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国立中山大学毕业证书

        1944年国立中山大学毕业证书:孙中山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民主主义革命家,他首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孙中山先生从历次革命斗争的失败教训和列宁所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经验中,深刻感受到:要振兴中华,必须改造社会;要改造社会,必须采用革命手段;要革命,必须培养人才;要培养人才,必须创办学校。孙中山先生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他强调:“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认为“革命的基础在于高深的学问”。为救国救民,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为适应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后革命和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1月24日下令筹办黄埔军校,培养革命的军事人才。2月4日,孙中山先生又以陆海军大元帅的名义发布了两道命令:一是“着将国立高等师范、广东法科大学、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合并,改为国立广东大学”;二是“派邹鲁为国立广东大学筹备主任”,培养革命的理论和科学文化建设人才。

        24年2月21日,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处成立。筹备委员有:胡汉民: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汪精卫: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廖仲恺: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省长 /伍朝枢:大元帅府外交部长 /孙  科: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市长 /李大钊: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共中央委员,被孙中山先生指定为改组国民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五人主席团成员之一。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兼北京支部总干事 /程天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 /吴敬恒(吴稚晖):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 /李石曾(李煜瀛):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 /杨庶堪:国民党候补中央监察委员 /易寅村(易培基):大元帅府顾问 /黄昌谷:大本营会计司长、秘书 /马君武:原广西省省长 /范源濂:教育总长(未到职) /熊希龄:前国务院总理 /陈树人:广东省政务厅长 /陈耀祖:广东省建设厅代厅长 /何春帆:广东教育厅秘书 /蒋梦麟:北京大学教授兼代校长 /胡  适:北京大学教授 /顾孟余:北京大学教授 /王星拱:北京大学教授 /王世杰:北京大学教授 /周  览(周鲠生):北京大学教授 /皮宗石:北京大学教授 /郭秉文:东南大学校长 /任鸿隽:东南大学教授 /杨  铨(杨杏佛):东南大学教授 /胡敦复:大同大学校长 /梁  龙:北京法政大学校长 /石  瑛:武昌师范大学校长 /许崇清: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教授 /徐甘棠: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教授 /邓植仪:广东农专教授 /关恩助:(不详)

        从上述35位筹备委员当时的职务可以看出,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委员有国共两党的重要人物,也包罗了不属于两党的学者和社会贤达。他们当中,有31人是从海外留学归来的,是通晓国际先进教育的行家里手。1924年3月3日,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处召开第一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处组织大纲》。根据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处组织大纲,将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改为大学的文科和理科;广东法科大学改为大学的法科;广东农业专门学校改为大学的农科;另设工科和预科。为筹备设立各科系,成立了预科、文科、理科、法科、农科、工科等6个特科委员会。筹备处作出分科决定后,针对原三校的实际,具体规定了8条合并办法。3月下旬起,孙中山先生为宣传国民党一大制定的方针政策,用革命的理论武装干部和师生,先后10多次到国立广东大学礼堂系统讲述三民主义,直至8月底才结束。他的演讲深入浅出,结合日常现象和历史故事,涉及古今中外各派学说,内容极为丰富渊博,风趣盎然,深受听众的欢迎。5月9日,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工作基本完成。6月3日,邹鲁将1924年国立广东大学招生章程及三校合并办法呈报孙中山先生。6月6日,孙中山先生以陆海军大元帅名义向邹鲁发布指令,对所呈章程、办法,“准如所拟办法办理”。6月9日,孙中山先生以陆海军大元帅名义颁布大元帅令:“任命邹鲁为国立广东大学校长”。6月21日,举行国立广东大学校长邹鲁就职典礼及原三校应届生毕业典礼。孙中山先生派胡汉民出席并宣读他为毕业生题写的训词:“学海汪洋,毓仁作圣,大学毕业,此其发轫。植基暨固,建业立名,登峰造极,有志竞成。为社会福,为邦家光,朂哉诸君,努力自强”。出席典礼的还有陈树人、许崇清、程潜等。

        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处从3月3日到7月11日,共召开了29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国立广东大学规程》等88种议案。7月15日至27日,召开全体筹备委员大会,对历次筹备会议通过的88件议案分别审查,作出决议。8月13日,孙中山先生以陆海军大元帅的名义颁布大元帅令,公布《大学条例》。《大学条例》是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处制定的《广东大学之宏规》中的《大学条例》,孙中山先生对原《大学条例》作了修改。孙中山颁布的《大学条例》共8条,具体内容是:“第一条  大学之旨趣,以灌输及讨究世界日新之学理、技术为主,而因应国情,力图推广其应用,以促社会道义之长进,物力之发展副之。第二条  大学之规模、实质须相称。其只适于设一单科者,得以一单科为大学;其适于并设数分科者,得合数分科为一大学。第三条  大学得设研究院。第四条  大学除国立外,并许公立及私立。第五条  私立大学须设定财团,有大学相当之设备,及足以维持该大学岁出之基金。第六条  公立及私立大学之设置及废止,须经政府认可。分科之增设或废止亦同。第七条  公立及私立大学均受政府监督。第八条  大学得授各级学位。”1924年月至8月间,国立广东大学首次计划招收预科生520名。全国各省报名共1260人,经过初试和复试后,录取新生372名,其中有2名为朝鲜籍学生。9月19日,国立广东大学正式开学。

        1924年11月3日,孙中山先生北上前到黄埔军校举行告别演说。中山先生没有忘记国立广东大学的师生,特雇船把国立广东大学的师生接到黄埔,和黄埔军校的师生一起听他的演说。中山先生演讲一开始就说:“诸君今天在这地听讲的,有文学生,又有武学生”。这里说的“文学生”是指国立广东大学的学生,“武学生”是指黄埔军校的学生。1924年11月11日,国立广东大学补行成立典礼。邹鲁校长主持大会,报告国立广东大学筹备经过和开会的理由。胡汉民、廖仲恺、汪精卫、许崇清、刘震寰等党、政、军要员及各界人士出席并在会上讲话。孙中山先生原准备出席大会并作长篇演讲,但因北上(11月13日离穗),无法亲临典礼,委托大本营总参议、广东省省长胡汉民代表他向师生致训词,并亲笔题写:“国立广东大学成立训词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中华民国十三年十一月  孙文”。中山先生的题词,成为国立广东大学(后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的校训。

        说到国立广东大学的成立典礼,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孙中山先生是1924年2月4日下令创办国立广东大学的,依照常规,2月4日应该是学校成立的日子(校庆日),但学校没有把2月4日作为自己的生日。出于对中山先生的敬仰之情,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委员会的委员们想在孙中山先生生日这一天举行成立典礼,并以中山先生的诞辰日作为校庆日,这样更具纪念意义。但是,他们不知道哪一天是孙中山先生的生日。孙中山先生一向反对大家为他祝寿,从来不把自己的生日告诉别人。后来有人曾经看见孙中山先生在11月11日晚上请过几位老朋友吃饭,便以为这一天就是孙中山先生的生日。因此,学校决定在11月11日补行成立典礼,所以11月11日也就成了学校的校庆日。其实,孙中山先生是11月12日诞辰的。1924年11月,中山先生的乡亲们听说孙中山先生要离开广东北上,有位老太太(据黄季陆的说法,她是孙中山的姐姐孙妙茜)从香山到广州来看望中山先生。在中山先生动身北上的前两天(11月11日),老太太对中山先生说:“明天是你的生日”。在孙中山先生身边工作了几十年的革命党人都不知道哪一天是孙中山的诞辰,经老太太一说,大家才知道11月12日是孙中山的生日。11月12日正值孙中山离粤北上的前一天,有双重意义,大家决定庆贺一番。然而,中山先生坚决不同意,认为为他铺张祝寿是不应该的。廖仲恺和几位同志只好在他家里弄了两桌酒菜,算是为孙中山祝寿了。中山大学真正用中山先生的生日作为校庆日,那是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1951年11月11日,中山大学校长许崇清、副校长冯乃超致电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宋庆龄,决定将中山大学校庆日改为11月12日,以符合原来的用意。中山大学的决定,得到宋庆龄副主席的赞同。许、冯两校长不久就到了宋庆龄副主席的回信。信中说:“接读来电,欣悉你校改以中山先生诞辰为校庆日,此实深具纪念意义”。自1951年起,11月12日作为中山大学的校庆日一直沿用至今。

        1925年2月6日,孙中山先生以陆海军大元帅名义给广东省省长胡汉民及国立广东大学校长邹鲁颁布训令和指令,批准将里昂中法大学海外部作为国立广东大学海外部。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30分,孙中山先生在北京东城铁狮子胡同5号寓所与世长辞。噩耗传来,全校师生员工无比悲痛,校园内设灵堂祭奠,并以学校名义致电慰问孙夫人宋庆龄和孙科。慰问电曰:“丧此国父,栋折欀崩,北望燕京,惟有痛哭,第国忧党事,来日方长,冀为国自爱,顺变节哀”。国立广东大学首先称孙中山先生为国父。在祭奠中山先生期间,学校决定:各部钢琴歌诗功课停习1星期,私人演习也一律禁止,教职员从3月14日至19日,每日上午11时到孙中山灵堂望祭一次。中山先生生前十分关心国立广东大学。无论是在这所高等学府的筹办过程中还是成立以后,他都经常过问、检查、督促学校的工作,帮助学校解决实际问题。笔者在有限的文献材料中查到,从1924年2月4日孙中山下令创办国立广东大学到1925年3月10日这一年零36天的时间,孙中山先生关于国立广东大学的命令、训令、指令、题词及演讲等就有45篇之多。“从这些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山先生身为陆海军大元帅,日理万机,不仅没有忘记教育,而且抓得很细很具体,大到学校的大政方针,小到校长的薪金和学生体育训练的器材都考虑到了。中山先生总是想方设法、千方百计为学校排忧解难,他是尊师重教的楷模”。一位伟人对一所高等学校如此关爱,在古今中外都是绝无仅有。

        1925年7月,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并入国立广东大学,成为国立广东大学的医科。1926年,将原校名为广东大学正式改名为中山大学。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等7个学院。1935年学校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五十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大学一直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1985年,由国家批准率先在华南地区设立第一所研究生院,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在70周年校庆时,江泽民总书记撰写了"发扬中山先生革命精神,办好中山大学,作出更大贡献"的题词,进一步为办学指明方向。2000年9月,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在珠海市唐家湾建成,为新世纪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教育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签订协议,教育部与广东省在3年内投资12亿人民币,把新中山大学建设成为一流的高水平大学。

        【历任校长】第一任:邹鲁于1924年2月至1925年11月任国立广东大学筹备主任、校长,1932年2月至1940年4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第二任: 戴季陶于1925年5月至1930年9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1926年10月至1927年6月为国立中山大学委员会委员长。 第三任:经亨颐于1926年8月至1926年9月为国立中山大学代理校长。第四任:朱家骅于1930年10月至1931年6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第五任 :许崇清于1931年6月至1932年1月、1940年4月至1941年7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1951年1月至1968年8月任中山大学校长(1961年12月起任广东省副省长)。第六任: 张云于1941年8月至1942年5月、1948年6月至10月、1949年6月至10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第七任: 金曾澄1942年5月至1945年12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第八任:王星拱于1945年12月至1948年6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第九任: 陈可忠1948年10月至1949年6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第十任:冯乃超于1951年2月至1953年底任中山大学党支部书记、中山大学分党委党组书记,1954年11月至1955年8月任中山大学分党委书记,1956年6月至1965年初任中山大学党委第一书记。 第十一任:李嘉人于1965年初至1968年8月任中山大学党委第一书记(时为广东省副省长),1973年4月至1975年6月、1977年12月至1979年12月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校长。第十二任:黄焕秋于1958年10月至1960年2月、1979年4月至1984年12月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1982年9月至1984年6月任中山大学校长。第十三任:李岳生21984年6月至1991年4月任中山大学校长。第十四任:张幼峰于1984年12月至1991年4月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第十五任: 曾汉民于1991年4月至1995年6月任中山大学校长。第十六任:黄水生于1991年4月至1996年9月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第十七任: 许学强于1996年7月至1998年4月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第十八任:王旬章于1995年6月至1999年8月任中山大学校长。第十九任: 李延保于1998年11月至今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第二十任:黄达人于1999年8月至今任中山大学校长。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