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中国康年人寿保单

        1933年中国康年人寿保单: 中国保险业肇端于西方列强的对华贸易。广州、香港是外资保险业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桥头堡,是中国保险业的缘起之地。中国大地上最早的两家保险企业,是1805年设立的谏当保险行(亦称广州保险会社、谏当保安行、谏当水险公司、广东保险学会等)和1835年设立的於仁洋面保安行(又称友宁保险行)。这两家保险公司的设立,开启了近代外资保险业控制中国保险市场达一个半世纪之久的大幕,也成就了英商保险业在华一个世纪的霸主地位,最多时有近130家英商保险公司在华营业。

        英文“保险”这个词,最早的音译为“燕梳”(insurance),因此,广东、香港一带多以“燕梳”对保险公司冠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保险业操纵在外国人手中,即使“保”了仍有“险”。据报载,广州东堤有一家“广舞台戏院”,这是一家华侨投资的大剧场,有转动舞台,座位2000多个,是当时一流的戏院,这自然成为各保险公司争夺承保的对象。“边尔佛素火险燕梳公司”多次劝说其投保,“广舞台戏院”老板邓亚善口出狂言,说:“只此‘广舞台’三字也值得购买燕梳3万元。”便认购了3万元火险。后来“广舞台”毁于火灾,只留下门口“广舞台”的招牌没有被烧毁。“边尔佛素火险燕梳公司”拒绝赔偿,说什么“你购买的是‘广舞台’招牌保险,现在招牌没有烧去,不能赔偿”。这成为近代广州保险业的一桩“悬案”。

        由于洋商保险失去信誉,华商便开始自筹保险。最早出现的是行业火险互救组织。1902年前后,李煜堂在香港创办联益互保火险兼洋面燕梳有限公司。1905年,广州酒米业创办火险联保。受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鼓舞,香港商民爱国主义觉悟有所提高,加之华资保险机构,合同简便易懂,收费低廉,投保者可以成为股东之一,参与分红,一般商户多乐意购买。李煜堂抓住了民族保险业发展的黄金机遇,先后创办了康年、联泰、羊城、联保等多家保险公司,赢得“保险大王”的声誉。正是在像李煜堂这样有远见的实业家极力扶持下,香港、广州的民族资本保险业盛极一时,一直到抗战爆发前夕。由于保险业史料散佚严重,早期保险史研究基础薄弱,可资借鉴的成果太少,因而李煜堂创办的这几家保险公司少为人知,下面根据已经掌握的文献资料,略作简介。

        羊城水火保险有限公司(亦称羊城保险置业),由李煜堂、伍耀庭、林护、李苑生、马应彪等共同发起,1913年9月创设于广州,资本总额港币一百万元,分股份二万股,每股港币五十元。董事长林护,总司理李苑生。经营水火险兼置业按揭。先后在香港、新加坡、哈尔滨、仰光、上海等地设分公司,在吉隆坡、石岐、汕头、江门、梧州等地设代理处。

        上海联保水火险有限公司,由李煜堂、李自重、伍耀庭、李葆葵、黄茂林、陈任国共同发起,以广东银行为主筹资,1915年1月创设于香港,3月23日在香港注册,资本总额原拟筹英洋三百万元(分十二万股,每股二十五元),实收一百四十三万元,分五万七千二百股。总公司设在香港德辅道中,李煜堂任董事会主席兼总司理。分公司开在上海、汉口、天津、大连、广州、仰光、哈尔滨,设代理处的有镇江、九江、杭州、烟台、青岛、威海、龙口、营口、长春、满洲里、新加坡等,上海分公司1920年在实业部注册,经营水火险、船壳险、汽车险等,1927年总公司迁上海,李煜堂去世后,李自重任总司理。上海解放时停业。

        联泰水火保险有限公司,由李煜堂、李葆葵、黄耀东、李荣生共同发起,创设于香港,总经理谭焕堂,资本总额国币一百五十万元,总公司设在香港德辅道中,分公司设上海、广州等地。经营水火险、船壳险、汽车险等,总经理谭永业,副经理黎树芳。李煜堂以个人的多元化经营理念和创建保险公司的实践,客观上推动了早期民族保险业的发展。他的保险思想以及成败得失,可以为我国现代保险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