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台山县建筑凭照

         1928年台山县建筑凭照: 在台山的城镇墟集沿街,至今保存者比较完整的带柱廊的二层或者三层的商铺建筑,这就是非常有名的“骑楼”。它是台山近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台山的骑楼建筑,其实是中国最迟出现于宋代的沿街檐廊式建筑的延续。它结合岭南的地理环境条件和当地民众的生活习惯,将商业功能与居住功能合为一体,形成为一种富有特色的建筑形式。台山所在的岭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雨频繁量大,阳光充足天气炎热。为了方便在集市上购物的人们能够遮阳避雨,于是将沿街商铺修建成柱廊式。骑楼下连贯的柱廊便于人们交通,内置的商铺大门朝廊,货架摊位向行人开放,购销两便。楼下的商铺后面为仓库,楼上是住房,即下店上宅。这样的条条街道通骑楼,行人沿街行走,可以做到“晴不曝日,雨不湿鞋”。

         这样传统的骑楼,在端芬镇的庙边墟、那金墟还有珍贵的遗存。庙边墟至今保存着几间清朝初期的柱廊式骑楼,楼高两层,砖木结构。廊柱用砖砌,廊檐为木梁和瓦,商铺的门脸也是木结构。庙边墟的这几间传统骑楼商铺是台山骑楼建筑源于中国檐廊式临街建筑的见证。今天台山保留的大量骑楼建筑,不完全是中国传统沿街建筑的延续,它是近代的产物,已经吸收了很多外来的建筑文化。其建筑材料多采用进口的水泥、钢筋彩色玻璃等,楼体的混凝土结构代:替了砖木结构,廊柱也采用了西式的风格,梁柱之间搭接有梁柱式和拱门式,前者简洁柔和,后者吸收西方敞廊式建筑的元素:传统的滴水、檐瓦覆顶的两面坡楼顶演变成西式风格浓郁的女儿墙,楼上住宅的临街窗户多宽阔开敞,大量使用彩色玻璃装饰;楼与楼之间的立柱上附加了很多西方的装饰图案和构件,比如盾牌、圣诞花环、流苏等;临街的立面高耸富丽,女儿墙的式样有数十种之多,带有西方文艺复兴、巴洛克和古典主义的烙印。这一变化主要发生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不仅骑楼自身的形式在近代有了明显的演变,而且随着台山侨乡城镇墟集商业的快速繁荣,华侨推动乡村和城镇建设的热情高涨,骑楼建筑与城镇的改造同步进行。原来很多弯曲大街道被伸直,泥土的路面换成了三合土或者石板路,街道扩宽。沿街骑楼的高度与街道的宽度有了更协调的处理,楼高多建成三四层,空间尺度关系较为适宜,行人步行其间也感觉更加亲切和时尚。

         骑楼的改造、商业街区的建设,在近代形成了完善的制度。台山公务局负责统筹管理,制定了骑楼建筑的专门而又详细的规定,所有台山城镇墟集的骑楼建筑必须照此执行。根据民国时期台山公务局颁发的《建筑凭照》,有关骑楼建筑的规定包括:(1)凡城市经改良之街道新建铺屋,地下一层高度不得少过十五英尺,二楼一层不得少过十二英尺,三楼以上各层每层不得少过十一英尺……(2)凡楼梯全身斜度至少以四十五度角为限,每级高度包级面不得高过八英寸,阔度不得窄过八英寸,长度不得少过二英尺六英寸。凡茶楼、酒店、旅馆、戏院及其余一概公共场所,不得少过四英尺。惟避火梯不在此限。(3)凡新建铺屋非四面通光者,须留通天位,占全地面积六分之一以上。但有特别情形,经本局勘明时得增减之。(4)凡近厨房处间格,不得用木板及各种易焚之材料为之。灶上须造铁质烟罩一个,上接烟筒。凡烟筒出口须高出屋顶三英尺以上。凡厨房及天井要造暗渠,直通马路,使雨水、臭水接入街渠为限。但将接街渠之处,要造平面一英尺丁方以上之留沙井一个。凡通天及厨房之地面,须低于铺屋内之地台面六英寸。(5)凡天面雨水须以水斗水筒接落地面。如水筒安在人行路内,须于水筒脚接以暗渠透出马路,不得任由水筒之水泻落人行路面。……水筒如系安在当街处,则以方形筒为舍,否则须用生铁铸成者为限。(6)凡马路及人行路上,不得伸出阶级及檐蓬各阻碍物。(7)凡地下一层门扇不得掩出街外。作为台山骑楼建筑典范的,当然非台城莫属。台城是台山侨乡的政治、经济、交通中心,在清朝光绪年间形咸f中心城区:台山城、西门墟和西宁市3个相对独立的墟市,共有18条街坊巷以及同姓聚居的8个里。早期的台城商业街道狭窄,路面坑洼不平,沿街的骑楼建筑要保存着传统的檐廊式,多数为砖木结构。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