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革命同志参加地下党和游击战中证明书

        一九三七年开平革命同志参加地下党和游击战中工作证明书:  1931年9月,正当国民党反动军队大规模“围剿”工农红军之时,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随后,中央多次发表宣言、决议,号召全党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投入到反侵略的战争中去。此时,虽然江门五邑地方组织已停止了活动,但在全国、全省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下,五邑地区的革命群众、尤其是青年学生,面对民族的危机,自发地兴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斗争浪潮。在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五邑地区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纷纷以文学艺术为武器,采用文艺演出、组织阅读革命书籍、开展文体活动等方式,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抗日救国思想。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1936年9月,在中央北方局的帮助下,恢复、重建了广东党组织,分别在香港成立了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简称“南临委”);在广州建立了“广东工作委员会”(简称“广东工委”)。12月又恢复重建了广州市委,并设立广州市委外县工作委员会,加强对广州外围各市、县党组织重建工作的领导。期间,受广东工委和广州市委外县工作委员会指派,党员陈翔南、黄文康从广州到江门、会城一带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并组织江会党小组开展活动。随后,经江会党小组的发动下,在江门、会城分别成立了“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和“迈进社”等抗日救亡团体。

        1937年1月,江会党小组发展在抗日救亡中涌现出的积极分子、江门觉觉小学女教师黄玉卿(黄志明)为党员。随即,建立了江会支部,陈翔南任支部书记。至此,中断党组织活动达7年多的江门五邑地区,首先在新会县恢复、重建了地方组织。在江、会党组织恢复、重建期间,1936年夏,开平县的关山被确认和恢复了党员关系,并于同年底,受广州市委指派,返回开平县着手重建党组织的工作。他联系了早年在美国加入革命同志、后返回开平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的谢创,以及一直坚持在当地组织学校师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原开平支部失散党员胡剑魁等开展活动,并于1937年暑假的时候,经广州市委批准,确认了谢创的党组织关系,恢复了胡剑魁的党籍,同时发展了进步青年周晃加入了党组织。随后,于同年8月18日,正式建立了开平县特别支部(下简称开平特支),谢创为特支书记。同年冬,开平特支又发展了周新、周天行、谢鸿照等进步青年入党,进一步扩大了党组织。民国27年(1938年)1月,南方工作委员会外县工作委员会派出恩平籍的党员黎永超回恩平,以恩平县立小学校长的公开身分作掩护,一方面积极开展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一方面着手做发展党员的工作.同年4月,原在广州市委机关工作的吴超炯回到恩平。他们通过多方面考察,于6月底发展郑鼎诺为党员;9月,又发展郑路、梁文颖为党员。10月底,广东西南特委决定重建恩平县工作委员会(简称恩平县工委),并决定把原在西南特委任秘书的郑锦波和原/顷德县委委员邓青云(即邓戈明)也调到恩平。

        11月初,西南特委副书记冯燊在本县东边朗村郑锦波家里召开会议,传达广东省省委和西南特委指示,宣布成立恩平县工委。县工委书记冯燊(兼),副书记兼组织部长郑锦波(主持日常工作),统战部长吴超炯,妇女部长邓青云。恩平县工委重新成立后,即根据上级指示,确定当时的中心任务,进行各种活动。恩平县工委重建前后,由于冯奈等人认真细致的工作,于同年11月在天村恢复和发展了冯齐永、冯光等一批党员,重建了天村支部。另外,还在知识分子中发展了郑樵秀、吴枫等一批党员。当年恢复和发展及外地调入的党员49人,并建立了天村、“小教抗敌同志会”等党支部和党小组。民国28年(1939年)3月中旬,为了适应党组织迅速发展和形势需要,经中区特委决定,恩平县工委改为恩平县委员会。县委书记兼组织部长郑锦波;县委委员、统战部长吴超炯;县委委员、宣传部长郑樵秀;县委委员、妇女部长邓青云。同年1月至11月,恩平县党组织发展较快,不但先后建立了大坪、热水平塘、君堂妇女、塘口、南岗等一批党支部和十多个党小组,还建立了一区、三区、四区工作委员会(下称区工委)。全县共有党员127名。各区领导是:一区工委书记李进阶;三区工委书记梁文颖、副书记何锡均(即何军),委员梁灼松、郑玛、郑永文;四区工委书记吴枫(先)、陈椿昌(后),委员吴卓坚(吴德春)、吴振新。期间,恩平县委的主要活动一是举办党员训练班,组织党员学习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文章,并加强对党员进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不但提高了党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水平,还提高了领导艺术和斗争艺术;二是在县内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同年春,经过恩平县组织负责人冯燊、郑锦波、吴超炯等人和广大党员的努力,全县统一战线工作出现了很好的形势。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员,国民党恩平县长祝委侠积极支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亲自在江洲召开抗日群众团体负责人会议。4月,恩平县委得到祝秀侠的支持,以“抗敌后援会”出面筹集经费,在鳌峰山脚学宫创办伤兵医院,由服务团团长榻全光任院长,各抗日群众团体派员参加医务工作。该院负责救治“江会”(江门、新会)抗日前线运回的伤兵,共医治过100多名将土,重返前线。6月,“后援会工作队”及其他抗日群众团体派代表组成恩平民众前线慰问团,分3批带着募捐来的物品到“江会”前线慰劳杀敌将土,大大鼓舞了士气。此外,在恩平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了一大批活跃于恩平各地的抗日救亡群众团体,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抗日救亡运动,在民众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同年冬,正当恩平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开展,国民党掀起的反动逆流波及恩平。国民党中央委员伍智梅(女)来到恩平,与国民党恩平县党部书记长陈功勉互相勾结,强行解散中央领导的各抗日群众团体,并造谣中伤离间党和人民群众及海外同胞的关系。因此,恩平县委坚决贯彻党中央“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指示;坚持党在国民党统治区“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及时采取“政治上进攻、组织上退却”的策略,将大部分党员和群众团体骨干分派到教子山、平塘、热水、隔巷等地,采取办农场、开店铺等形式,以职业掩护隐蔽开展活动。以读书会、夜校、识字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抗日救亡道理,带领全县人民进行多种形式的斗争,收到很好效果,使国民党中伤我党、离间我党与人民群众关系、逮捕地方党组织负责人的阴谋落空。 

        民国30年(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掀起了第二次反动高潮。此后,国统区实行一党专政,特务统治,强化保甲制度,更加暴戾和黑暗。同年2月2日,中区特委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对恩平县委进行调整,将一些暴露的领导人外调,改由特委委员周天行兼任恩平县委书记,司徒卓接任组织部长,宣传部长郑樵秀不变。4月,新县委在独醒学校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作出关于党的着重点转移的决定:一、继续进行整顿,把党组织建设得更加纯洁、精干;二、开展农村工作和学生工作,进一步发动群众、团结群众,使党组织隐蔽得更加安全;三、保护群众积极性,保存实力。会后,即加派党员和领导干部奔赴农村开展工作。同时,由于日本侵略军继续南侵,广东省中区临时中学、国民大学附中、中山县立联合中学等学校迁到恩平。恩平党组织就派一部分有条件的党员到这些学校去读书和开展学生运动,传播革命火种,发展党员,壮大党的力量。

        民国31年(1942年),中央为了克服困难,迎接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决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一次整风运动。恩平县委按上级指示,在全县进行党内整风运动。整风运动首先从领导开始,在恩城和丰米铺召开县委成员和各区负责人会议,学习毛泽东的《改造我们学习》和《新华日报》刊登的其他文章,并在学习中联系实际,总结经验,整顿学风和党风。会后,把这些文章和文件翻印成小册子发给党员,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学习。此外,县委还办了一个叫《党性锻炼》的小刊物,辅导党员开展整风。同年3月,中区特派员李国霖几经辗转来到恩城和丰米铺向恩平县负责人司徒卓传达“粤北事件”和上级的有关指示。据此,中共恩平县委改为特派员制,司徒卓为特派员,李翔如为副特派员。当时,全县共有121名党员,分布在38个点。实行特派员制后,暂时停止组织生活。党员的组织关系由特派员直接联系,特派员以南塘村卢勤家为联络站,实行“单线联系”。党员经历了一年多艰苦的斗争锻炼,党性得到了增强,党组织也更纯洁了。同年夏,朗底党支部负责人孔德明为建立秘密武装,以保护村庄、维护治安、抗击日军为名,用公尝的租谷买回长短枪十多支,组织一支十余人的护耕队,派党员梁雅操回村掌握这支队伍。翌年也用同样办法在教子山村建立护耕队。1944年7月,由于华南日军北上、西进,配合南下日军,企图打通粤汉线、湘桂线,广东面临全面沦陷的危险。这时,恩平县特派员司徒卓根据上级关于更好地发展党的力量,适应开展武装斗争的需要的指示,着手进行武装斗争的准备工作。他转移到歇马稔岗小学,以教学作掩护,发动该村贫苦农民梁伟祥等二十多人利用公尝枪枝组成“护耕队”,由共产党员梁润湘、郑永文秘密领导这支队伍。同年10月,司徒卓通过爱国绅士冯镜子与熊华的关系,将该队编为以熊华为大队长的国民党“广阳守备区联防自卫第三大队”属下的第三中队,委派共产党员陈光远担任中队长,副中队长冯国振(熊华委派)。党组织还派出一批中共党员到该队任职,其中郑永文任司务长,黄瑛任教官,黄耀任班长,队员三十多人,驻扎在圣堂圩附近庙笈村。        

        陈光远中队成立后,熊华经常派出便衣特务到部队监视活动。当新高鹤地区的部队在该地开展活动时,熊华限令第三中队二天内前往新高鹤地区进攻。此时,台山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大队受到国民党军队“追剿”,处境十分困难,撤到恩平境内金鸡一处耕厂,恩平县特派员司徒卓亲自赶到耕厂,连夜带回歇马的三联小学秘密扎驻。本来,恩平县党组织准备等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挺进过来再配合起来,但几次派人联系,都联系不上。为了防止敌人突然袭击,就决定“第三中队”提前起义,与台山部队配合,攻打广东省驻恩平县城刘家祠的税警大队。民国34年(1945年)春节前夕,国民党恩平县政府为粉饰太平,接连几天在锦江河边的晒布滩搭台演戏,起义部队决定利用这个机会袭击敌人。1月27日晚,起义部队和台山游击队从三联小学出发,直扑恩城。于晚上12时左右来到刘家祠,向税警大队攻击。由于种种原因,奔袭税警大队失利了,但“第三中队”公开打出了人民武装的旗号,在撤到朗底后与梁雅操的“护耕队”合并,公开宣布成立恩平民众抗日自卫游击中队。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3月,中区特委委员周天行和恩平县特派员司徒卓在君堂: 湖口村召集郑玛、吴荣、黄富荣开会,传达广东省临委关于恢复党组织活动和中区特委关于恢复恩平县工作委员会建制(简称县工委)的决定。并决定由郑玛任县工委书记,吴荣任组织部长,黄富荣任宣传部长。会后,原恩平县特派员司徒卓调阳江县工作。县工委成立后,即分区逐个逐个地对党员进行考查,考查合格的即恢复组织关系。在暂停组织活动期间,许多党员都遵照上级“勤交朋友”的指示,物色和培养了一批进步青年。县工委恢复后,即将一些符合条件的青年吸收到党内来,在短短的时间内,共吸收了25名进步青年入党,壮大了党的组织。此时,全县调入、发展和原有的党员共有131人。同年春,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挺进恩平,以恩(平)、新(兴)、两阳(阳江、阳春)边区为根据地开展敌后抗日活动。恩平县党组织领导的武装部队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五团(恩平部队),在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统一指挥下行动。恩平县党组织千方百计发动群众,热情支持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在恩平的大槐顶、米仓、绵湖等地狠狠打击日军。同年8月,恩平县工委改制为恩平县委员会。县委书记谢鸿照、组织部长郑玛、宣传部长吴荣。此时,党组织的主要活动一是筹集经费支持部队;二是揭露国民党挑起内战的罪恶阴谋,反对国民党反动当局对党员和革命群众的迫害;三是举办党员干部训练班,学习中央“七大”文件,明确日本投降后党的任务和为完成这些任务所采取的策略。民国35年(1946年)4月,根据国共双方达成的《停战协定》的精神,在中区部队和党的负责人北撤后,恩平党组织由县委制改为特派员制,特派员谢鸿照、副特派员郑玛(后参加北撤)。此时,党组织活动停止,党员分散蔽隐,由特派员单线联系,以保持党的力量。7月,恩平县特派员谢鸿照奉命撤离恩平,同年9月李克平调任恩平县特派员。因特派员之间交接不清,到1947年底止,经审查,先后接上组织关系的党员共有60人,失掉关系的有45人,自动退出的4人,牺牲的1人。此期间党组织的主要任务一是开展整风审干,克服党员的悲观情绪,提高政治认识、增强斗争信心;二是利用群众反抗国民党“三征”(征兵、征粮、征税)情绪高涨,有步骤地发动一部分积极群众支援武装斗争和参加部队,扩大武装队伍。 

        民国37年(1948年)2月,香港分局召开高干会议,部署各地放手发动群众,大搞武装斗争。同年4月底,粤中地委根据恩平县武装斗争普通发展,人民群众情绪日益高涨的情况,决定恢复恩平县委员会建制,吴枫为书记,李克平为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县委恢复后,主要任务是更好地领导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和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在恢复恩平县委的同时,恩平人民武装部队五团建制也恢复了,五团政委由恩平县委书记吴枫兼任,团长后由黄东明担任。5月,成立四区区委,吴志强为书记,肖轩为组织委员,吴平为宣传委员;同时,成立四区区队,区队长兼指导员吴志强,副区队长肖轩,副指导员吴平。6月,成立良西区区委,欧柏为书记,柯炽明为委员,后增加陈擎天为委员。同月,成立清那区工委(后为山区委员会,划为漠东县委领导)梁福生为书记,张萍、杨彬为委员。吴秋暖为大朗区负责人。到这时止,全县共有124名党员,其中70%参加了武装斗争。此外,除发展党组织和武装斗争外,统战工作、群众工作等等也大力开展起来。 

        民国38年(1949年)2月,为了适应解放战争的新形势,粤中分委决定调整、充实恩平县委和五团的领导成员。调整后县委以郑鼎诺为书记,李克平为副书记兼组织部长,马平、李白为常委,吴志强、邱子平、李荣显为委员。马平任五团团长,郑鼎诺为政委,李克平为副政委,李白为政治处主任。同月中旬,新的恩平县委和五团召开会议,决定将全县划分为五个区并调整各区领导成员:清那区(代号洞庭湖)重归本县领导,辖清湾、那吉、大槐等乡,由沙朗负责(同年7月建立区委,书记沙朗,委员欧柏、梁棣);三区(代号太湖)辖朗底、大田、朗西、良东、区村、圣堂等乡,由梁福生负责(同年5月,区委书记梁超、副书记梁福生,委员肖辉);四区(代号鄱阳湖)辖夹水、大沙、鹏沙、两凯、南金、杨桥、连岗、岭南、大江、平安等乡,区委书记吴志强、副书记肖轩,委员吴平、郑永恒;东北区(代号巢湖)辖尖石、黄村、太平、三联及开平的龙胜、棠红、鹤洲等乡,由吴秋暖、郑江负责(同年5月建立区委,书记李荣显,委员吴秋暖、郑江);恩开边区(代号洪泽湖)书记司徒棠,委员周伯操(3月增加高萍,4月增加胡竹,8月书记周伯操),辖赤坎等地区。会后,县委和各区党组织进一步发动党员参加武装斗争,同时发动民兵、农会会员参军,并开展各种群众运动。同年4月25日,为更好地做好各项工作,加快瓦解敌政权,迎接解放,粤中临时区党委批准成立恩平县人民政府,县长由恩平县委书记郑鼎诺兼。5月1日,在上凯岗村开会庆祝人民政府诞生。庆祝大会以后,县政府向全县人民发出布告,并向国民党各区、乡公所发出通令:不准再执行国民党政令;不准对抗解放军;欺压群众;要保护好公产、枪械,等候解放军接管。同时,县人民政府布告成立三区、四区人民政府,三区区长梁福生、四区区长吴志强。同年夏,恩平县委在全县掀起了减租减息、瓦解敌军和敌政权、动员群众参军参战等热潮,使大片的土地形成连片的解放区。同年10月22日恩平人民政府县长兼五团政委郑鼎诺、五团团长马平率队进入恩城接管,宣布全县解放。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