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广东人民购机抗敌筹募委员会收据

        1938年广东人民购机抗敌筹募委员会收据 : 华侨对抗日战争的伟大贡献 ---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日本投降的十多年间,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席卷了海外华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人数之众、时间之长、力量之强、影响之巨,都是空前的。他们同祖国人民风雨同舟,前赴后继,“爱国精神,见重环宇”,谱写了一曲气吞山河、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史诗。声讨不抵抗政策 ---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随后又在上海燃起侵华战火,爆发了淞沪之战。在这中华民族的危难关头,旅居世界各地的侨胞迸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纷纷组织起来,以各种形式支援东北义勇军和十九路军抗战,声讨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国民党当局“息内争、御外侮”,挽救民族危急,从而揭开了华侨抗日救亡运动的序幕。“一二·九”运动后,海外侨胞抗日救亡运动更加高涨,形成一股声势浩大的救国浪潮。广大侨胞纷纷举行?会,发表宣言和通电,誓作北平学生的坚强后盾,愿与全国人民一起共同承担救亡的重任,“亡国之危机一时未除,救国之运动一日不止。”这既是对国民党当局不抵抗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又是对国内抗日救亡运动强有力的声援。

        无私捐款  支援前线 ---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世界各地的华侨救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特别是一些大规模的救国团体,如:“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旅美华侨统一义捐救国总会”、“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等相继成立。抗战期间共有华侨团体约3500多个。它们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打破宗亲、地域的界线,走向联合,将千百万华侨组织起来,汇成一股抗日的洪流。 抗战期间,为祖国抗战捐款的华侨有400多万人,约占当时全世界华侨人口的一半左右,遍及亚洲、南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非洲华侨的家家户户。广大侨胞抱着“盖国家之大患一日不能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前方之炮火一日不止,则后方之急需一日不能停”的决心,上至工商巨贾,下至贫民、乞丐,各阶层人士以义捐、义演、义卖等各种形式慷慨捐款,感人事迹,不胜枚举。抗战八年,华侨捐赠了大量款物,仅就当时国民政府财政部统计资料显示,华侨捐款约达13亿多元。这使当时生产落后、财源枯竭、外贸逆差严重的中国,获得了重大的财政援助。同时,海外侨胞抗战期间汇回国内的数十亿侨汇,对支持祖国抗战也起了很大作用。 此外,广大华侨还通过向国内无偿捐献大批战需物资如飞机、坦克、汽车、衣物、药品等方式,支援祖国抗战。这些物资援助,大大增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物质力量。从财力、物力上援助祖国抗战,是华侨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方式,是祖国坚持抗战并取得最后胜利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

        侨胞为抗日捐款 85%军费来自华侨 --- “抗战头三年,华侨汇回国的各种捐款就达到20亿国币,平均每月6000万元,占当时全国军费开支的85%!”这是广东省侨办提供的一组数据。数据背后的这群人,他们客居四海,却有着对祖国最深沉的牵挂;他们处境艰难,却义无反顾地与同胞共担国难;他们远离战火的中央,却大义凛然地回到烽烟四起的故乡。他们是中华的游子,在祖国最危险的时刻,他们没有缺席。全球抗日华侨社团近4000个 “听到了祖国为独立解放战斗的怒吼,沸腾在心头上的热血,几乎喷射了出来!”——1938年2月3日《新华日报》载《菲岛侨胞热烈进行救亡运动》。 “九·一八”事变后,旅居世界各地的华侨,迅速建立起各种抗日救亡团体,支持祖国抗战。 1931年9月24日,三藩市中华会馆召开全体大会,掀起抗日热潮。1933年4月24日,纽约成立了华侨衣馆联合会,决心把支援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作为己任。1936年1月19日,纽约全体华侨抗日救国会宣告成立。1937年8月21日,旅美华侨统一义捐救国总会成立,属下47个分会,遍布全美大、中、小城市。1938年10月,陈嘉庚在新加坡组织成立南洋华侨赈灾祖国难民总会…… 

        有关研究资料显示,抗战期间,全球共有各类华侨社团3900余个,其中专事抗日工作的救国团体达900余个,其他类型的社团也大抵以抗日救国为职志。1937 年10月,纽约全体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正式成立。其成立宣言指出:“夫惨祸莫大于亡国,痛苦莫大于为亡国奴。”“我纽约同胞,均为中华民族之子孙,如不愿子孙为异族之奴隶,则应挺身而起,毁家纾难,在全侨抗日筹饷总会旗帜下,一致团结,出财出力来援助祖国抗战!”“七·七”事变消息传到马来西亚,华侨青年立即组织起来,开展救亡活动。不少大家闺秀也上街和男青年同台演戏,唱救亡歌曲,卖花筹募赈灾。“歌咏队、合唱团、戏剧社、话剧团像雨后春笋在各地出现,其数量之多,遍布之广,都是空前的”。“先生,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援祖国呀!太太,买枝爱国花,光荣花,买花救国救家乡呀!”一位老华侨在纪念抗战的文章中,回忆起当年义卖队走街串巷时高唱的歌曲。 

        抗战前三年海外捐款达20亿 --- “前线健儿的责任是长期抗战,我们海外侨胞的责任是长期助赈。……抗日一日不停,我们的月捐也就不断缴下去,直到民族得到解放为止。”——1937年10月,马来亚槟榔屿华侨筹赈会发表《劝募长期月捐宣言》。 抗战期间,海外侨胞的援战和赈灾捐献数量之巨,实在难以统计,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从经济上捐输抗战,是华侨抗日救国运动的主要内容。据悉,战时华侨在财力上直接捐助祖国政府抗战,主要是从捐款、购债、侨汇等几方面进行的。为了源源不断地向祖国捐输战费,侨界普遍实行了逐月义捐一定数额款项的办法。当国内新发生某种灾害或急需何种捐助时,各地侨胞还会发起各种专项捐献,如航空捐、救灾捐、寒意捐等,种类极多。爱国侨领庄希泉之子庄炎林回忆起与父亲一同变卖家产、支援抗日游击队的往事,“我们靠两条腿从桂林走到柳州,辗转经广州湾抵达澳门。潜回香港后运出二三十箱家当,又偷渡过日军封锁线,变卖之后全部捐给了中?广西省委。”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全美几乎所有的华侨都踊跃捐款。祖籍中山的美国华侨周崧及其中兴公司的职工共捐大洋12万元。

        在纽约,抗战爆发后的几个小时内,司徒美堂等爱国侨领就把整个华侨社会动员了起来,包括美洲华侨反帝大同盟、华侨衣联会、致公堂等在内的纽约所有华侨社会团体,联合建立了统一的华侨救亡组织——纽约华侨救济总委员会。资料显示,在该组织的带动下,纽约市每月参加救国捐款活动的华侨就达到3万人,不到6个月,就募集了100万美元。旧金山在邝炳舜、向少汉、陈笃周等爱国侨领的组织和领导下,成立了旅美华侨统一义捐救国总会,提出了“把一切捐献给祖国,拥护抗战到底”的口号。至1941年,该地救国捐款已经达到1500万美元。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旅美救总最后一次把筹款所得的2万多美元尽数汇回广东。 在南洋各地,抗战全面爆发后,蚁光炎等领导泰国华侨劝募公债分会,发动侨胞认购抗日救国公债600万元。据陈嘉庚所著《南侨回忆录》刊载的统计数字显示,在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海外各地华侨逐月义捐支援抗战款项可得国币 1350万元。在南洋,从1938年10月南侨总会成立到1941年12月,南洋各地华侨通过赈灾每月平均捐输支援抗战的款额达国币734万元,为世界5 大洲华侨月捐之冠。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战的前三年,华侨汇回祖国的各种捐款共达国币20亿元,平均每月约6000万元,占当时全国军费开支的85%。据杨国标等所著《美国华侨史》记载:八年抗战中,仅广东籍美国华侨即捐献了约2亿美金。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