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城华侨救国后援会发出的捐款收条

        缅城华侨救国后援会发出的捐款收条:  1931年至1945年,中国进行了为时14年之久的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战争。在这期间,海外华侨与国内人民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广泛组织各种救国团体开展了援助祖国的活动。据统计,当时华侨救国团体最多时达938个,占海外侨团总数的1/4强。其中有3个跨国别、区域性的组织网络影响较大,特别值得一提。

        一是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该团体1936年9月20日成立于法国巴黎,其成员主要为原国民党第19路军爱国将领、国民党和共产党等党派的旅欧爱国人士,宗旨为“联合全欧侨胞,不分党派、职业、阶级、信仰,实行全民团结、抗日救国并增进华侨福利。”该会成立后,大力吁请祖国立即实行全国武装抗战,努力从事国际反日宣传;同时,积极动员侨胞开展救灾募捐活动,抵制日货,组织华侨回国参加服务团。

        二是旅美华侨统一义捐救国总会。该会1937年8月21日成立于美国旧金山,是抗战时期美洲地区规模最大的华侨抗日救国组织,既有国民党右派参加,也容纳了美国共产党华人部、万国工人保险互助会三藩市分会等左派团体的代表,其直接统属的分会计有47个,遍及美国西部以及墨西哥、中南美洲300余处大小市镇。该会大力组织侨胞开展抗日救国活动,仅义捐一项就达500万美元之多,数量为旅美各大救亡团体之首。

        三是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简称“南侨总会”。该会1938年10月10日成立于英属马来亚新加坡,主席为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主席陈嘉庚。加入该会的南洋各属各埠华侨筹赈会计87所,其下还有分会千百所,其内部汇集了所有各帮派、行业和团体组织,领导成员有侨领、社会名流、记者、教师和基层群众的代表。南侨总会积极策划并安排从财力和物力上支援祖国抗战,包括推动募捐、增寄侨汇、购买公债、推销国货以及前往国内投资开发等。

        除了上述三大组织网络外,在澳洲、非洲等地区,华侨也组织了许多统一的抗日组织及各界、各行业的救国团体,全力开展救亡运动。它们将海外侨胞团结在一起,汇成为一股巨大的洪流,为祖国抗战增添了难以估量的宝贵力量。1937年8月15日,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召开新加坡118个华侨团体1000多人参加侨民大会,会上成立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简称新加坡筹赈会),陈嘉庚被推选为主席,办事处设在怡和轩俱乐部内。1937年10月吉隆坡成立马来亚各区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伤兵大会,公推陈嘉庚为主席,下辖新加坡、马六甲、槟榔屿、雪兰莪、森美兰、霹雳、彭亨、柔佛、吉打、玻璃市、吉兰丹、缅城等12个区筹赈会。芦沟桥事变后不久,菲律宾马尼拉中华总商会召集各华侨团体成立菲律宾援助抗敌委员会,由李清泉任主席,提出“策励侨众开展爱国运动,以人力物力援助政府抗敌御侮”的宗旨、并在各省市设立分会。

        此外,菲律宾华侨还组织了菲律宾华侨各劳工团体联合会(简称劳联会),全菲华侨学生联合会、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敌将士会菲律宾分会等抗日救国团体。在荷属东印度(印尼),华侨本拟成立抗敌后委会,后因荷印殖民政府阻挠,乃成立华侨救济祖国灾民慈善委员会。8月2日,巴达维亚华侨捐助祖国慈善事业委员会召集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各侨团开会,决定立即开展抗日救国活动。8月12日茂物、丹格朗等八个城市的分会以及望加锡筹赈灾民委员会等组织成立。1937年5月缅甸华侨抗日救国后援会成立,后改名为缅华文化界救亡协会,不久又再改名为缅华文艺界抗日救亡联合会。7月23日成立缅甸华侨救灾总会。在缅甸成立的抗日救国团体还有缅甸华侨公债劝募委员会、缅甸华侨红十字会,福建省公债劝募委员会缅甸劝募队、缅甸闽侨各属筹赈会、缅甸华侨妇女救灾会、中国航空建设协会仰光分会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