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利香物厂广告

        百家利香物厂广告 : 香港制造业第一次大发展是在1911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战争,来自欧洲国家的进口工业品减少甚至中断了,造成部分商品短缺。香港中外商人瞄准这一有利时机,纷纷投资建厂。比较有代表性的如1916年建立的祥发罐头食品厂和中华兄弟制帽厂,1917年建立的中华糖果饼干厂,1918年建立的百家利化妆品厂,1920年建立的广泰隆玻璃厂,1921年建立的安乐园马宝山糖果饼干厂等。1922年,第一家装备手控织布机的纺纱厂在香港建成。1927年又出现了第一家手电筒制造厂。这些工厂的产品不仅取代了一部分进口商品,并且出口到海外及中国内地。但在1928年中国恢复关税自主权以后,上海、天津等城市的轻工业发展很快,使港产工业品出口受到一些影响。这一时期可说是"二战"前香港一般制造业的第一个相对繁荣期。

        据广州市市志记载,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香港先施化妆品有限公司来穗开设分厂,广州化妆品生产从此开始。通过香港,经过广州的再造、搅拌、包装,南洋现代美容之风开始吹向中国大陆内地。此后,陆续出现“百家利”、“大成”、“远东”、“广生行”、“三凤”、“唐裕生”等名号的化妆品厂,主要生产爽身粉、花露水、生发油、发腊等产品,大部分原材料则主要来自香港,在工艺方面仅以手工生产为主,但产品已远销华南、西南、华北、华中、华东等地区。在50年代,广州化妆品行业经过整合并得到改造,企业规模和生产能力有所扩大和发展。1954年底,“百家利”、“远东”、“先施”、“广生行”等私营化妆品厂合并,组建成公私合营天南牙膏化妆品厂。1955年4月,该厂与光华化学工业厂、二友牙膏厂合并,组建公私合营的天光日用化工厂。稍后,“大成”、“三凤”、“唐裕生”等厂亦并入天光日用化工厂(该厂于1966年改称广州日用化工厂)。1956年,“大喜”、“中华”、“日兴”、“中亚”4家私营家庭作坊和第三化学供销组组成前锋日用化妆品社。此时,广州化妆品行业在生产方面的从业人员仅有98人。生产设备仍相当简陋,主要设备有研磨机、自动入膏机、大型煮枧锅、雪花膏混合机;产品线却有面粉类(包括扑粉、散粉、鸡蛋粉、海棠粉)、香水、花露水、唇膏、烫发水、热痱水、发油、甘油、胭脂膏、粉纸等十余种。产品畅销于两广和华中、西南等地区。生产用的主要原材料均从上海等地购进,其中香料则使用荷兰产品,产品品质已明显大大提升。

        60年代初,广州日用化妆品业开展技术革新活动,自制了面脂、洗头膏半自动罐装机等生产设备,替代了部分工序的手工操作,生产工艺进入国内同行的先进行列。1968年,前锋日用化妆品社并入广州日用化工厂,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70年代,广州化妆品行业对部分企业进行了调整,开发了一些新产品。1975年,广州市轻工业局把广州日用化工厂的化妆品车间划给转产化妆品的珠江磨粉厂,随后,珠江磨粉厂改名珠江日用化工厂;把并入广州日用化工厂的前锋日用品化妆品社划出,成立广州人民日用化工社,次年,该社改名为广州人民日用化工厂。其时,广州化妆品生产有从业人员已近300人,主要生产洗发膏、雪花膏、护肤液、去污粉、发乳、发油、爽身粉、花露水等产品,年产量155.71吨,雪花牌去污粉开始出口港澳市场。同期,广州人民日用化工厂大力发展生产化妆品的主要原料十二醇硫酸钠、十八醇,成为华南地区唯一生产化妆品原料的工厂。1980年,珠江日用化工厂利用国内天然珍珠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研制出采用纯正珍珠为原料的雪花牌珍珠膏,并用伊诺牌商标出口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国家,大受欢迎。当年广州化妆品的年产量800多吨,出口交货值52万元。1981年珠江日用化工厂改称广州化妆品厂。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