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清广东侨商照片

         民清广东侨商照片: 民清时期崛起的广东商人,按其在流通领域中的作用可以分成商品经营商和货币经营商两大类。而商品经营商又可以分为长短途贩运商、牙商和铺商,其长短途贩运商又可分为海商和内地商;货币经营商可以分为高利贷商、典当商、钱庄票号商等。而广东商人最引人注目、影响最大的是海商和牙商。同时,这两种商人与华侨关系最密切,因此,我着重介绍这两种商人。1.海商。广东是中国的海洋省份,北负五岭,东南西三面临海,海岸线长达4300公里,占全国海岸线的23%,居全国首位。而广州又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2000多年来一直是中国海外贸易的第一大港和重要港口,且历久不衰,为广东海商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广东海商大多数是潮州和广州府地区(珠江三角洲各县)沿海岸地区的商人。如潮州府的澄海、海阳、潮阳、揭阳、饶平等县;广州府的香山(今中山市、珠海市)、番禺、台山、新会、南海等县。清朝地方志记载潮州地区:“濒海居民所持以资生而为常业者,非商贩外洋,即鱼盐本港也。”“海、潮、揭、澄四邑商贾辐辏,海船云集。”每年春夏之交,南风盛吹,海商扬帆北上;秋冬之际,南往“占城、暹罗一带可行;噶巴吧、吕宋、琉球、东洋日本”等外国贸易。

         广东珠江三角洲各县的商人也热衷于出海经商贸易,史称:“广州望县,人多务贾与时逐。……其黠者南走澳门,至于红毛、日本、琉球、暹罗斛、吕宋。帆踔二洋,倏忽数千万里 。以中国珍丽之物相贸易,获大赢利”。18世纪以降,广东商人从广州等港口出海,已经开通了到世界各大洲的大三角贸易航线,到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经商贸易,主要航线有:①广州——澳门——日本长崎;②广州——澳门——果阿——里斯本;③广州——澳门——马尼拉——墨西哥、秘鲁;④广州——澳门——温哥华;⑤广州——澳门——大洋洲;⑥广州——澳门——俄罗斯等。 广东商人从广州起航出发,经澳门出海,经这些航线到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贸易经商,人数不少。

         广东御史李清芳谈到广东情况说:“每年出洋商船不下数百艘,每船中,为商人、为头舵、为水手者,几及百人,统计数十万矣。”干隆四十年(1775),新会县商人卢继恪率领数十艘商船到南洋各国经商贸易。19世纪末,据谢希传着《墨西哥述略》一书记载,沿着太平洋航线到秘鲁、墨西哥等国家贸易的广东商人达到35000-40000人之多。同时,台山县商人甘泽农也到南美洲去经商,在那里经过几年的贸易活动,积累了一笔财富往来日本、暹罗、安南,并转到美洲和欧洲各大商埠开展贸易,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才回到香港,集资创办南洋烟草公司,其分公司则星罗棋布于南洋诸岛各个国家和地区。

         18世纪以来,广东商人到日本长崎、神户等港口进行贸易也不乏其人。据统计,1688——1703年,旅居长崎的华侨1万人,占长崎人口6.4万人约十分之一,其中不少是广东人〔7〕。1862年(同治元年)左右,广东珠江三角洲的南海、番禺、顺德、新会、中山,开平、恩平和肇庆等县到长崎贸易的商人,为了联络感情和互相帮助经商贸易,借鉴广东商人曾于1677年(康熙十六年)在长崎建立会所性质的圣福寺(俗称广州寺,现该寺仍保留,在长崎市美术馆旁边)的经验,于1871年(同治十年)在现在的长崎广马场四海楼附近建立荣远堂岭南会所,后于1884年(光绪十年)改名为广东会所。会所所属广东商号有晋恒号、均利号、万昌和、致祥号、裕盖号、永生隆、三和号、德源号等8家。同时,华侨捐资在原来圣福寺内建立关帝庙,让大家逢年过节前去顶礼膜拜,以祈祷神仙保佑出海贸易人船平安无恙。但日本的广东商人比起东南亚和美洲国家的广东商人就少多了。就我所知,现在日本的华侨以福建、江苏、浙江以及东北人较多。所以日本的唐人街的名字也有所反映,在神户的唐人街称南京街,横滨的称之为中华街,长崎的唐人街也称之为中华街。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