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港下坪乡团防局回港例纳经费收条

        寓港下坪乡团防局发出的回港例纳经费收条: 英占香港岛初期,英政界曾有人对香港的发展前途表示怀疑。当年的外交大臣巴麦尊认为,像香港这样“杳无人烟的荒岛”、“将不会成为贸易市场”,香港“差一点成了飞不起来的丑小鸭”。1850年前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先后发现了金矿;以后,美、加又修筑太平洋大铁路,“淘金热”和“筑路热”促旺了早已存在的“苦力贸易”(广东人称为“猪仔贸易”)。据统计,19世纪下半期,被拐卖出洋的“猪仔”达205万人之多,其中绝大多数是经由香港中转的,五邑华工占了很大的份额。苦力贸易的畸形发展带动了香港和澳门早期航运业、造(修)船业、饮食旅馆业、赌博业及市政建设的发展,为英国殖民者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对于这一点,英国人自己也是承认的。英国学者安德葛就说过,香港这个殖民地的成长和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血腥的苦力贸易而造成的。香港澳门早期的发展散发着“猪仔贸易”的铜臭,是包括五邑籍华工在内的数以百万计的“猪仔”们用自己的血与泪造就的,这是一页“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殖民剥削史。

         通过对二战前为香港早期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杰出贡献的五邑人创业史、发展史的分析,我们会发现一种十分有趣的现象,这就是:早期出洋的五邑人中,不少人是先在海外创业,有了一定积蓄后就回到香港“大展鸿图”。驰名港、澳地区的新会冯平山家族、利希慎家族、林裘焯家族,鹤山的李石朋李冠春家族,台山的伍时畅家族,就是其中的代表。

         冯平山(1860-1931),15岁随叔父往泰国经商,到20岁时已可独当一面。他感到泰国的商业环境不利于自己施展才干,21岁时便回到香港,利用他在泰国学到的行商经验及积蓄,开办商行,经营山珍海味;后又同李冠春、简东浦共同创办东亚银行,成为大股东兼永远董事,是香港第一代华人企业家和银行家。 冯平山致富后,在香港举办了很多公益事业,如与孔圣会合办男女义塾、捐建香港仔儿童工艺院(香港仔工业学校前身)、为香港大学捐赠基金及建造冯平山图书馆、为港大中文学院捐赠经费等,是香港大学永远值理,为香港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还是香港新会商会、香港华商俱乐部主要创始人之一,先后出任香港保良局总理、香港团防局总理。1925年被港英政府授予太平绅士衔。他病逝后出殡之日,香港政府特派出乐队为其灵车作伴送。可见冯平山在香港的地位非同一般。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