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华侨淘金采矿探照灯

        早期华侨淘金采矿探照灯 :东南亚采矿业是在近代才发展起来的。采矿业在东南亚近代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东南亚锡矿更是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华侨很早就到东南亚从事采矿活动,但大规模的开采活动则是在18-19世纪,而在东南亚从事采矿活动的劳动力基本上是华侨。不少学者的调查研究证明,东南亚华侨的职业分类具有地缘性特点,并且在不同的国家情况有所变化。客家华侨所从事的职业虽说是多种多样,但相对福建人多从商而言,客家人还是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考察东南亚华侨的经济活动,便可发现客家人是东南亚采矿业的主要劳动力。正是客家人的血汗,浇灌了东南亚采矿业之花。客家人对东南亚采矿业的历史性贡献,主要体现在淘金和采锡这两大方面。一 客家华侨与东南亚淘金业谈起华侨到国外淘金,人们自然会想起鸦片战争后大批珠江三角洲人民涌到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淘金的历史场面。旧金山、新金山不但是历史地名,而且成为人们认识华侨历史的一种思维定势。事实上,华侨到东南亚淘金的活动历史更早、持续时间更长、规模更大。东南亚的金矿主要分布在越南、泰国、马来亚和婆罗洲等地。越南在13世纪时便有开采活动。

        有色金属经过洋务运动,中国的有色金属工业也逐步发展起来,出现了一批官办的采用新式机械的厂矿。如漠河金矿等。同时,民族资本的金属工业也有所发展,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十多年中先后开办的有色金属金、银、铜等民营厂矿约有16 家。甲午战争后,矿冶业更加受到重视,自1904 年至1911年又先后开办了官办或官商合办的有色金属矿场12 处,如麻哈金矿、黄金洞金矿、观都金矿、赣州铜矿、水口山铅锌矿、蒙自锡矿、铜仁锑矿等。同时外资开办的矿场也逐渐增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上册,中华书局1962 年版,第476 页。 刘汉明主编:《汉冶萍公司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年版,第195 页。矿冶业的发展推动了金属工业技术的引进,使我国的有色金属冶炼技术有了较大提高,但就总体而言,技术水平仍然是相当落后的。

         在采矿技术方面,这时的金属矿山开采的设备和工艺还很落后,大多停留在手工操作的水平,仅个别矿山使用机器开采。如1909 年,官商合资集股成立的个旧锡务有限公司,从德国订购新式设备,1913 年开始机械化采锡。1927 年,平桂锡矿在水岩坝设模范锡矿场,采用砂泵、水轮开砂锡矿。对于地下开采,绝大多数矿山没有地质勘察报告,只有极少数(如云锡、水口山、锡矿山、大吉山等)凭露头和地质构造推测和估算,提出矿床评价报告。开采时也没有正规的开拓系统和采矿方法,一般是从矿体露头起,掘进弯曲而起伏不定的狭窄坑道,追踪矿脉或矿体,见砂采矿,采富弃贫。当时较先进的矿井是我国的第一口新式矿井——水口山铅锌矿一、二坑。1904 年水口山铅锌矿聘请夏佐卿于老鸦巢建成第一坑斜井,并装设锅炉、抽水机、吊车、铁轨,利用机械排水和运矿石。1914 年,在第一坑附近开第二坑竖井作为主风井,以后又陆续开拓三坑斜井和四坑盲井,形成一个竖井、盲井和斜井的联合开拓系统①。1916 年,板溪锑矿也开始采用西法开采。

        在选矿技术方面,这时的选矿技术大多停留在落后的手工拣选和重力淘选方法。如锡选矿大都沿袭锤碎、马磨、人挑运搬、手工洗选方式。锑选矿则先将采下的矿石在窿内用肉眼分选一次,运至地面,以铁锤敲去矿砂的废石;将青砂(高品位硫化锑)与花砂(低品位硫化锑)分开,这叫锤选;再把粒度在10 毫米以下的碎粉砂置于篾筛中,浸入水桶,以手捧筛旋转震摇,矿砂留于筛底,细末及泥土沉入桶内(即淘选);最后将淘选时沉入桶内的细泥砂置于三合土斜槽的高端,经水流使较轻的泥土与细砂分开(称为滴尘)。这时期较先进的选矿设施和技术是1909 年水口山铅锌矿建成的选矿厂,该选矿厂能处理非手工所能选别的铅锌混杂砂,是我国第一座机械重力选矿厂。主要设备有鄂式破碎机、对辊破碎机、圆筒回转筛、淘洗箱、威尔夫勒洗床等50 台,日处理矿量200 吨。全厂以蒸汽为动力,设有锅炉3 台,共120 匹马力。厂内装有手动吊车,原矿及废石利用卷扬机运输①。另外,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个旧选矿厂碎矿、磨矿和矿砂选别采用了碎矿机、磨矿机和摇床。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