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党党员证

        中国国党党员证: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值中日甲午战争,孙中山先生赴檀香山号召华侨亲友,创立「兴中会」革命救国组织,标志著中国国民党之诞生。民国前七年(1905年),兴中会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几个重要革命团体,组成中国同盟会於日本东京;民国元年(1912年)八月,同盟会又联合数个政党组成国民党於北京;民国三年(1914年)七月,孙召集国民党员另组中华革命党於东京;1919年,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至十三年(1924年)一月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改组完成,进入中国国民党阶段。迄今一共举行过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国民党也从革命党,革命民主政党,演进为现代化的民主政党。 

        1905年8月20日,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在日本东京联合组成同盟会,同年11月,同盟会创办《民报》,孙中山在发刊词中第一次公开提出了三民主义的主张。1911年10月10日同盟会领导了武昌起义,推?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制度,建立了南京临时政府。不久,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政权落入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手中。从此同盟会逐步分化。1912年8月25日,同盟会与其他4个小党联合组成国民党,旨在通过“议会道路”实现“革命理想”。1913年7月国民党发动了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结果失败,国民党四分五裂。1914年7月,孙中山召集部分国民党党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发布了《中国国民党规约》,规定“以巩固共和,实行三民主义为宗旨”。1921年第二次护法战争失败,国民党严重受挫。1922年9月,在第三国际和中国?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开始改组国民党。

        1924年1月20~30日,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国民党章程》和其他决议案,接受中国?产党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主张,承认?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经过改组的国民党,从一个单纯的资产阶级政党,转变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统一战线组织,成为当时革命政权和革命战争的核心骨干力量。从此,国民党与?产党密切合作,创办黄埔军校,建立革命军队。经过平定商团叛乱、两次东征,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国民政府。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的右翼势力抬头,他们形成西山会议派,反对三大革命政策,进行?共分裂党的活动。1926年1月1~19日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二大”,重申了孙中山的三大革命政策,处分了西山会议派的主要成员。在这次大会上,蒋介石成为中央执行委员常委、国民革命军总监。此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相继制造?动的、打击和排挤?产党的“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使?产党员被迫辞去他们担任的国民党中央部长等职。蒋介石先后攫取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主席、组织部长、军人部长以及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等要职,逐渐掌握了国民党的领导大权。1926年6月5日,国民党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临时会议通过“出师北伐,以扫除军阀,统一全国”的议案。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当北伐在?产党的积极合作与参加下取得很大胜利时,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进行反?清党活动,镇压?产党人和工农进步力量,打击和排斥国民党左翼,并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7月15日汪精卫追随蒋介石在武汉实行“分共”,破坏国?合作的统一战线,?产党人与以宋庆龄为代表的国民党左翼发表声明,退出国民党中央,由此,国?合作破裂,北伐大革命失败。以蒋介石、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背叛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已不再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统一战线组织,而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此后,国民党在全国建立起一党?政的统治。当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时候,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领导集团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集中兵力“围剿”红军。1935年11月12~23日国民党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表示调整内外政策,保持领土?权完整。但蒋介石仍企图消?经过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动西安事变,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经中国?产党调停和各方面努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答应停止“剿?”政策,联合红军共同抗日。1937年2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和?产党重新合作的方针。在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先后进行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大规模的战役和会战,阻滞了日军的攻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公开?国投敌,1940年3月成立伪国民政府。蒋介石及其领导下的国民党也转向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共的政策,连续发动3次反?高潮。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时刻,1945年5月5~21日,国民党在重庆召开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坚持?裁、准备?战的路线和政策。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产党提出为实现国内和平,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1945年8月29日~10月10日国?双方在重庆谈判,签订《国民政府与中?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通过《和平建国纲领》以及政府改组等协议。7月,国民党当局在美国支持下悍然撕毁《双十协定》、政协决议和停战协定,发?全面抗战。1947年3月在国民党六届三中全会上,蒋介石宣布国?关系破裂,要与中国?产党斗争到底。7月国民政府颁布“总动员令”,宣布进入“戡乱阶段”,集中力量全面?共。经过3年内战,国民党溃败,南京国民政府灭亡。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结束了蒋介石、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12月国民党中央总部迁往台北。蒋介石到台湾后,重建旨在“坚持?共抗俄”、“反攻?陆”的国民党组织。1952年10月10日在台北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沿用“中国国民党”的称号,在台湾省执政;通过《中国国民党党章》、《中国国民党政纲》、《反?抗俄时期工作纲要》、《加强大陆地区对敌斗争工作案》等,提出“驱逐俄寇、消灭?匪”,“团结?共力量,联合?共团体,建立?共抗俄联合阵线”的政治主张;决定在台湾实行国民党一党?制统治和“戒严”统治体制,并准备“反攻?陆”。1963年11月国民党“九大”重订《中国国民党政纲》,提出“立足台湾”、“光复?陆”口号,正式放弃“武力反攻?陆”口号。1969年3月“十大”通过了《政治革新要项》,提出“从根作起,全面革新”,“建设台湾巩固复兴基地,策进光?大陆工作”的方针。1972年蒋介石主持国民党第二次改组,扩大和强化党组织。1975年4月蒋介石去世。1976年11月国民党召开“十一大”,通过了《中国国民党修订案》、《强化党的建设案》、《反?复国行动纲领案》以及《全党奉行总裁遗嘱决议案》等,提出“坚守民主阵容”、“建设复兴基地”、“实行三民主义、光?大陆国土”的方针。大会还决定保留总裁职位,以纪念蒋介石;增设主席职位,选举蒋经国为国民党中央主席。

        组织机构 ---中国国民党的组织机构有一个变化过程。早期设总理1人,代表本党,总揽党务;设党本部,管理全党事务;下设总务部、党务部、财务部、宣传部、交际部、政治委员会、法制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农工委员会、妇女委员会。1924年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调整中央机构,由总理、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监察委员会分掌党务。孙中山去世后,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恢复党魁制,保留总理一职,以纪念孙中山,另设总裁代理总理职务。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最高党务机关,中央常务委员会在执行委员会闭会期间执行党务,中央政治委员会为最高政治指导机关,中央监察委员会为最高监察机关。国民党机关迁到台湾后,蒋介石根据“一党?制”和“以党领政”的原则,把大陆时期的国民党组织建制和构架搬到台湾。1952年“七大”通过《中央委员会组织大纲》,设总裁1人,成立中央委员会,下设1个处、7个组和5个委员会,分掌党务。

        1972年国民党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修改《中央委员会组织条例》,对国民党组织系统作了调整,分设中央、地方、军队、产业、职业、知识青年、海外、“敌后”、机关9个党部,将原中央委员会下设的组、会扩编为1个处,7个工作委员会和5个委员会。中央委员会执行国民党代表大会的决议,对外代表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为党的最高决策机构,下设中央党部秘书长、中央秘书处、组织工作会、大陆工作会、海外工作会、文化工作会、社会工作会、青年工作会、妇女工作会、财务委员会、党史委员会、考核纪律委员会、政策委员会、妇女指导委员会和革命实践研究院。地方党部分设台湾省、台北市和高雄市党部委员会。台湾省党部下设县、市党部委员会。另按事业、行业设立各种专业党部。每4年召开一次代表大会,选举总裁(后总裁一职保留、另设主席职)和中央委员会,总裁(主席)连选连任。党报《中央日报》,1928年创办。国民党历任首脑及在职时间为:总理孙中山(1919~1925年3月12日);1925年3月~1933年3月,国民党中央职权由政治委员会执掌;总裁蒋介石(1938.4~1975.4);主席蒋经国(1975.4~1988.1)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