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早期孙中山照片

        民国早期孙中山照片: 孙中山领导十次起义简介..一、广东广州 1895年10月26日: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起义流产。因消息泄露所购枪械在广州码头被缴,四十多人当场被捕,陆皓东等人牺牲,孙中山流亡海外。二、广东惠州 1900年10月8日:郑士良、黄福等举行惠州起义,起义队伍发展到两万人,因在日本所购武器被日方扣存台湾而告失败。郑士良牺牲,一万多人流亡海外。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起义。三、广东潮州 1907年5月22日:余既成、陈涌波等在潮州黄冈起义,月底失败。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三次起义。四、广东惠州 1907年6月2日:邓子瑜等在惠州七女湖起义,13日失败。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四次起义。五、广西钦州 1907年9月1日:王和顺等在广西钦州王光山起义,进军途中加入义军者三、四千人,历时半月,因饷械不继而失败。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五次起义。六、广西南宁 1907年12月1日:黄明堂部攻占镇南关,坚持数日失败,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六次起义。七、广西钦州 1908年3月27日:黄兴在钦州马笃山起义,与清兵激战四十日后失败。这是孙中山领导的七次起义。八、云南河口 1908年4月30日:黄明堂在河口起义,经20余日战斗,河口失守,黄明堂率部600余人退入越南,被法国当局解除武装,遣散到新加坡。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八次起义。九、广东广州 1910年2月12日:倪映典率新军在广州起义,次日失败,倪映典牺牲。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九次起义。十、广东广州 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部在广州起义,当日失败,牺牲86人,由潘达微收得烈士遗骸72人葬于红花岗,后改名为黄花岗。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十次起义。

        孙中山领导了十次武装起义的经过...一、乙未广州之役(1895年10月),也称广州起义。主要指挥者孙中山1894年11月,正值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二年2月,在香港成立了兴中会总机关,并着手组织武装起义。同月,孙中山、陆皓东、郑士良、杨衢云、陈少白等在香港开会,决定联络广东各地会党和防营,于当年重阳节在广州起义;夺取广州作为根据地,并从这里北伐,以推翻清朝统治。起义的总指挥部就设在香港兴中会总机关,对外称“乾亨行”,以商业作为掩护。不久陆皓东等人又在广州设立了起义的指挥机关,对外称“农学会”。孙中山来往于广州、香港及家乡香山县之间,联络会党和防营,一切准备接近就绪,不幸起义前夕事泄,起义的领导者之一陆皓东被捕牺牲,孙中山等被迫走避日本。这次还未发动的起义,作为孙中山推翻清朝统治的“战争事业”的发端而载入史册。

        二、庚子惠州之役(1900年10月),也称惠州三洲田起义。主要指挥者郑士良,1900年,孙中山乘义和团运动的时机,派郑士良前往广东惠州联络会党发动起义,又派史坚如到广州策动,他自已则从日本到香港,准备潜入内地领导起义。但香港殖民当局不准他登岸,只好又折回日本转渡台湾,打算再从台湾潜入内地。1900年10月,郑士良在惠州三洲田率三合会众六百多人起义,分东西两路进发,连胜清军,占领了新安、大鹏至惠州、平海一带沿海地区。起义军迅速发展到二万余人。为了取得海外接济,起义军向福建、厦门方向运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清政府,破坏了孙中山的接济计划。义军血战半月,终因弹尽粮绝而被迫解散。郑士良走避香港。

        三、丁未黄冈之役(1907年5月),也称潮州黄冈起义,主要指挥者陈涌波、余既成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同盟会成立后,以武装起义推翻清朝统治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1907年5月到1908年4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孙中山和黄兴在两广和云南,接连发动了六次起义。当时孙中山的战略思想是:在华南沿海地区发动起义,容易得到海外饷械的接济;先夺取两广为根据地然后挥师北上;长江南北革命党人齐起响应,必能推翻清朝统治。1907年3月,应清政府要求,日本政府驱逐孙中山出境。孙中山乃于3月下旬经新加坡到达越南,建立了同盟会分会,在旅越华侨中募集起义经费,并在河内设立了粤、桂、滇武装起义的总机关。之后,孙中山派许雪秋、余既成到广东潮州,派邓子瑜到广东惠州组织起义。5月22日,余既成,陈涌波率会党人士数百人,攻入潮州黄冈,以中华国民军的名义张贴布告。由于清军大举进攻,起义军坚持战斗数天,终因死伤过重而告失败。

        四、丁未惠州七女湖之役(1907年6月),也称惠州七女湖起义,主要指挥者邓子瑜。1907年6月2日,邓子瑜在惠州得知黄冈起义已经发动,即率领会党武装起而响应,起义军在惠州城外七女湖截获清军水师枪械,并攻克泰尾、杨村、三达、柏塘等一些村镇。各乡会党也纷纷赶来响应。义军与清军战斗十余日,终因敌我力量悬殊,最后不得不自行解散。

        五、丁未防城之役(1907年9月),也称钦廉防城起义,主要指挥者王和顺。1907年初,广东钦州、廉州(今合浦)一带人民举行过大规模的武装抗捐斗争。同年9月,孙中山派王和顺至广东钦州,发动那黎、那彭、那思各乡人民起义。9月5日,王和顺率领200多人攻入防城,以“中华国民军都督王”名义发布《告粤省同胞书》、《告海外同胞书》、《招降满洲将士布告》,申明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根本,扫专制不平之政治,建立民主立宪之政体,行土地国有之制度,使四万万人无一不得其所。革命军在战斗中扩大队伍达三千多人。但革命军进攻钦州府城及广西灵山等地均未得手。后因腹背受敌而告失败。

        六、丁未镇南关之役(1907年12月),也称镇南关起义,主要指挥者黄明堂。1907年12月,孙中山派黄明堂(壮族)和关仁甫率广西游勇80多人,并联络清军内应,攻打镇南关,占领了右辅山的镇南、镇中、镇北三个炮台。孙中山率领黄兴、胡汉民从越南河内赶到镇南关亲自督战。孙中山还在阵地上为伤员包扎,亲手发炮轰击敌人,孙中山十分感慨地说:“反对清政府二十余年,此日始得亲发炮击清军耳!”并到炮台附近壮族村民聚居的地方访问、宣传。由于起义军枪械弹药不足,孙中山即返回河内筹办。清军旋以四千余人围攻右辅山。义军坚守炮台,血战数日,因寡不敌众,不得不突围而出。起义遂告失败。

        七、戊申马笃山之役(1908年3月),也称钦康上思起义,主要指挥者黄兴。1908年3月,孙中山派黄兴率领旅越南华侨中的同盟会员200多人,组成中华国民军南军,攻入广东钦州。在钦州、廉州、上思一带几十个村镇之间,转战40余日,义军队伍发展到600多人,战斗中先后击败清军一万人。后因弹药不继,义军宣布解散。

        八、戊申河口之役(1908年4月),也称河口起义,主要指挥者黄明堂、王和顺、关仁甫。与黄兴率领起义军转战于钦州、廉州、上思一带的同时,孙中山又派黄明堂等人率领从镇南关撤出的革命军开赴云南边境,发动了河口起义。4月29日起义军与清军中的反正部队会合,攻克河口。在河口,起义军张贴了《中华国民军都督黄告示》。此后,起义军又分兵出击,连克新街、南溪、坝洒,直迫蛮耗、蒙自;部队也由三百余人发展到三千余人。孙中山即委黄兴为云南国民军总司令,节制各军,并命他赶到河口督师。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九、庚戌广州新军之役(1910年2月),也称广州新军起义,主要指挥者倪映典。河口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总结经验,认为军事斗争,不能仅靠会党人员,还应该运动清军,尤应在新军中进行工作。1909年10月,在香港成立以胡汉民为支部长的同盟会南方支部,策划以新军为主力的广州新军起义。由倪映典负责发动工作,朱执信等人分头运动防营、巡警及广州附近的会党绿林。1910年2月,广州新军与巡警发生冲突,清政府派兵镇压,倪映典趁机率三千新军士兵仓促提前起事。因准备不周,在广州水师的突然袭击下起义失败。倪映典壮烈牺牲。

        十、辛亥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1911年4月),也称黄花冈起义,主要指挥者黄兴。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经3个月的筹划准备,黄兴于8日在香港召开统筹部发难会议,将在广州举事的时间定在13日,并拟分10路进攻。由于温生才行刺孚琦,广东当局加强了戒备,加之部分款项、枪械未到,原定计划被迫延期。23日,黄兴潜入广州,成立起义指挥部。广东当局已风闻起义,加强了防备,并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形势变得越来越不利。26日晚,黄兴召集会议仓促间决定起事。敢死队突入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的大队亲随短兵相接。起义军浴血奋战,东奔西突,终因兵力严重不足而溃败。起义失败后,黄兴负伤逃回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被捕杀,死难的同盟会会员有名可考者86人,其中72人的遗骸由潘达微等出面收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潘达微并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这次起义因而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