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结束侨民返美国领护照证明书

        抗战结束侨民返美国领护照证明书:  抗战爆发后,旅居海外的大批华侨告别舒适温暖的家庭,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有的战斗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同日本侵略军进行殊死的搏斗,许多人献出了鲜血和生命,其中有不少华侨青年冲破重重封锁,投奔延安,参加八路军和新四军,成长为坚强的革命主义者和反法西斯战士,涌现出像八路军女英雄李林(印尼归侨)、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长李子芳(菲律宾归侨)等一批华侨英烈,堪称“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党员的光辉模范”;有的搏击在祖国的碧空,打击日本侵略者,抗战爆发后,美国、加拿大、菲律宾等国华侨创办的航空学校培训的一大批飞行员先后回到祖国加入空军,使中国的空军力量得到加强,全国歼击机飞行员中华侨占3/4,他们被誉为“保卫祖国领空的干城”;有的担当机工,为抢运抗战物资奔波在滇缅公路上,当时国内缺乏汽车司机和维修工人(简称机工),仅陈嘉庚先生为首的南侨总会,就在南洋华侨中招聘了3200多名机工回国服务,在滇缅公路上服务的机工有一半以上是华侨,他们为滇缅公路的畅通,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神行太保”;有的参加战地服务团、华侨记者团和华侨救护队,活跃在前线和后方;还有的不远万里回国慰劳抗日将士……

        到前线参战的华侨,主要从事战地服务和战地宣传,也参加战斗,冲锋陷阵,作出了重大牺牲。1937年11月回国的马来亚华侨“槟城救伤队”50名队员,在广东各地开展战地服务,救护伤员和难民,并多次参加战斗。“回国参战仅数月,其团员之散失或牺牲于敌机轰炸下者,已过半数”。菲律宾“华侨战地服务团”100多人,1938年10月参加惠州、广州战役,幸存者仅2人。华侨医务人员冒着枪林弹雨,抢救和护理伤病员。缅甸华侨救护队80多人,两个月治愈伤员和难民万余人。在硝烟弥漫的前线,华侨记者、文化工作者抢拍战地实况,采访战地新闻,他们与国内记者合拍了纪录片《台儿庄战役》、《平型关大捷》、《孙夫人》等。缅甸“华侨救国义勇军”160人,参加了淞沪会战,上海失守后撤至湖南,参加长沙三次会战,不少人为国捐躯。新加坡“华侨决死队”16名队员,在淞沪会战中,顽强战斗,英勇杀敌,除一人外,全部牺牲。

        华侨空军飞行员是抗战时期与敌机作战的重要力量。1937年8月14日,日机轰炸南京、杭州,我空军还击。华侨飞行员陈瑞钢追击一架敌机至太湖上空,将其击落。中队长、华侨飞行员黄泮扬连续作战,顽强拼搏,击落敌机3架。同年9月19日,日军号称“驱逐之王”的三轮宽率轰炸机9架、驱逐机6架,入侵太原空袭。华侨飞行队长陈其光率机4架迎击。陈紧紧咬住三轮宽驾驶的飞机,最后将其击落,不可一世的“驱逐之王”被击毙。1940年秋进行的运城空袭战,以华侨飞行员为主。两架僚机由华侨驾驶,与主机满载杀伤弹、烧夷弹,密切配合,一举成功,击毁敌机35架。敌将级指挥官因此被撤职。

        在世界各地华侨回国抗战的热潮中,一部分人不怕千辛万苦,奔赴敌后抗日根据地和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皖南事变”前,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输送去延安的青年有数十批、两千多人,其中第二批就有华侨青年六七十人层陕甘宁边区的华侨,都按其专长安排了工作。一位有医学专长的华侨,担任边区制药厂厂长,为边区医药事业作出了贡献。由延安侨联创办的纺织厂,1942年生产毛毯3000多条,纺毛线4000多磅,毛呢100匹,所存羊毛折价获利50万元。为保卫边区,该厂1943年献金3万余元。新加坡华侨仓夷,仅18岁,1939年任晋察冀边区《救国报》记者,写了大量反映边区军民生活和战斗的优秀通讯。马来亚华侨林大章,在延安短期学习后奔赴抗日前线,随军见习。他“出入火线,不辞劳苦,送弹扶伤,昼夜不懈”。一天,敌人进逼阵地,情况危急,林取下烈士身上的枪弹,“奋勇怒射,其后随军跃出阵地,冲锋前进,英勇无敌”。参加新四军的华侨有400多人,有些人成为团、营、连的指挥员,为祖国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支援祖国抗战的各项活动中,各地华侨积极自己的血肉之躯抗击日寇,而且以他们强烈的爱国热情 ,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有力地配合祖国持久抗战。这种精神直到抗战胜利后,华侨才回所属国创业.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