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华侨拒日妇女会与十字救伤车筹款照片

        1938年华侨拒日妇女会与十字救伤车筹款照片: “七七”事变后,五邑籍华侨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精诚团结的精神,组织了许多更具规模的抗日团体。其中最具意义的是“旅美华侨抗日统一义捐救国总会”的成立。1936年,旧金山有两个抗日救国会,即“华侨拒日救国后援总会”和“中华民国国民抗日救国总会”,前者以中华会馆为主体,会同各社团组成,主持人为陈敦朴、李圣庭、何少汉、黄锦添等;后者以个人为单位,主持人为邝炳舜、尤永增等。中华会馆当时曾出面同双方洽谈,设法合并但未成功。“七七”事变后,7月29日,8月2日和16日,中华会馆多次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团结抗日事宜。台山籍侨领、宁阳总会馆主席黄仁俊等提议成立“旅美华侨抗日统一义捐救国总会”。国民抗日救国总会及国民党右派均不参加。后经黄调琴总领事出面调解,双方以团结抗日大局为重,同意组织统一的抗日救国团体。8月21日,中华会馆召开全侨大会,侨团侨校参加者91个,共100多人。大会通过成立“旅美华侨抗日统一义捐救国总会”(简称“义捐救国总会”),选出邝炳舜为主席,何少汉、李云煦为副主席,陈敦朴、黄君迪、司徒有惠为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该会的统属分会47个,遍布美国、墨西哥及中南美洲大小城市300余处。其中美国有29个,墨西哥15个,中南美洲3个。“此为全美洲各地华侨抗日救国会之规模最庞大者。”它显示了美洲华侨大团结的精神大发扬,是美洲华侨抗日救国运动走向高涨的重要标志之 “七七”后,美国华侨组织的救国会,有据可查者,计92处。“凡聚居华侨一二百人之埠,便有救国会之组织,人数较少不易组织者,则隶属于邻埠或邻州之救国会”,其数目之多、分布之广,由此可见。为了向国际上显示华人之大团结,梅友卓及芝加哥救国后援会于1938年6月2日在芝城举行“中国团结日”  

        在东南亚地区,开平籍侨领司徒赞、台山籍侨领黄洁、新会籍侨领黄一飞都是当地抗日后援会的领导人之一。1937年8月2日,巴达维亚(即雅加达)成立了“巴达维亚华侨捐助祖国慈善事业委员会”,其前身是“华侨救国后援会”,因荷属印尼当局惧怕日本帝国主义,而不许使用含有敌意的字眼,故用此名。司徒赞被选为文书主任,其夫人刘金端被选为该会妇女组副主任,协助筹款和救济等工作。夫妇二人为抗日救国出生人死,忘我工作。珍珠港事件后,印尼危在旦夕,荷印殖民政府为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向巴达维亚中华总会提出要求,联合华侨力量组织“抗敌后援会”,共同御敌。司徒赞作为总会文书主任,负责起草了“抗敌宣言”。1942年3月5日,日军占领印尼,荷印殖民政府投降。4月4日,司徒赞和爪哇爱国侨领及知名人士540余人,以“敌性华侨”的莫须有罪名被投入西爪哇西泠狱中。司徒赞因曾起草“抗敌宣言”,不仅遭追查毒打,而且惨遭抄家之祸,最后被监禁在芝马墟最大的国际集中营里。1943年3月,刘金端也因暗中筹款接济国内派来的工作人员,被日寇发觉而遭逮捕,以“叛逆华侨”的罪名被日本军事法庭判处10年徒刑。司徒赞夫妇在狱中坚贞不屈,直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才恢复了自由。他们的斗争精神受到侨胞的热情赞扬。黄一飞的事迹也很感人,他是巨港油区工会副主席,巨港沦陷前夕,为了不让日军得到战略物资,他亲手炸毁了勿拉柔油厂,被工人们称为“孤胆英雄”。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