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华侨创业工具

        早期华侨创业史 : 广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海上贸易和移民出洋最早、最多的省份。据史学界考证,广东人民移居海外,大体从唐朝末年或宋朝开始。早期移民,主要是因通商贸易关系滞留或逃避战乱渐次定居海外的。唐僖宗乾符六年(公元879年),黄巢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克广州,不少人随同阿拉伯商人避居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巨港一带。明代中后期,随著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广东沿海许多失掉土地和在本地无法生活的农民、城市贫民、小商贩、手工业者,因出洋谋生或逃避战乱而相继移居海外。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前半期,澄海县的樟林港(位于韩江出海口的东岸)曾一度成为当时粤东地区的海运贸易中心,也是潮州和嘉应州人早期移民的出口点。潮梅地区人民成批出洋谋生或移居海外即从这个时候开始。在这约100年间,潮州人从樟林港乘“红头船”到暹罗的达百万多人。海南琼崖人民成批出洋谋生,大体也是从明朝末年开始的。珠江三角洲、四邑一带人民到海外谋生,最先也是到南洋群岛。到美洲地区去的,最早记载为1785年(一说1820年)。到大洋洲去的,最早约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广东沿海大批无以为生的贫苦农民和城镇居民,被迫飘洋过海去国外谋生。也有一部分是由于政治原因而流亡国外的。如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后,新会县人平南王黄德滋,率部众乘帆船数十艘,飘洋过海,抵达澳大利亚北部的达尔文港,遂在该地从事开矿、农牧业,后发展至数万人。此外,西方殖民主义者为了开发殖民地和本国资源,也从广东沿海各地掳掠拐贩了大批契杓华工出国(通常被称为“卖猪仔”)。

        商业、服务业、手工艺、建筑,以及开矿、农田耕种、渔类等,是广东籍华侨经营的传统经济行业。例如,20世纪三十年代,东南亚各地华侨商业在整个华侨经济中占的比重,分别是:泰国70%,越南56%,印度尼西亚37%,马来西亚25%,绝大多数是 中小商人和店员。在美洲、大洋洲,早期华侨主要是在采矿、筑路、垦荒和农业中充当劳工。美国华侨是加利福尼亚州捕虾业和采鲍业的创始者,是夏威夷蔗糖业的主要劳动力。20世纪初期多经营餐馆、洗衣馆、小杂货铺及为人佣工。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台湾、香港、东南亚各地经济加速发展,形成了有利的投资环境,促进了华侨、华人资金与技术的交流,使华人经济逐步成为当地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原来以小商业为中心的经济结构,现已发展成为工、商、农、金融、海运、旅游服务等多产业并举的新的经济结构。例如,印度尼西亚的华侨、华人工业,已扩展到金属、纺织、食品、汽车、木材加工、日用品等领域;泰国的炼铜、炼锰业以及各种锌铁、轧钢制品的铸造,华侨、华人资本已占40%;出现了华侨、华人经营的大型百货公司、超级市场等综合性商场;餐馆业成为华侨、华人一项最广泛的经济行业。据统计,华侨、华人经营的餐馆,仅在美国就有15,000家,英国4,500家。房地产业,战前主要集中在东南亚,现已有所扩展。1985年,加拿大华侨、华人拥有的房地产总值超过40亿加元。金融业发展也较快,泰国16家大银行中,有13家是华侨、华人开办的;五大金融财团中,祖籍广东的华侨、华人占4家。旅游业也在发展中。华侨、华人经营的旅行社、旅馆、饭店、纪念品商场、运输公司等,在美国已有300多家,加拿大多伦多24家,英国18家。在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华侨、华人,特别是新一代华裔,已逐渐掌握了专门知识和技术,不少人担任了教授、工程师、建筑师、会计师、律师、医生等职。如在美国,华侨、华人知识分子达10多万人,其中约有3万人被认为是当今美国第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约占美国第一流人才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有许多是祖籍广东的。如第一位华裔宇航员张福林、著名数学家丘成桐,以及美国IBM电子研究所副所长陈天机、美国宇航研究中心专家陈天枢、美国宇宙火箭总工程师邓丰赞等,祖籍都在广东。两次荣获“巴西名人”称号的巴西圣保罗大学医院血管X光部主任吴鲩光,祖籍也是广东。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