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领新石公路益新公司股票

        蕉领新石公路益新公司股票 :  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省政府增筑战备公路,以贯通省际交通。市内埔梅、埔和、埔杭等线曾列入规划,并有部分路段动工,终因时局动荡,经费支绌而未能实现。民国27年(1938)11月,为阻日军向内陆入侵,粤省公路有85%以上奉命破坏。梅州市内自动破坏的有296公里,其中惠紫五线、安普线和官汕线松林坝至丰顺段等被破坏无遗。保留下来的公路有梅松、梅兴、兴华、兴水、兴平、蕉白、蕉武线等共356公里,多为与赣闽接壤处。民国34年(1945)抗日战争胜利后,梅州公路事业随之复苏,养路机构也开始建立,梅兴、兴隆、兴平、梅白等线已有专人养护,经修复后勉强可通车的公路已达621.9公里。但因公路投资少,加上国民党胡琏兵团溃逃时在沿途肆意破坏公路,至1949年,市内交通仍陷于瘫痪状态。  

        1949年10月以后,地、县人民政府组织群众抢修路基路面,恢复公路交通。先后修通修复了兴韶、兴汕、兴平、兴蕉、梅东、柘牛、安普、紫五等线,并重点整修国防干线官汕线,其中兴平、兴蕉、梅东等线按五级路标准(路基6.5~7.5米;路面宽3米,厚18厘米)整修。至1952年底,中央拨款9.37万元,地方投资17.78万元(折今人民币),征用木材15万根,发动民工400万工日,整修线路共长461.9公里。至1952年,使国民政府遗留下来的621.9公里破碎不堪的公路得到全面整修,有的改变线型,有的加固路基和加宽路面。以后,按国务院关于民工建勤义务修筑公路的指示,新建了一批公路,1957年公路里程增至1117公里。同时加强原有公路的养护,改善路面,原来晴通雨阻的公路变为晴雨畅通,提高汽车通过能力,平均行车时速从原来的15公里提高到25公里,干线可达35公里,建国初梅县到广州班车要2~3天才能到达,1957年已可一天到达。

        1958~1960年,出现全民办交通热潮,公路伸入林区矿区,全市新筑简易公路77条,466.8公里,其中有350公里是1958年完成的,因急于求成,仓促上马,草率铺筑,故大多不合标准。从1960年开始,对以官汕、兴蕉、兴平(即国道205、206线)和乌水、丰柏为重点的主干线进行技术改造,改弯降坡,加高加宽路基,实行全面养护,同时发展地方公路。至1965年,全市公路已发展至186条、2007.2公里,其中省养公路59条、1376.8公里;县养公路90条、396.6公里;厂矿专用公路37条、233.8公里。全市121个公社中,有公路通车的95个,占78.5%,1625个生产大队中有公路通车的789个,占48.5%,初步形成了全市公路交通网络。

        从1966年5月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公路管理规章制度被废,并一度将公路放给社队管养,曾出现随意占用路面建房、建市场和晒谷场,随意砍伐路树现象,影响路面养护,公路质量下降。但在10年间,也新筑公路518公里。从1972年开始修筑柏油路面,至1975年,全市铺筑柏油路124.5公里。公路工业也在此期间有所发展。五华、兴宁、平远等县公路部门自办年产3000吨小水泥厂,地区局开设机修厂,各县公路工区建机修班。机械养路逐步代替了人力、畜力养护。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