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先达华侨国术筹赈抗日演出节目表

        1938年先达华侨国术筹赈抗日演出节目表 : 相对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华语戏剧创作,印尼华语戏剧的发展明显不足,受到较多的政治种族因素的干扰。然而,戏剧演出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受到华人各阶层的广泛欢迎,长期以来成为印尼华人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抗战期间及战后初期,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印华作家锲而不舍,表现出惊人的毅力和韧性,创作出一些可圈可点的好剧本,演剧运动更是蓬勃发展,一度蔚为大观,成为印华戏剧的振兴与繁荣时期。

        20世纪30年代,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战的热潮很快波及印尼,并对印尼的戏剧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印尼华人同仇敌忾,戏剧工作者纷纷组织流动戏剧团体,以极为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把戏剧的种子撒向各地,以种种方式宣传抗日。当时印尼主要的戏剧丶武术团体有:“先达华侨国术团”“青年剧社”的“博爱歌剧团”、巨港的“自由剧社”、井里汶的“自由青年社”、万隆的“国风剧社”、泗水的“青光剧社”、玛琅的“青年剧社”、锡江的“兴星剧社”、三宝垄的“南星剧社”等。1这些剧团成员以青年、学生和一些爱好文艺人士为主,主要演出方式有:游艺会募款演出、国父诞辰募款演出、双十国庆以及其他一些纪念日募款演出等。演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话剧、歌剧、歌仔戏、相声等。2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戏剧团体,构成了印尼抗日救亡戏剧运动的主体力量。剧社成员还深入到街头巷尾、农村乡野,广泛地开展了活报剧、街头剧、独幕剧的创作和演出。像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就是当时深受群众欢迎的抗日剧目。群众不仅欣赏到这些爱国青年的表演艺术,也受到了深刻而生动的抗日救亡教育。

        抗战时期印尼主要戏剧工作者有:陈清木(1899-1985),印尼华人话剧、电影、歌唱演员,生于雅加达。先后加入西龙达列农剧团、因德拉贵族巡回剧团、达达尼尔剧团,担任歌唱演员、配角等。日军占领期间参加瓦扬奥朗、鲁德鹿克等爪哇地方剧团,并曾与友人组织话剧剧团。菲菲·杨(1914-1975),印尼华人话剧、电影演员,生于苏门答腊岛。抗战期间加入“Dardanella”剧团并随团赴印尼、新加坡、印度演出。日军占领印尼期间组织“泗水之星”剧团巡回公演,在印尼文艺界享有较高声誉。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印尼华侨无不欢欣鼓舞。在苏门答腊岛的爱国华侨中,原有一个地下抗日组织“苏岛人民反法西斯同盟”,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发展,改组为“苏岛华侨民主同盟”(不久,又改为“中国民主同盟苏岛支部”),“新中国剧艺社”是这个组织建立的在当时较有影响力的一个文艺团体,该社成员以爱好文艺的华侨青年为主,其主要任务是:以文艺形式,宣传和推动华侨的爱国民主运动;传播祖国的革命文艺,开展和活跃侨社中的文娱活动。此外,还负有宣传和推动华侨加强同印尼人民的友好团结,支持他们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等使命。1946年3月,在“新中国剧艺社”酝酿成立期间,就先后演出过两个话剧:一个是由徐安如编导的《别后》,该剧抨击了荷兰殖民当局统治华侨所利用的“甲必丹制度”;另一个是由林人欢编导的《暴风雨之夜》,该剧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南亚时所犯下的种种罪行。此外,还成功举办了革命歌曲演唱会,演唱《黄河大合唱》等中国和印尼的革命歌曲。这些演出,得到侨胞的一致好评,大大推动了苏岛的戏剧运动。

        这一时期印尼各地也纷纷出现一些进步侨团,以团结华侨青年,宣传爱国主义和民主进步思想,推动华侨社会进步为宗旨。三宝垄是爪哇岛上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名城,战后三宝垄最早的进步侨团是成立于1945年11月3日的“力社”,由郑曼如、高岐山、袁慕萍等人发起,由高岐山任理事长。袁慕萍组建了“力社歌咏队”,经常演出的曲目有:《新加坡河》(前马来亚华侨抗日歌曲)、《快乐的人们》(前苏联革命歌曲)、《黄河大合唱》、《延安颂》等激昂的时代战歌。“力社”还先后出版了《新路》、《力报》等进步报刊,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斗志。

        1945年12月,另一进步侨团“新友社”成立,首届执委会主席为卢良坚。“新友社”的话剧、歌剧、舞蹈、歌咏、音乐等文化宣传和娱乐活动都十分活跃,令人瞩目。1946年底至1947年初,“力社”主要负责人和新友社郑甦人、王书国、吕丽贞等发起成立“青年学习社”(简称“青学社”),吸引了大批华侨青年踊跃加人。“青学社”一成立就显示出青年人特有的活力,经常举行联欢会,公演进步话剧,高唱进步歌曲。1947年上半年,他们连续多次演出了《街头》、《怒火》、《社会渣滓》等独幕剧,并与“力社歌咏队”联合演唱《反对内战》、《民主是那样》、《奋起吧,大众们!》等歌曲。1948年3月,“青学社”又与“力社”、“新友社”等联合公演阳翰笙的名剧《前夜》,大获成功。

        1949年6月,“青学社”与“力社”、“新友社”合并,仍沿用“新友社”的名称,文艺人才更加济济一堂。同年9月合并后的“新友社”公演洪深名剧《生死恋》,轰动一时。50年代公演的文艺节目,种类更丰富,内容更精彩,有话剧《战斗里成长》、《龙须沟》等,还有歌剧《兄妹开荒》、《宝山参军》等,以及大型舞蹈《战鼓舞》、《进军舞》等,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