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步乡蔚星粤剧团戏票

        泡步乡蔚星粤剧团戏票: 粵劇,是一種戲曲劇種。明代弋陽腔、崑腔相繼流傳到廣東,清初徽班、湘班又在廣東流行,這些劇種相互影響,並吸收了南音、粵謳、龍舟、木魚等廣東民間曲調,在清朝雍正前後形成粵劇。它流行於廣東和廣西部分地區以及港澳地區,在東南亞和美洲華僑居住地區也有流行。粵劇在鑒江流域是人們喜愛的一種戲曲。在清末民國期間,廣東下四府(高州府、廉江府、雷州府、瓊州府)有個粵劇大戲班“祝康年”班,與廣州地區的“廣府班”齊名,經常在廣東下四府以及臺山、開平、陽江、陽春和廣西南寧、梧州、玉林一帶演出。

        1953年,高州藝人老天壽前往吳川,與老藝人張瑞榮(亞永仔)、張少蓮(大眼蓮)、莫振勛(肥九叔)、蔡德才(蛇仔三))等人組成老藝人演出小組,後來改稱光藝粵劇團。劇團在吳川、化州、高州、信宜、廉江、遂溪、湛江、合浦、北海、海康、徐聞、海口等地巡 演出。經光藝粵劇團整理演出的劇目有《搜寶鏡》、《忠孝義》、《陳世美不認妻》。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田漢曾親到光藝粵劇團觀看《搜寶鏡》的演出,並給以肯定。老藝人老天壽,原名劉家榮,是高州西鎮人。他從小愛看戲,善於模仿,又天生一副丑角相,12歲被藝人收入戲班學藝,二十歲擔任要角,三十歲名揚兩廣。後入“祝康年”戲班擔任醜生角色,演過《戒洋煙》、《盲公打靶》、《酒樓會友》、《劉成放子》。他演技獨到,妙趣橫生,看他的戲會笑破肚皮。他不輕易收徒,但在吳川粵劇團,他指道過林國光、陳劍光、樑德天、樑英杰等人學戲。這幾人與老天壽雖無正式師徒之名,卻有師徒之實。後來,陳劍光擔任粵西粵劇團副團長、五大臺柱之一的武生,林國光擔任吳川粵劇團團長、道演、五大臺柱之一的武生,樑德天在吳川粵劇團主要演文武生、是湛江藝校教師,樑英杰是珠海市粵劇團道演、醜生。鑒於老天壽在粵劇藝術的貢獻,當年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馬師曾代表中國戲劇家協會廣東分會贈予“寶藏”二字。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