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近代文化史

  前 言

  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一般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1860年代至189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一场由清室自发的改革。其重点为改良生产技术,透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试图以兴办工商业来加强中国的实力。然而中国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再败於日本,显示只限於器物层面的洋务运动,并未能根本改变中国自北宋以来重文轻武的观念。自1895年的公车上书,在知识分子中普遍出现要求更深层的改革。在1898年开展戊戌变法,维新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但是进行103天以後,因清室内保守势力发动政变而告流产。部分维新人物流亡海外後,主张继续维持皇室;实行类似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将政治实权逐渐交出至民选政府,主张这种变革方法的当时被称为“保皇党”或“立宪派”。孙中山在1905年夏,在日本成功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中国同盟会等革命团体,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後,启开的民族主义思潮,同时,这种思潮也带著反对外来殖民势力的意念,一直发展下去。1911年12月29日 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正式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并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书”中强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族为一国。是曰民族之统一。”从辛亥革命后各省独立军阀割据的响应开始,中国进入长期的分裂混乱之中,1920年代以後的国共两党,则对於辛亥革命有了较高的评价。孙中山为中国的国父,宋庆龄被尊称为国母。辛亥革命是现代中国史的起点。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再度统一。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