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古巴华侨义捐粤省购机收条

        1938年古巴华侨义捐粤省购机收条 : 在抗战期间,世界各地华侨共捐献50亿元(国币)。美国华侨仅购买“救国公债”、“月捐”(即按月捐献月收入的10%)和“航空救国捐”三项,八年中就捐献18亿元。华侨聚居的马来亚,1937年7月至1941年,华侨捐款和认购公债近2亿元。华侨较少的非洲地区,1937年7月至1938年,也捐款3500万元。在古巴,华侨不多,竟也捐款6880万元。华侨捐款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补充,是国家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据军政部的报告,1939年军费支出18亿元,同年华侨捐款和侨汇达11亿元。向外国购买武器和军需物资,要用外汇,华侨捐献作用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物力上的支援 --- 华侨捐赠的物资,绝大多数是衣物、粮食、药品、医疗器材,也有飞机、坦克、汽车等武器装备。从1937年下半年起,这些物资源源不断运到国内。1938年冬发动的捐募寒衣运动,各地华侨捐赠寒衣1000多万套,蚊帐8万床,军毯1万条,解决了1000万人的寒衣问题。为了救济灾民,1938年初,泰国华侨发动了捐米运动,一周便捐大米10万包。华侨捐赠的药品,品种多,数量大,美国华侨捐赠的药品,够50万伤兵一个月之用。雅加达华侨捐赠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奎宁丸1亿多粒,够500万人服用。

        为了不断增强祖国的国防力量,海外华侨多次掀起捐款购机热潮。抗战前四年,美国华侨所献之款可购飞机63架。1941年,美国加州北部的20个华侨社团捐献运输机8架。菲律宾华侨,仅至1938年底,就献机50架。新加坡华侨集资购买滑翔机100架。印度华侨先后献机10多架。斐济群岛,华侨很少,竟献机4架。仅抗战前3年,各地华侨社团和个人,就献机217架,可以装备5个空军师。各地华侨还捐献坦克23辆,可装备一个坦克团。华侨捐献卡车、救护车及各种汽车1000多辆,可装备5个运输师和300个中型救护队。   

        据新华日报 1938年12月2日一则消息说,美国侨胞捐款救国从购公债及汇回救济、购机、购药等款,已达美金500万元,约合国币1500万元,平均每一侨胞约捐国币250元。加拿大侨胞约捐300余万元,古巴、墨西哥、中南美洲等地侨胞,约捐100万元,共合国币1200万元。总计全美洲侨胞赈款捐款,已达国币2700万元。

        中美洲华侨人数较少,惟捐献并不落后,秘鲁筹款的办法,以演戏为大宗,每月举行两三次,并由各热心侨胞捐赠物品,售券开彩。此外还举行月捐、展览捐款。墨京侨胞有力捐款者仅500余人,华侨抗日救国后援会1938年成立以来的16个月,举行义捐一次、劝募公债7次、筹款救济伤兵难民5次,并为广东筹款购机、劝募“七七”节食费。举行黄灾一日捐,还举行救灾奖券等,平均每月筹款一次,总计筹得墨币18万余元,平均每人约捐170元之巨。

        各地华侨在征募寒衣、医药、车辆、飞机等方面也不遗余力。巴达维亚中华总商会主席丘元荣,平日热爱救国工作,自抗战军兴后,主持筹捐事宜,兼任该埠筹赈会主席,出钱出力。他自己已捐数10万元,1940年又发动印尼华侨捐献金鸡纳霜丸,获得595万粒,计装119箱,寄香港中国红十字会转交祖国。旧金山华侨捐助医药助华会美金12.5万元,办理赈济事宜。美国、加拿大、古巴及南洋各地侨胞在捐助寒衣及车辆方面,都很突出,如1939年10月加拿大安大略省华侨捐军毯万条,1940年缅甸华侨捐献汽车百辆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