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的南海中学

        抗战期间的南海中学 : 1907年(清光绪33年)南海中学创办,以西湖书院(现广州西湖路360号)为馆舍,名为“南海中学堂”,首任校长为朱世畴先生。

        1910年,迁往芦荻巷报资寺旧址(现广州西华路460号广州十一中校址)。1912年正式改名为南海中学校。1922年,南海县当局拟停办南海中学而改办师范。经过多方争持后,南海县确定保留南海中学,师范改建在佛山,但官方每年不再为南海中学拨款。以旅港南海商会首脑李右泉、冯香泉为首的南海殷商,成立南海中学校董会,在其后的三十余年中,负责筹集全部办学经费。

        30年代,学校屡获省教育厅嘉奖1937年,南海中学成为全国九所最优中学之一。(河北省3所,江苏省4所,湖南省1所,广东省1所)。1937抗战全面爆发开始后,南海中学先后迁避于南海泌冲、麻奢、北村、中山前山、澳门等地。1953年,因南海中学校址在广州市,几经变迁,已属广州市管辖,与广州万善中学合并,易名为广州市第十一中学。1962年,在旅海外侨胞和港澳贤达的大力支持和襄助下,作为南海中学的延续——南海华侨中学在西樵山凤地落成。

        1968年因“文化大革命”关系而易名为南海红卫中学1974年又易名为南海西樵中学。1983年,在全体师生精诚团结,努力拼搏之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实现了“赶超重点中学”的目标。1983年,在旅港澳乡亲冯景禧、何贤、马万祺、石景宜先生及旅港南海商会领袖同仁的慷慨资助下,南海中学得以复名。1984年,因成绩优异,获得了南海县政府的特别嘉奖。1985年落成于西樵山东麓黄旗峰下。复名后的第一、二届学生及教师从西樵中学高中部迁到南海中学现址。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