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天华银号
广州天华银号 : 广州银号的公共组织,最初是忠信堂。忠信堂设于何时,已难稽考。但据重建碑记,忠信堂在清康熙年间(1662一l722年)就已存在。忠信堂设在广州西关第十甫连珠里内,只有做架银号才能加入这个组织。忠信堂设立的目的无非是保障同业利益,其成立之初仅作为**的场所。其后忠信堂又为征收厘金的机关,无论何家银号在开始营业时,如欲参加银业公市必须先交给忠信堂若干厘金。如未付厘金,则不得入公市买卖,民国12年(1923年),在广州正式成立银业同业公会,忠信堂原有的同业公共组织的职能移交该会接管,忠信堂变成主要是承办厘金的组织。新成立的银业公会仍在原址办公,民国14年迁至桨栏路西荣巷内(金丝会馆旧址),不论做架银号、做仓银号以及包纸客均可以加入此公会,少数商业银行也有参加。
银业公会的任务是维持和增进同业公共利益,且在公会内设银业公市,作为全市唯一的金银贸易市场,供同业买卖金银外币。银业行还在该行设清理收条委员会作为金融汇划机关,其性质类似证券交易所。民国16年,鉴于顺德帮银号惯做信用放款,致银业易受经济风险的牵连,广州银业公会制订了《保障放揭规则》八条,主要是对拖欠户实行经济抵制。民国20年,广州银业公会遵照国民政府公布工商同业公会法,重新改组,修改会章,更名为广州市银业同业公会。广州沦陷时期,开业的银号和找换店的同业组织,分为银号组织的银业同业公会,由植子卿为理事长,找换店则组织找换业同业公会。民国35年(1946年),找换业同业公会宣布结束,并入银业同业公会。银业同业公会改组,选举关能创为理事长,民国37年依照广州市社会局规定改组为广州I市钱商业同业公会。
银 号 : 发展概况 --- 一般人通称的钱庄,在广东则叫银号(汕头称银庄)。钱庄和银号性质业务相同,但源流不同。钱庄起源于货币兑换为主的钱店、钱铺,以后逐渐成为专门经营存款、放款等业务的金融机构,少数还享有发行银票、钱票的权利。而银号,一般认为是从银铺发展而来。银号既办理兑换,又经营存放款业务,有的还兼有发行业务。不过,专门从事打造金银首饰和买卖黄金的银铺仍然存在。广州是广东银号的发源地,广州银号的公共组织称忠信堂,忠信堂的历史据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重建银行会馆碑记所载,银行会馆建自康熙十四年(1675年),可见广州银号的出现当在明末清初。清中叶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独立行业。其地位,在旧式金融业中仅次于票号。据康熙五十年至乾隆十三年(1748年)6次重修银行会馆碑记,当时已有人会银号36家。同治十二年(1873年)再予续建银行会馆碑记,人会银号已经增加到68家。
民国以后,银号为适应经济发展,分为做架银号和做仓银号,做架银号专营存放汇款业务,都加入忠信堂组织,也兼营门市金银兑换及买卖证券业务。一般业务虽与做架银号相同,但资本和组织规模较小,称为找换店(仍挂银号招牌),这些找换店多经营做仓业务,所以又称做仓银号。所谓做仓,即是指代顾客买空卖空港纸和黄金。这些银号不加入忠信堂组织。此外还有包纸客。民国以后直至抗战前夕,银号大致上仍保留这两种类型。根据民国25年(1936年)《全国银行年鉴》的记载,广州的银号有80家,汕头有30家,广州沦陷后,市内的银号和找换店有部分仍照常营业,在银号方面有忠信堂改组而成的银业公会,找换店方面则有找换业同业公会,均为当时的伪市商会控制。抗战胜利后的广州银钱业,在法规上是指银号而言,不再区分为找换店,也没有包纸客了。这时,在广州继续营业或复业的银号有60余家,其中只有6家曾向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办妥注册手续领有执照。
民国35年1月29日,财政部颁布《收复区商业银行复员办法》,财政部认为找换店不入此项办法规定之列,不予复业。广州银业界经过交涉,取得找换店与银号同一待遇,并准许各家继续营业,不予取缔。广州解放前夕,一些资本较少的银号因货币贬值投机失利而陆续收歇;有的转移资金另营别业;其资金雄厚、与港澳银业有联系或与军政有联系的,采取套取外汇或走私办货出口等办法把大量资金逃往港澳;以纯粹投机为目的的找换店则越来越多。民国38年lO月广州解放后,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于12月7日颁布《华南区私营银钱业管理暂行办法》和加强管理的各项办法,规定了银钱业资本最低数额。至1950年底,各银号以无力增资等因,或申请歇业,或停业或转营他业,全部结束了业务。
民国27年(1938年)lO月日军占领广州时,广州的银号、找换店经财政部核准注册的不过六家,其余都是未经财政部核准注册,或只经广东省财政厅发给商业牌照,凭以征税的。抗战胜利后,民国35年1月29日财政部颁布《收复区商业银行复员办法》规定,凡申请复业的银钱行庄办理注册手续需备缴七项证件。但到民国36年,加入广州市银钱业商业同业公会的60家行庄中只有道亨、汇隆、豫亨、永泰隆、民信、锦兴六家向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办妥注册手续,领有营业执照,其余各家因原来执照证件和有关材料散失,难以办理注册手续。直到1949年广州解放前夕,已核准注册的仅32家,其余三十多家,仍在继续申请注册,并继续营业或成为地方银号。银号、找换店的从业人员,视营业规模而定,一般为10—20人。内设司理一人,总管全店事务,由各股东推举;另有内柜二人,分管店内一切帐务;交收员若干人,负责一切交收及估币、筛银等事务;行街若干人,负责与客户接洽存放业务,调查市情和客户信用,并赴银业公市代客买卖外币、外汇等;还有杂役和伙夫等。找换店还设有外柜二人,负责门市找换金银纸币、买卖库券公债以及一切银钱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