取临时募捐的方式,筹集一笔又一笔捐款汇回祖国,后来由于战争的不断扩大和时日的延长,许多华侨团体和侨领们感到抗日战争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中国非经长期艰苦的奋斗不能取得最后胜利。于是,一些地区的华侨团体逐步把临时性的义捐扩展为长期性的义捐,即“常月捐”。1937年10月,马来亚槟榔屿华侨筹赈会率先发布“常月捐”宣言,指出:抗日战争“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凡是中国人都得尽自己的力量来支持这长期抗战”。爱国爱乡的广东籍华侨纷纷响应号召,同心同德,捐献金钱和物资,支援祖国抗日。除了常月捐以外,还有“特别捐”、“献金”、“认购公债”等筹款形式。“持别捐”主要是通过劝募、游艺、球赛、义演、义卖、发售奖券等为专项用途捐款。1939年至1940年,美洲华侨为增强祖国抗战的空军力量,开展航空救国特别捐活动,仅此一项就筹得美金630多万元。

        1938年12月,武汉合唱团赴南洋为筹集抗战资金义演,侨领陈嘉庚等人积极组织和动员华侨购票,筹得国币1150万元。“献金”则是在举行节日、纪念日活动或个人祝寿、结婚等喜庆时,进行一次性捐款。如元旦献金、“七·七”献金、“九·一八”献金等。1938年元旦,美国旧金山华侨在一天之内就献金3万多美元。1941年8月14日,印尼巴达维亚华侨庆祝祖国航空节,一天就算得献金合国币630余万元。在1938年“七·七”这一天,泗水华侨组织了几支募捐队,一清早就背着钱箱走街穿巷,收集“七·七”献金。该市汽车运输商陈林将一天营业所得悉数捐给了募捐队。该城的光华照相馆专门发售“七·七”留影的纪念券,将所得收入全部交给募捐组织。巴达维亚华侨在举行“七·七”周年纪念活动时,将全城划分为20个区,分头开展献金活动。而且这种援助活动,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逐步深入,一直坚持到抗战的最后胜利。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