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华商银行汇回国内的支票
1922年华商银行汇回国内的支票 : 海外华商金融业的发展历经坎坷。早期华人在海外经常汇寄款项给家乡亲人,有力支持了众多民信局的发展, 业者赚取兑换率差额及手续费。其次为中国传统的抵押贷款模式典当业,也在东南亚一带开展,方便华人生活周转 或创业运营,扮演着民间融资的重要角色。1904年至1937年间,东南亚及美国华商先后创立银行19家,但均受 到战乱和经济动荡的冲击。战后华商银行聚集华人中的零星、短期资金,贷与有基础的企业扩大生产和贸易,逐渐成为当地金融业主流。
华资开始创建新式银行。1912年,美国归侨陆蓬山发起组建广东银行,成为香港首家华资商业银行。1919年华商简东浦、李冠春、李子方、庞伟廷、周寿臣、陈澄石、莫晴江、黄润棠和简英甫等共同创建东亚银行,至今仍是华资商业银行的翘楚。在这一时期成立的香港华资银行还有:1914年成立的大有银行、1916年成立的康年储蓄银行、1918年成立的华商银行和1932年成立的嘉华储蓄银行。加上传统的银号、银会、典押业等,使华资金融业逐步成为在英资和其他外资金融业之外的具有相当实力的'第三种力量'。
但是,对于一般华人民众,特别是处在社会底层的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包括产业工人、手工业工人、店员、仆役、苦力和船民等,则除了废除鞭笞、刺字等野蛮刑罚外,港英政府并没有给予他们更多的宽松待遇。在政治上,他们仍然处于无权的地位,并且继续受到种族歧视。在经济上,他们身受西人或华人雇主的雇佣,以及招工经纪和包工头的克扣,在移民不断涌入劳力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收入少得可怜。以仆役和从事货物起卸搬运的苦力为例,19世纪40年代月工资只有5元左右,到19世纪末也只有7-8元。没有固定工作的散工每月只能挣到2-3元,仅够自己一人勉强糊口。技工和工匠的工资稍高,也只相当于苦力工资的2-3倍。而同一时期港英总督的年薪为6 000英镑,等于苦力工资的500倍。西人公务员的最低年薪为180英镑,也等于苦力工资的15倍。港英法律还规定:制造业工人、技工、工匠和仆役,凡有'违约'行为,例如'无正当理由'而缺勤,未出具'合理的通知书'而自动离职,对雇主态度'粗野'等等,都要'以刑事罪论处',由警察押送巡理府究办。
由于遭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英占中期香港工人举行过多次?工。包括1872年的搬运工人罢工,1883年的人力车夫罢工,1884年9至10月的码头和运输工人为反对法国侵华而举行的罢工,1888年的艇夫罢工,1895年的码头、运煤和糖厂工人罢工等等。进入20世纪以后,香港的工人运动的规模更加壮阔。 1922年1月,英资渣甸、太古两家船务公司的海员6 000多人?工要求增加工资。遭到资方拒绝后,工人继续坚持?工达56天之久,参加的人数达到30 000多人,使成百船舶滞留,海运陷于瘫痪,终于迫使资方接受了工人的要求,?工才胜利结束。这次罢工由当时的海员工会主席、?产党员苏兆征领导,史称香港海员大?工。如果说海员大罢工还主要是经济性的,那么三年之后的省港大?工就显示了鲜明的爱国主义的政治倾向。
1925年6月18日,港澳海员为反对英国制造的上海'五卅惨案'而开始?工,很快得到香港各行各业工人的响应和广州民众的声援。6月23日,广州沙面英军开炮打死广州各界?会?行的民众和香港返穗工人共52人,重伤170多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广州'沙基惨案',更激起省港两地工人的愤怒。香港参加?工的人数达到25万人,其中10万多人离开香港回到了广州(一说离开香港的人数达到25万人,占香港华人人口的30%)`。这次大罢工得到以孙中山为首的广州国民政府的支持。领导大?工的省港?工委员会(简称'罢委')委员长由苏兆征担任,顾问包括中国?产党和国民党的重要干部邓中夏、廖仲恺等。大?工持续了15个月,使香港的经济活动陷于停顿,港英政府损失惨重,一些商人特别是富商也受到损失。在英国政府被迫调回拒绝'罢委'所提复工条件并叫嚷出兵进攻广州的第十六任港督司徒拔(Reginald E.Stubbs)之后,由第十七任港督金文泰与广州方面接触并谈判,这次省港大罢工才于1926年10月10日宣告结束。
香港海员大罢工和省港大罢工显示了香港工人的力量,标志着他们已经由'自在'状态进入了'自为'状态。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华人资产阶级(连同他们的同业公会、联合会等组织)和华人工人阶级(连同他们的工会组织)都已成为整个香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不同的是:港英对前者采取笼络怀柔的政策,对后者采取防范镇压的方针。但无论如何,他们的存在都是不可改变的,他们各自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否认和不可低估的。1898年英国租借新界,遭到当地居民的顽强武装反抗。尽管这种反抗最后还是失败了,但已使英国人认识到:新界乡村的社会结构有悠久的历史,他们的宗族自治传统源远流长,统治新界不能采取统治港九那样的把英国的资本主义社会移植过来的办法。
因此港英决定在新界维持原有的'传统和惯例',使原有的封建社会在较长时间内保留下来。只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新界的大部分土地逐渐被建设成为商业区、工业区、旅游区和城市居民住宅区。特别是公屋的大量兴建,使农田越来越少,田主、佃农和自耕农的人数也就逐渐减少了。但宗族观念和祀神祀祖的习俗仍然保留。新界乡议局作为代表新界原居民向政府反映意见的机构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新界的大族,特别是邓、廖、侯、彭、文五大族,也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各大族的领袖人物多参加各种政治活动,例如担任立法会、市政局或新界乡议局议员等,为维护本地本族的利益和促进香港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除英资和华资外,一些欧美国家、日本、南亚和东南亚的商人也在英占早、中期来到香港投资创业,初步形成了多国多方资本并存的局面,比较著名的有美资旗昌洋行,德资禅臣洋行,丹(麦)资毕氏洋行,法资东方汇理银行,比资华比银行等。
华南财团具有近代中国金融资本的一般属性,但也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
1.得益于华侨投资颇多。华南财团的大部分银行是由华侨投资创办的,如广东银行由美国华侨陆蓬山等集资创办,初设旧金山,后与日本华侨李煜堂、李自重、李星衢等合股在香港成立总行。和丰银行由南洋华侨集资组织,最大股东林秉祥、林秉懋昆仲系新加坡著名的资本家。东亚银行由日本华侨简东浦等创办,中兴银行由菲律宾华侨商人薛敏老、李清泉等创办,香港工商银行由美、加华侨集资创办,香港华商银行由香港世传的越南米商刘氏家族投资创办,金华实业银行主要由美国华侨投资创办,永安商业储蓄银行由澳洲华侨郭氏家族创办,嘉华储蓄银行由美洲及澳洲华侨创办,国民商业储蓄银行由澳洲华侨马应彪、蔡昌、郭乐等创办,东方商业银行系由南北美洲及南洋华侨组织。
2.华侨金融的枢纽。如广东银行营业发达,“俨然为华侨银行中之中央银行”。中兴银行是“菲律宾惟一华侨金融机关”。香港华商银行纽约支行于l922年1月2日开幕,舆论称之为“美国华人第一银行”。新加坡和丰、华商及华侨3家华资银行实行合并后,“便为海外华人资本最雄厚之银行”。香港工商银行在粤居于重要地位,有“与广东银行共为广州银行界之翘楚”的美誉。国民商业储蓄银行穗行被称为粤省“华资经营之银行中后起之健者”。其沪行于1922年11月3日开幕,上海军政绅商各界领袖前往道贺者,车水马龙,备极一时之盛。
3.侧重经营国际汇兑。由于所处地域的产业尚未充分发展,而商业却非常旺盛,华侨汇款额巨大,国际转口贸易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故华南财团各主要银行的活动,首推经营国际汇兑。民初中国国内银行兼营国外汇兑者约有10家左右,其中广东、东亚、工商即占3家,其营业皆以国外汇兑为主,如东亚银行收集资本和存款几乎尽为外汇而运用,广东银行在1927年前后每年做进出口押汇300万元,是华资银行做此业务最多者之一。
4.与国内历届政府关系较为疏远。近代中国金融资产阶级并未完全支持北洋军阀政府,华南财团与之更是缺少渊源。民国时期,我国银行业与政府公债有不解之缘,由于公债被银行承兑而转化为银行资本,并未转化为产业资本,而由银行转贷给政府作为政费和军费,给国民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都造成消极影响,但华南财团此种作用甚微。华南财团主要银行设在香港和新加坡,在英国当地殖民政府注册,故受国内政局的冲击较小。出于种种考虑,有些内地华商企业亦在香港注册,如嘉华银行成立时因怕受国内时局变动的影响,决定在香港注册。其实香港总行仅一块招牌,真正的总行还是在广州。除广东银行于30年代中期被宋子文系势力所控制外,华南财团其他银行始终保持着纯粹的商办性质。
5.创办人大都为金融业外行。当时国内一大批具有较高修养的职业银行家登上金融建设的历史舞台,他们多数受过高等教育,不少人还留学国外,掌握了近代金融专业知识。而华南财团的创办人及主持人大都是华侨,尽管对西方经济知识较为熟悉,但缺少训练有素的银行家,故经营颇为坎坷。以经商的经验办银行,并热中于投机,倒闭者不在少数。如香港华商银行之倒闭,系因纽约分行投机美金失败,而牵累香港总行及沪、穗分行一同倒闭;工商银行沪行有大量流动资金来自投机份子,不及10年,因外汇投机而多次受打击,遂自行宣告倒闭。嘉华银行主持人缺乏办银行的业务知识和经验,并从事地产及公债投机,故其失败并非偶然。
6.成员结构的闽粤地缘性。华南财团各银行的主持者几乎都是闽粤籍人士(详见表3),特别是与广东有不解之缘,因为“粤人擅长经商,国外华侨,各省商帮,每年均有巨额余利汇回故乡,此种汇拨收入,尤为粤省继续增加之财富源泉”。浓厚的地缘色彩性也会产生一些狭隘性,如香港华商银行沪行的存款“大半均系粤人所存”。中兴银行负责人对国内华资同行还有一种排斥性,如1938年春,交通银行准备在马尼拉设分行,遭其不满,认为交通银行前来竞争,对之不利,后经几度联系解说,始获谅解。
7.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中国内地所有主要的华资银行都以中国、交通两银行为中心,有的甚至就是在两行的直接帮助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大都需领用两行发行的钞票,许多华资银行还对两行进行投资入股。但华南财团各行很少有这种情况。内地华资银行之间的协作关系,还表现在银行家的相互投资和兼职,以加强团结和沟通联系,但此特点在华南财团中亦不突出(参见表3)。华资银行内部关系之一即是同业组织,在华南财团中,以香港华资银行为凝聚的核心。香港华人银行公会以银行为会员单位,凡在港各华资银行(包括国内外华资银行设于香港的分支行)皆为会员,该公会主席由各行轮流担任。华资银行还在香港汇兑银行公会(由中外银行合组)占有半数席位。通过同业组织,各银行常互通声气,在舆论方面采取一些协调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