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广东军人照片

         民国广东军人照片: 粤军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了扭转乾坤的功效,孙文以广东一省割据一方,进窥中原,十年之内而统一寰宇,定鼎金陵,这是近史上旳奇谭。近代史上的粤军其实相当落后而杂乱。在八国联军之后,清廷以袁世凯统筹新军,算是中国陆军正式迈入现代化。在袁中堂练成近畿六镇之后,清廷更以各省分别负责编练新军,要完成卅六镇新式国防军的规模。各省分练的新军在编制,操法与干部选用上均向袁中堂的北洋六镇看齐,部队编制要完全采泰西编组方式,部队操练一律用洋操,部队干部则多用新式军事专门学堂学生。新军的编练完全与各省原有的绿营旧军不同。不过各省在编组新军上纷纷遇到一个难题:新军的干部要用新式学堂的学生,而这些新式学堂却正是反清思想的大本营!所以清廷倾举国之力,在十年之内编练出来的新军竟都成为辛亥年间反清革命的主力。辛亥武昌起事,各省新军纷纷起而反抗清廷。在袁大总统建政之后这些新军首领为各省军头,袁大总统采远交近攻策略,逐一削平这些方兴未艾的割据势力,不幸壮志未酬,斋志以没。在袁大总统病逝之后中国陷入长达十年的军阀割据,这些军阀多半以省为割据单位,并多渊源于该省的新军。

         辛亥革命时期胡汉民、陈炯明纠集的广东民军,在“二次革命”中被袁世凯、龙济光摧毁殆尽。护国战争后,龙济光被赶到海南岛,桂系控制广东地盘,在孙中山的支持下,由广东省长朱庆澜拨出其亲军20营交由陈炯明统率,移驻汕头,成为近代粤军的雏形。陈炯明、许崇智等在闽粤边境编练军队,在1920年的驱桂战争中驱逐桂系的广东督军莫荣新,孙中山得以返回广州重建军政府,继续北伐。但是陈炯明这支倾注了孙中山全副心血的“子弟兵”,仍然脱不了军阀的本性,在1922年北伐中叛变,炮轰总统府,之后粤军迅速分化瓦解,分为陈炯明、许崇智、邓铿(梁鸿楷)、李福林等部。许崇智当时为北伐军总司令兼粤军第二军军长,陈炯明叛乱后,许崇智、李福林支持孙中山,回师靖难,与陈炯明展开激战。当时蒋介石、顾祝同、钱大均、卫立煌等均属许崇智的部下,陈诚在保定八期刚毕业,任粤军见习排长。陈炯明部为粤军第一军,发动叛变后被许、桂、滇联军驱逐到东江一带。但是仍然保持一定实力,对广州革命政府构成相当的威胁。邓铿是粤军第一师师长,粤军第一师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是粤军的精华所在,原来隶属陈炯明第一军的序列,但是邓铿坚决支持孙中山,与陈分道扬镳,后来遇刺,梁鸿楷接任师长,与陈炯明和许崇智均保持一定距离,这是介于陈炯明和许崇智之间的一股独立的力量。李福林部队本来是绿林出身,没有什么战斗力,后来编成北伐军第五军,再后来被陈济棠兼并。

         1925年,以黄埔学生为主的国民革命军发起东征,盘据惠州的陈炯明被消灭消灭,少量残余部队逃江西投孙传芳,陈炯明系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廖仲凯遇刺后,许崇智被蒋介石挤走,其部被蒋吞并,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的第3师、第14师、第20师,后来演变成为国民党中央军嫡系的部队。梁鸿楷也被蒋逼走,李济深接任师长,北伐时扩编为第四军,战功卓著,被誉为“铁军”,也称为“粤军之母”。李济深的第四军由陈铭枢第10师、陈济棠第11师、张发奎第12师、徐景唐第13师、叶挺独立团编成。但是粤军内部新的矛盾又形成了,首先是地域矛盾,从部队来源来看,第10师属于广(州)肇(庆)系,来自广州和珠三角;第11师来自粤西的钦(州)廉(江)高(州)雷(州)一带;第12师是客家系,来自梅州和韶关。共产党领导的独立团与12师较为亲近(叶挺、邓演达是惠阳客家人),后来在南昌发生暴动;徐景堂部较弱,后来被陈济棠兼并。据说当年地方方言也是划分派别的一个标致,薛岳的部队说客家话,十九路军的说广州话,陈济棠的部下,会讲湛江雷州话的的人很吃香。潮汕人在陆军系统中受排挤,他们只能投奔海军,与福建人认老乡。宁汉分裂以后,粤军内部由暗里的明争暗斗走向公开的决裂,张发奎是武汉政府的台柱力量。陈铭枢支持宁方,他手下的大将蔡廷楷当时驻在江西,被胁迫起义,后来还是叛变了,拉部队到浙江投奔老上司陈铭枢。留守广州的陈济棠是胡汉民粤方政府的中坚力量,李福林、徐景唐等其他粤军都被他吞并,势力不断膨胀,控制广东当上“南天王”。

         后来张发奎反蒋失败,部队交到薛岳手上,成为国民党中央军旁系,或“半陈诚系”,是长征时期追击红军的主力部队,抗战时期继承第四军的传统番号,其他的如94军、99军与其也有很多关联。这一系的主要人物还有黄琪翔、吴奇伟、欧震、郭思演、邹洪、王作华等。蒋光鼐蔡廷楷的部队中原大战时站在蒋介石一方,出兵长沙配合何键阻挡桂军北进,出兵中原与冯军作战。后来移师上海,参加著名的凇沪抗战,其后调福建,发动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失败后部队被中央改造或解散。这一系的主要人物有陈铭枢、蒋光鼐、蔡廷楷、戴戟、区寿年、张炎等,后来大多数走向新中国阵营。由于另外两路粤军离开广东,从1930-36年期间,广东成为陈济棠的地盘,到抗战前夕,陈济棠在“两广政府委员会”幌子下,对中央实行地方割据,对内精心经营,政绩显著。粤军则扩编到3个军合13个师,还有几十架战斗机,空军比蒋中央军还要强大。广东的地形图呈等腰三角形状,韶关、湛江、汕头构成战略上的三个角,陈济棠把余汉谋的第1军部署在韶关,香翰屏第2军驻粤西,李扬敬第3军驻汕头,广州只留一个教导师,省城兵力十分空虚——陈济棠的部署主要是应付老蒋的入侵。但是1936年“两广事变”,余汉谋通电拥蒋,率第1军沿铁路线南下,两三天就从韶关兵临广州城下,加上空军司令黄光锐率机飞往南京,陈济棠政权倒台。抗战爆发后,余汉谋粤军编成6个军(62-66军,83军),出兵抗日。第66军、83军在南京保卫战中损失惨重,番号被撤消。抗战结束后,粤军全部北调打内战,第63军、64军编入黄伯韬兵团,在淮海战役中被歼;第62军调华北,在平津战役中在天津被消*灭;第65军调西北,编成李振的18兵团,后来起*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