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民生照片

         华侨民生照片: 早期華僑的經濟生活(一)開礦淘金 黃金的誘惑,是早期華僑赴美的主要因素。但除了金礦之外,華工也開 採其他的礦產。美國華工所開採的礦產種類,有金礦、水銀礦、煤礦、硼砂 礦、及硃砂礦。而這些礦區主要散佈於加州(California)、俄勒岡州(Oregon)、華盛頓州(Washington)、內華達州(Nevada)、愛達華州(Idaho)、蒙大拿州 (Montana)、懷俄明州(Wyoming)、猶他州(Utah)、科羅拉多州(Colorado)、南達 科塔州(S. Dakota)等10州的境內。華人礦工在美國的際遇,並非平安順遂的,相反地,他們卻經常面臨著內憂外患的處境:對內由於堂號、幫派林立,且有各自的地盤,為了利益問 題,華人間時常拔刀相向,結黨械鬥;對外則屢受層層的苦難,如:各色強 盜的劫殺,白種暴徒的欺凌,排華法律的迫害,以及美國稅務官員的迫害。根據加州議會的委員會報告,1862 年,華人從事開礦者約有三萬人,如果以二萬人計算,每年華人礦工繳納的稅款,有執照稅960萬元、登陸費與人頭稅 50.8 萬元、購水費 216 萬元、及購礦權費182.5 萬元。由此可見,華人礦工雖然身處在內憂外患的險境當中,但對於加州政府的歲收,仍舊貢獻不少。 

        (二)墾荒農耕十九世紀的美國西部,許多仍是蠻荒地區,正等待著人們去開墾、建設。加州(California)、沙加緬度三角洲(Sacramento Delta)、及大中央河谷地區(Central Valley Area)是華工在美國墾荒的主要地區。而開鑿灌溉用的渠道、壕溝,以及建築防潮用的河堤、水閘則是他們主要的開墾工作。由於華人農工的工資低廉,且田野工作的表現良好、可靠,所以很多華 人也被雇用於從事農耕。他們種植甜薯、果類、蔬菜、穀物、甘蔗、以及棉 花等各種農作物。另外,由於華工們努力地墾荒、耕種,1876年他們共開墾了加州 550 萬畝的沼澤地,並使加州成為美國最富饒的一州。當時單單加州華人農工的 農產金額就等於加州、內華達州、與達科塔州三者的礦產金額總值。 

        (三)建築鐵路早期抵美的中國移民,有許多也被雇用於從事鐵路建築的工作。其中,中太平洋鐵路在1863年-1869年的時候,雇用了1萬4千多名華工加入建築行列,前後犧牲了500-1000 名華工的生命,打通了穿越塞拉嶺的蜿蜒鐵道,而華工也創下了一天鋪軌十英里的空前紀錄,但愛爾蘭工人卻拒絕華工參加 完成接軌的典禮。而在1964年,內華達州建立了一座華人紀功碑,緬懷華工對中太平洋鐵路建築的貢獻。南太平洋鐵路在1872年-1894 年時,75%-80%的築路工人為華人;有華工1萬五千名被雇用參與北太平洋鐵路;另外,內華達州─加州─俄勒岡州 鐵路、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德州鐵路、舊金山─瑪利斯委鐵路、及沙加緬度─華李奧(Vallejo)鐵路等路段通車,也都是不少華工的血汗奉獻,才 得以完成。 

        (四)小型工業早期美國華僑,以僱傭工居多,他們在工作中吸取經驗與技術,但也有許多人自己創業,其中以雪茄製造業最為顯著。舊金山雪茄製造業開始於1860 年代,到了1866年,舊金山全市的雪茄工廠,半數為華人所有,但因排華運動的興起,華人商行紛紛改用西班牙文名號。在1877年時,舊金山雪茄製造工人 6,500人中,華工占 5,500人,所 佔比例龐大,另外也有許多華人自行開設雪茄製造工廠。 1860年-1870年間,華人也參與服裝業,其中襯衣製做工人,華工占了 80%。1873 年,華人在舊金山地區共經營 28 家縫紉廠;車衣工人,紐約有1萬二千餘人,舊金山有6千餘人,洛杉磯則有5千多人。在美國東岸的紐約,西岸的舊金山、洛杉磯等地,製衣業的收入,也成 為華人家庭經濟的一大支柱。另外,華人還參與了其他的製造行業,如毛織廠、皮靴皮鞋皮革製造業、拖鞋掃帚刷子製造業,及蠟燭、肥皂、帽子、馬口鐵、馬鞍、櫥櫃、罐頭、 醃漬品、玻璃、繩索、火柴、火藥、陶器、首飾等製造廠。 

        (五)洗衣業在1851年,淘金潮吸引大批男士入坑採金,髒衣物則交由西班牙和印地安婦女來清洗,或由商人收集舊金山的髒衣,運至夏威夷或廣州漿洗,三 個月後再運回舊金山。由於洗衣人力短少,因此收費昂貴,當時每打襯衣洗燙八元。1851年,華利(Wah Lee)在三藩市開設美國第一家華人洗衣館,當時每打襯衣洗燙,由八元降至五元,華利再減至二元,因而生意鼎盛。其他中國人見到有利可圖 紛紛轉而從事洗衣業 舊金山洗衣業便被華僑所壟斷1876年,舊金山華人洗衣店共300多家,洗衣華工約有1500-3500人。華人洗衣業在20世紀中期,曾風光一時,全美洗衣館超過萬家,且洗燙改用機器,縮短交衣時間,但後來因為美國家庭普遍都用洗衣機、烘衣機,加上街坊的自動洗衣機也搶去不少洗衣館的生意,再加上免燙快乾衣料的流行,洗衣業便因此一落千丈。 

        (六)餐館業 華僑開設餐館較洗衣店早,1849年,舊金山華埠的昃臣街便有一家廣東餐館。早年華人來美並無攜家帶眷,為了解決民生問題,餐館是急需的,在此情況下,華人所開設餐館便日漸增多。初期中國餐館的顧客,以華人為主要對象,後來西方人也開始嘗試中國餐點,且中國餐館也供應西餐,顧客範圍便因此擴大。當洗衣業為華僑在美第一行業時,餐館業則居於第二位,但到了20世紀,餐館業便有後來居上之勢。而當洗衣業沒落時,餐館業卻日漸發展,現在餐館業無疑凌駕其他各行業。在1980年代,全美華人餐館,超過9千餘家,每年的營業額達17億元。1896年,因李鴻章遊美,嗜食雜碎(Chop Suey),美國開始有中國雜碎餐館的出現。而由於在美國老華僑中,九成以上是廣東人,所以粵菜館也相當盛行,當時與雜碎館並存,各有各的顧客群。1950 年代後,許多美國人曾到中國或台灣旅遊,吃過正宗的中國南北菜,漸漸了解中國吃的藝術,因此華僑在美國開設餐館,除了注重裝潢,還提高服務品質,並由國內聘請名廚 擔任主廚,加上企業化的經營管理,使得餐館水準大為提升,也讓華僑餐館業,進入一個南北菜百花齊放的新時代。 

        (七)雜貨業 美國華僑經營雜貨業者,可區分為中國式與美國式兩種。中國式雜貨商店,以供應中國式的雜貨及日常用品為主,很早就出現在華人的聚居地區;美國式雜貨商店,華僑稱之為貨倉,以家庭式經營,貨品以西方食品及雜貨為主。中國式雜貨商店大都開在華埠,對象以華人為主,較大規模者,則兼營辦莊。典型的中國式雜貨店,以供應米糧伙食、瓜菜罐頭、海味乾貨等,或者兼賣西式罐頭食品。美國式貨倉,因以家庭式經營,屬街坊生意,安定無風險,以販售西式日常用品、罐頭食物、及肉類為主,規模較大者稱為市場,更大者則稱為超 級市場。華人貨倉全盛時期是在1950年代,當時舊金山有華人貨倉 1200 家,每年營業額過一億元。在1960年代之後,貨倉業開始走下坡,原因在於美國的大企業公司,開設了全國性或全州性的超級市場,或連鎖商店,街坊性 的小型貨倉被一一併吞,這行業便因此漸漸式微。 

        (八)其他行業 美國華僑開設的商店種類眾多,早期有專售中國服飾的蘇杭店,現在則被時裝店取代,還有雞鴨海鮮店、肉店、花舖、金舖、藥材店、印刷所、酒吧、燒臘店、及書報店等。在華埠的中國古玩禮品店,全盛時期不比雜貨店少,在二次大戰前,舊 金山華埠便有57家,戰後增為70家。而其他城市的華埠,也開滿了中國古玩禮品店來招攬遊客。住家工是到西方家庭當僕人,原本這種工作是愛爾蘭婦女和黑人婦女所 包辦,但在中國人進入市場之後,因為工作認真、要求待遇的低廉、且不需假期,所以被雇用為住家工的華人越來越多。根據1876年的統計,加州華人做住家工的共有5千餘人。 另外,從事捕魚捕蝦的華人,也曾大量散佈於加州海岸線。在1877年的時候,由舊金山運到中國的加州特產─油大地鹹魚和金山蝦米,價值超過50萬元。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