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同大酒家礼券

        广州大同大酒家礼券 : 广州大同酒家的前身原为广州园酒家,它是在1938年日军占领广州之后由日本人中泽亲礼开设的。当时沦陷区爱国同胞对它投以鄙视的眼光。加上该园经营管理不善,食品粗制滥造,服务态度极差,一般市民对凶残成性的日寇愤恨恐惧,认为避之则吉,虽然主持者竭力宣传,但人们还是不敢问津。故此,这间广州园门庭冷落,没有什么生意可做,亏损甚大。到了1942年,中泽亲礼便放盘“卖枱”,为香港冯俭生所投得,把广州园易名为大同。由冯俭生本人任总经理,钟林任司理。经过增添陈设,装潢门面,粉刷一新之后,开张营业。从此,经营迅速改观,业务顿时大振。

        冯俭生出生于19世纪80年代,一生从事饮食业。他与广州“四大酒家”(即大三元、南园、文园、西园)主人陈福畴是同时代的人,在20年代便开始名闻省港两地。大家都是经营酒家,所不同的是:陈福畴经营于广州,冯俭生经营于香港。冯是店员出身,后当老板,致力于发展酒家业务。他在香港从20年代始,先后在九龙油麻地开设了太平小食店,在电车路开设了大明星酒家,在德辅道中开设了大同酒家,在石塘咀开设了金陵酒家和在皇后大道中开设了建国酒家等。我的挚友,曾任广州市工商联执委区润同志在年青时,就在香港的大同酒家干活7年,先后任服务员、班长、帮部长之职。冯俭生早期创办的太平、大明星,业务还是平平,以后创办了香港大同酒家,则声誉大振。到30年代,大同酒家在香港酒家业中“首屈一指”。冯由于钱财很多,有了地位,而成了香港一名“太平绅士”。1941年底香港沦陷,冯从港经穗回乡,被匪徒“绑票”,其家人以重金赎回后,他便从乡下到广州,恰好遇上广州园酒家放盘“招顶”,便用了十多万元军票“买抬”过来。以往,任何企业的成名,不是轻而易举之事,即使经营得法,也要有一个过程。而企业的经营能否发展,与自己企业字号在社会上是否出名有密切相关,饮食业更是如此。所以,冯俭生“买枱”之后将酒家易名,很自然就用了在香港成名的大同酒家这一招牌了。广州大同酒家就是由此而来的。

        大同酒家这座楼宇,位于广州市繁盛地区西濠口,面对珠江,属于联华影业置业公司的产业。据说,它的建筑设计,楼层高度原预算与爱群大厦相等的。由于建设未竣,广州沦陷,建至第七层就停止了。它的“地脚”负荷还有很大的潜力。所以,到了1958年,便在顶层中加了八楼和九楼,用作厨房和机房。这间酒家的楼层叫法也有点特别。它的楼宇第三层,用作工场及别用,故此,酒家营业的三楼实际是楼层的四楼,四楼则实际为五楼,照此类推,直至顶层。人们到此,就有“同是三楼,这里的楼层特别高”的感觉,在过去私营时期是借此作为一种优势进行营业宣传。冯一开始便这样宣传的,而且也取得了效果。当时象大同这样面临珠江,楼房高耸,南北通向,长廊宽阔的酒家,在全市酒家中几乎是独一无二的。以楼面为例,它的长度横跨六家铺位(若以1970年及1979年扩建于兰亭旅店顶层新五楼及新六楼的面积加在一起,则12个铺位了,为同一楼层中面积的一倍),相当雄伟。冯俭生经营大同酒家之时,充分利用了自己经营酒家的经验和它在地理上的各种优势,营业不到一年,除将所“买枱”的10多万元军票加上几万元军票的装修费均全部赚回外,还有净利盈余。

        正当冯俭生创办的大同酒家业务蒸蒸日上的时候,却为日寇所纠缠,招致以后的不幸。原来广州园的日本人中泽亲礼见到大同生意兴隆,企图插手分到一杯羹,提出“卖枱”不等于铺位长期出租,威胁要收回铺位,另作其他使用。冯俭生明知对方只是一种奸谋,他们目的不是要回铺位,而是他们看到“大同”不断发展便插进来,占回若干股份。在旧社会,商人之间彼此勾心斗角,出自饮食业中这种“扭六壬”的现象,可说司空见惯。不过这回不同的是在于中泽亲礼通过日军当局,这就对冯增加了极大的压力。对此,冯俭生迅速召集“智囊团”开会,商讨对策。这里,需要介绍一下冯的“智囊团”班底,它于30年代在香港时便已形成,共有七人,人称之为“七贤堂”。他们是冯俭生、钟林(香港大同酒家三楼部长,后任建国酒家司理)、黎福(香港大同酒家营业部主任,后任金陵酒家司理)、苏牛(香港大同酒家厨房部长,后任建国酒家副司理)、陈钜(香港大同酒家四楼部长,后任建国酒家协理)、黄标(香港建国酒家巡场)、吴甜(香港大同酒家厨房部长)。在饮食界中,冯俭生素以重才著称,善于用人。遇上酒家有重大事宜,他便召开“智囊团”(“七贤堂”)会议进行研究,出谋献策,这样对于事业的发展亦屡有成效。但这一回因为对付的不是商家同行而是日本侵略军,从而感到辣手。在会议中,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是贴出“卖枱”告示,立即歇业。而他们都是酒家“名人”,这样做会失面子。另一意见则容许对方加入股份。虽然对方不会花钱入股,只坐享其成,但这种势力加入可得到对方的保护,借日本势力易于立足。后一种意见得到冯俭生的赞成。于是,“拍板”协议。从此涂上了一层“官商合办”的色彩。抗战胜利后,大同酒家转由当时有"茶楼大王"之称的谭杰南经营,他罗致了穗、港、澳饮食人才,集诸家所长,锐意经营,推出了誉满南粤的名菜美点,如驰名的"大同脆皮鸡"、"海南大群翅"、"金牌烧乳猪"、"红烧鲍片"等,所以深得军政显要、富商巨贾的青睐。当时国民党的高层人士孙科、宋子文、陈果夫、陈立夫等都曾来光顾。

        解放后,由于服务对象发生了变化,大同酒家过去的经营方式已不适应社会消费需求,所以,1954年,大同酒家的员工着手探索公私合营之路,经过多方努力,大同酒家在广州饮食行业中率先成为公私合营企业。公私合营后,大同酒家调整经营结构,加强管理,不断改良食品制作方法,使传统的名菜美点得以保留并不断丰富,还增加了多种大众化的食品,高中低档并举,丰俭由人,并以优质服务被誉为"珠江河畔一枝花"。此后经常为党和国家接待来自世界各国的贵宾,周恩来总理曾在这里宴请苏联主席伏罗希洛夫、朝鲜主席金日成、越南总理范文同。毛主席到广州视察工作时,大同酒家派出厨师烹调。在发展的道路上,大同酒家不断积累经验,推陈出新,历年来创制的传统名菜美点有大同脆皮鸡、牡丹西施鸭、白雪鲜虾仁、娥姐粉果、蟹黄干蒸烧卖、猪脚姜醋、玫瑰马蹄糕等,特色菜有鲍翅、乳鸽、乳猪、冬瓜盅、紫姜扣肉、白玉藏珍等,都是曾在各种美食评比中获奖的品种。在不断开发创新中还推出了香蜜提子风鳝片、香烧桂花扎、鲜露笋西芹肚尖、宝葫芦鸭、金龙戏珠等新潮美食。正是因为它的出品好,环境也典雅豪华,所以老城区的市民喜庆欢聚,都喜欢到大同酒家摆酒设宴。港澳同胞归来宴客,也必定到大同酒家来。而日前香港著名美食家蔡澜先生更是亲自带团从香港直奔大同,为的就是吃上那远近驰名的特色美食。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