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上海邮电大学毕业证书

        中国邮政史: 一、古代邮驿 古代邮驿始于奴隶社会。由于奴隶制国家的建立,统治者出于管理国家和对内、对外联系的需要。世界各国古代都有邮驿组织,其中埃及、希腊、波斯、罗马和中国等文明古国,都曾为古代邮驿的发展作出过贡献。在中国,古代邮驿自商朝开始兴起,到清朝末民国初最后消失,有三千多年的辉煌历史。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在全国修驰道,实行“车同轨、书同文”,建立了以国都咸阳为中心的驿路和驿站网,制订了中国第一部有关通信令——《行书律》。汉代邮驿继承秦朝制度,并统一名称叫“驿”,并规定“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置驿”,邮驿还随着“丝绸之路”的形成而通达印度、缅甸、波斯等国。汉武帝使张骞通西域,紧急信件一昼夜可传送300多里。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群雄割据的纷争局面,邮驿制度却不断完善,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邮驿专门法规——《邮驿令》。
       
        到了唐代,邮驿大大发展,全国共有陆驿、水驿及水陆兼办邮驿1600多处,行程也有具体规定,并订有考绩和视察制度,驿使执行任务时,随身携带“驿卷”或“信牌”等身份证件。通过丝绸之路,对外联系远达欧洲南部。在唐朝,邮驿还传递“飞钱”和《邸报》,这可以说是现的汇兑和报刊发行业务的前身。”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的诗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时邮驿的发达。宋代由于战争频繁,军事紧急文件很多,要求既快又安全,因而将由民夫充任的驿卒改由兵卒担任,增设“急递铺”,设金牌、银牌、铜牌三种,金牌一昼夜行五百里,银牌四百里,铜脾三百里。到了元代,由于军事范围和疆域扩大,仅在国内就有驿站1496处,此外还有大量的急递铺,并将邮驿改称为驿站。明代在沿袭旧制的基础上,由于海上交通日渐发达,随着郑和七下”西洋“,出航印度、阿拉伯、东非等地,使海上邮驿盛极一时。清代邮驿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余年间,发展到高峰,由二千个驿站,七万多名驿夫,一万四千多个急递铺,四万多名铺兵组成的清代邮驿组织规模庞大,网路纵横、四通八达。到了清朝末年,近代邮政逐步兴起,驿站的作用日渐消失,1913年1月,北洋政府宣布全部撤销驿站,结束了古代邮驿的历史。
       
        二、近代邮政(一)“民信局”中国近代邮政的发展可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1402-1424年)出现的民信局。由于当时的邮驿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许传递官府文书。为满足民间对通信的需求,以传递个人书信、物品和汇款为业的私营商业组织——民信局便应运而生。清朝道光和光绪年间(1821—1911年)为民信局的鼎盛时期,当时大小民信局多达数千家。1935年民信局被国民党政府下令取缔,至此,它先后存在了500多年。(二)“侨批局”侨批局是在民间通信组织中,专为华侨和其亲属服务的,它除在国内出国华侨较多的城镇开设外,还在国外华侨聚居地开设了许多分号。1949年新中国建立,侨批局被取消。
 
       (三)“客邮” 清朝末年,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34年英国首先在广州开办第一个邮局。鸦片战争后,法、俄、美、日、德等国也在中国领土开办起他们自己的邮局,称为“客邮”。所谓的“客邮”,从沿海到内地,直至边远地区的新疆、内蒙等地,几乎遍布全国,在组织上属于他们本国邮局领导,贴其本国邮票,盖其本国邮戳,按其本国邮资收费,行使其本国邮政章程,收寄其本国及我国国内邮件。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客邮”的目的,并非为了方便我国人民使用邮政,而是为了对我国进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侵略目的而服务的。有些国家还利用“客邮”大量贩运鸦片、吗啡等毒品,走私漏税。直到1921年在美国召开的九国太平洋会议和限制军备会议上,才通过撤销“在华客邮案”,但日本在东北和英国在西藏的“客邮”,都赖着不撤,印度独立后继承了英国在西藏的“容邮”,直到1954年4月1日才移交我国。
       
        (四)"海关邮政与大清邮政" 海关邮政也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产物。自鸦片战争后,订立中英“南京条约”起,中国就丧失了关税自主权,由外国人管理中国海关。1866年清政府准许海关兼办邮政,代替清政府管理京、津、沪间邮运,传递各国使馆往来文件。1878年3月23日,开始收寄华洋公众邮件。同年7月29日发行了中国第一套“大龙邮票“。1911年邮政脱离海关移交清政府邮传部,海关邮政持续了45年。1896年3月20日,清政府将海关的邮务办事处改为邮政总署,由英国人赫德任总邮政司,正式成立”大清邮政“。大清邮政虽然是清政府的通信组织,但邮权实际上仍由海关和外国人控制。1897年2月20日,大清邮政正式开始营业。到1911年底,邮政局所已发展到6000多个,邮路总长度达380,000公里。
 
       (五)"中华邮政"辛亥革命后,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但邮政大权依旧操纵在帝国主义者手中。例如,当时的邮政总办法国人帛黎,对辛亥革命竞宣布“临时中立”,还在大清邮票上加印“临时中立”字样,经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外交部、交通部联合提出抗议后,又加印了“中华民国”四个宇,成为“中华民国临时中立”的怪邮票。蒋介石在1927年背叛革命,建立起他的反动独裁政权后,把军统、中统特务插进邮局,检扣进步报刊和邮件,同时摧残和镇压邮政职工的反抗运动。到了民国后期,中华邮政虽日具有一些现代通信事业的基础,但由于国民党的腐败和破坏,当1949年回到人民手中时,已变成了一个残破不全、连职工工资也无钱发放的烂摊子
       
       (六)”赤色邮政“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首先开辟了井岗山革命根据地。当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为了革命的需要,创立了一种叫“步递哨”的通信组织。其通信方法是由党组织指定部分群众,负责一村传一村,一站传一站的把各村连成一个通信网。后来为了适应反围剿斗争的需要,又将这种群众性的“步递哨”发展成“传山哨”。传山哨也是群众性通信组织,以农村赤卫队为基础,指定若干哨员,每个哨员有一定哨点,平时在山头放哨,发现敌情,用信号将敌人人数、武器种类、行动方向等传给邻村。另外,革命根据地和国民党统治下的部分地区,还设立了地下交通站,来往传递信息,护送干部和运送物资。1928年5月湘赣边区工农民主政府,在江西永新县成立了中华赤色邮政湘赣省总局,并于次年发行了邮票。图案是空心五角屋,中有镰刀和锤子。1932年3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总局。赤色邮政对红军指战员及其家属互寄的信件免费优待,党政军各单位的通信实行贴票制度,对中华邮政发来的邮件,代收代投。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陕北,成立陕甘宁苏维埃,备省设苏维埃邮政分局,县设邮局。1936年在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内务部领导下,成立了中华苏维埃西北邮政总局。
        
        在抗日战争时期,以延安为中心的各抗日根据地,先后成立了交通总局或战时邮政,1944年,成立了陕甘宁边区邮政总局,并创造了”邮发合一“的办法。各解放区内、从边区到各行署、专区、县,甚至各树庄都设有通信组织。由于各根据地经常处在争环境中,各机关团体经常移动,有时一天之内要转移三四个地方,但我们的交通站仍能保证各级党组织直到党中央以及各地区彼此间的联系。当时的口号是:“一处通,百处通;这里不通,那里通” ;“县不出县,区不出区” ,坚守岗位,顽强战斗。为了通过敌伪封锁线,还在各交通要道组织了“武装交通队” 。当时京汉、京包、京津各个铁路沿线,敌军都在铁路两旁挖了深达两三丈的壕沟,沟外筑起高墙,墙上架着铁丝网,铁丝网上还挂着铃和灯,每隔不远就有座岗楼,由敌伪军守望。我们的交通站既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完成通信任务的。 在解放战争中,组织和扩大了随军邮政机构来支援战争。在各野战军政治部之下都建立了军邮总局,在各兵团、纵队和师团中设立了许多军邮分局、支局和军邮站,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军邮通信系统。总之,外来侵略和战争制约了中国近代邮政的发展,使之长期处在邮驿、客邮、海关邮政、官办邮政、民信局等并存的混乱局面,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邮政才进入了发展的新纪元。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