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梨春戏院华山玉班宣传报

        (接上页)新中国成立后,一些有名的艺人不理解新政权,纷纷到了港澳或海外,能在广州迎接解放的只有白驹荣等少数杰出艺人。不过时代不同了,二战后,港澳及东南亚的社会文化有了很大改变,欧美文化艺术风行。工业化水平提高,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没有太多闲情逸意去欣赏漫条斯理的粤剧了。因此,尽管港澳聚集了很多有名的艺人,但面对社会转型,也是英雄无用舞之地。这时候,香港的一些粤剧艺人只好转向话剧和银幕。现在我们收看香港午夜的“粤语残片”,都能看到梁醒波、新马仔及关海山等在电影里表演搅笑“鬼马”的节目。这时,广东内地的粤剧却别开生面,欣欣向荣。政府不但帮助粤剧界重组戏班,还到港澳海外动员粤剧艺人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政府给知名艺人很高的社会地位,马司曾、红线女回来之后,当时广州市长朱光盛赞“红马艺名扬”。(未完)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