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多利戏院广告

        (接上页)咸丰年间,粤剧艺人李文茂参加天地会起义,戏班的“北派”人马,成了起义军的骨干。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羊城晚报》曾连载历史小说《红船英烈传》,说的就是李文茂造反的故事。由此,政府查封戏班、禁演粤剧,甚至捣毁了“琼花会馆”,使粤剧面临灭顶之灾,被禁演了几十年。 民间流传,近代粤剧的复兴有赖番禺县一位革职举人刘华东先生,刘先生同情粤剧界的遭遇,热心为粤剧出谋献策。他认为粤剧与昆剧、徽剧同源(徽剧进京后成为京剧),加上粤剧演出一向都夹杂“戏棚官话”,于是想出了“挂羊头卖狗肉”的办法,建议粤剧戏班冒充“外江班”,全部用官话演唱,就这样蒙混过关,从此粤剧便冒充“外江班”在广州死灰复燃。真正恢复粤剧江湖地位的要算同治年间的两广总督,广州是南方的大城市,官场商贾,喜庆无日无之,很多大场面的节目,“外江班”无法承接,只好请“挂羊头卖狗肉”的粤班,官厅也只好只眼开只眼闭。一次,两广总督瑞麟的母亲生日,地方官员请了最好的粤班到总督府贺寿。谁知戏场之外的事比戏文本身还有戏剧性,当日男扮女装的花旦勾鼻章主演《太白和番》的杨贵妃,正在全场叫好的时候,督府的老太太却一面愁容,回到后堂,吩咐停演,不久又传来说话,要花旦勾鼻章入后堂,众官员大惊,戏班上下也一片慌恐。第二天衙门传出消息,说总督的母亲要将勾鼻章收为义女。原来总督的母亲多年前有一女儿夭折,勾鼻章的扮相和老太太去世的女儿极为相象,看戏时感怀爱女不忍看下去,由是要认这个男扮女装的花旦为干女儿。这件事之后,刘华东鼓动粤剧艺人抓住这个机会,运动瑞麟总督,总督果然上报朝廷,替粤剧解了禁。故事如此,但真正原因应是广州作为华南最大城市,官商往来频繁,必须有相应的文化娱乐以显示社会升平,官府解禁粤剧,是怀柔政策,是拢络人心的事。(未完)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