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华侨吉叻救灾分会奖章

        缅甸华侨吉叻救灾分会奖章: 由于缅甸与中国接壤,因而缅甸华侨与祖国近代爱国运动和革命斗争的联系要较其他地区的侨胞更为密切,更为直接。抗日战争时期中缅甸华侨约有30万,广东、福建、云南籍的侨胞人数最多,遍布于全缅各大小城镇和山芭。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身居异域心怀祖国的缅甸华侨团结起来,一致支持祖国抗战,由此揭开了缅甸华侨史新的第一页。从7月23日至8月5日,经过联络酝酿,“福建公司”、“广东公司”和“云南公司”等93个侨团在仰光召开联席会议,组成“缅甸华侨救灾总会”,作为领导全缅侨胞进行抗日救亡运动的总机关。接着,缅属各地也相继成立了救灾分会,将30余万缅甸华侨集合成一支强大的抗日救亡大军。

       “缅甸华侨救灾总会”积极响应陈嘉庚先生的倡议,于1938年10月10日参加了在新加坡召开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成立大会。自此,缅甸华侨中各党派、各地区、各行业和各侨团,捐弃此前一切界嫌,共同担负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由这时起,从事各项救亡活动的团体大规模展开宣传活动,报刊、演讲、歌咏和戏剧等与救亡运动紧密结合起来。(二)推销公债、增筹捐款、义献物资,以全力支持祖国抗战,是海外赤子的卓著历史功勋。缅甸华侨在抗日战争时期捐款捐物的数字无完整统计,零星记有截至1936年9月30日(即抗战头两年),经全缅华侨救灾总会汇回的救国捐款总数为297万元。又得知至日军南进救灾总会结束时,共捐得缅币约300万盾,缅华文艺界抗日救亡联合会曾经由该会转交陕北公学三次汇款3万余元,但后来受到阻挠。

        在救国公债的劝募方面,侨胞们踊跃认购,甚至毁家纾难。例如仰光有南安公会、温陵会馆、安溪会馆、惠安会馆、三山会馆等会馆为购买公债而变卖了会馆。粤侨叶秋莲女士将仰光十三条街三十五号的私人房连同自已的首饰全部拍卖,不要债票,全数捐献给祖国。(缅华社会所购的这些公债,后来全部无偿地贡献给了祖国的。)筹集抗日捐款,有经常性的月捐和临时性为特定用途捐款,如账灾、救济难童、购机、劳军、募寒衣、购药等。募捐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以歌咏、戏剧、球赛的售票收入为筹募的,有在节日时举行仪式来自由捐献的,还有以节约的开支作献金的。其中最动人的是声势浩大的义卖献金运动。尽管义卖品的价格高出原价若干倍,但由于义卖者是为爱国义务工作,义买者也凭爱国心自愿捐助,因此彼此都感到能为祖国出钱出力十分光荣。

        侨汇在华侨对祖国的战时经济支援中,作用最为重大。因它不但是抵补外贸逆差以取得抗战必需的国外器材物资的主要手段,而且是谋求法币币值,保持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的主要支持,也是增强抗战实力,成为支持祖国长期抗战的重要保证之一。针对战时国内物资极为匮乏的情况,缅甸华侨还募集或捐款购赠了大量物资。例如,为了加强祖国防空力量,各救国团体曾筹款献赠“缅甸华侨第一号”战斗机;各侨校募得缅币49000余盾购机两架,命名为“缅甸华侨学生第一、二号”;为了捐献救护车,全缅侨团、学校献车一百辆……为了促进祖国经济发展,以支持长期抗战,许多华侨还集资回国兴办实业和银行。例如,南侨总会在重庆筹设大型制药厂,胡文虎等组建华侨建设公司在福建种植特产、增设工厂。缅甸华侨王振相等集资兴办中南有限公司,在云南建胶轮复制厂等等。尽管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侨资企业后来或夭折或成效不大,但华侨殚思极虑报效祖国的赤诚丹心,却堪为后世称道。

        (三) 回国参加保卫祖国的战斗直接抗击日本侵略者,向祖国提供急需的技术人才支持抗战,是抗日战争时期缅甸华侨爱国运动的另一重要内容。为了选派抗战急需的技术人才,缅甸华侨抗日救亡组织专门为自愿回国参战或服务的青年组织了训练班。例如,1938年的百余名“缅甸华侨义勇工程队”;50名“缅甸华侨救护队”等,旅缅各界侨胞曾举行了盛大隆重的欢送会,勉励全体队员英勇战斗。还有个别回国投入抗日斗争的人,其中许多人做出了卓越贡献,如仰光华侨妇女联合会发起人之一的陈月容,抗战初期即毅然回国参加抗日工作,不幸在原籍福建永定遇害。缅华各界侨团闻噩耗后,于1940年12月为她举行追悼大会,还发行了追悼特刊。沿海地区失陷后,作为西南国际交通线——闻名中外的滇缅公路便成为中国对外联系和获取外援的大动脉。因而,围绕这条重要国际交通线展开的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便成为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滇缅公路全长1146公里,由昆明直达缅甸腊戌。它横穿滇西所有横断山脉,跨过怒江、澜沧江、漾濞江等峡谷中湍急的江流,工程十分艰巨,且要面对瘴疠、疾病、死亡的威胁。这条路的筑成曾耗费了众多侨工的血汗,他们亦是抗战英雄。连接滇缅交往的惠通桥,是缅甸侨胞出钱出力才抢建成功的。活跃在滇缅公路上的抗日生力军是来自南洋的3000多名华侨机工,他们承担着极为繁重的运输任务,生活清苦,却不分昼夜地在崇山峻岭和陡壁悬岩之间奔驰,许多人病倒,许多人在日机的轰炸中牺牲,许多人因山洪或塌方人车俱亡,但他们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据统计,仅1939年7月至1942年7月,通过滇缅公路运送的武器和物资总数达452,000吨。由此可知,它对稳定战争形势和开发建设大后方,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生活在国内的缅华侨眷,在抗日战争中同样是尽其财力、物力、人力。以聚居于云南著名侨乡——腾冲和顺的侨眷为例:上海“八一八”日机大轰炸后,他们捐款寄沪赈济失去父母的孤儿。1942年为接待由缅退回的远征军及逃难的闽粤难侨,他们特设接待站不分昼夜供应饭菜茶水和医药……(四) 抗战爆发后,汪精卫等策划叛国投敌和进行反对抗战的活动,缅甸爱国华侨除发出通电、举行反汪宣传集会和游行外,仰光救灾总会在“七七”抗战建国三周年纪念时,还特别举行了追悼殉难军民及讨汪锄奸大会,一致拥护抗战国策,并发动筹款100万元作为缉拿汪童子军的奖金。为抵制日货,早在1937年10月,缅甸华侨已组成“全缅华侨抵制日货总会”。这个运动得到了旅缅印侨和缅甸有识之士的同情和支持,共同组成“华印缅联合抵制日货委员会”一致行动,派出劝告队至各地登记日货,并广泛宣传使誓不买卖日货和查办奸商深入人心,日货销售由此受到重大打击。

        在缅华抗日救国的活动中,许多缅甸人民、居印侨民对中国的抗日战争表示同情,并为缅甸华侨同仇敌忾和热烈支援祖国抗战的壮志和义举所感动,他们亦情如手足地给予支援。他们曾在缅甸华侨发动捐献的过程中慷慨解囊;在抵制日货运动中开展联合抵制,并电请九国公约会议制裁暴日;在滇缅公路上抢运的车队中,有许多是印侨的车辆;在回国赴前线服务的缅华救护队中,还有两位印度医生参加。抗日战争时期是缅甸华侨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这不只是因为在中华民族处于存亡绝继的关头,团结抗战的新形势极大地调动了缅华侨胞的爱国热忱,他们参加了由海内外中华儿女铸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且就缅华社会自身来说,因为经过抗日战争的教育,形成了团结御侮、坚决抗战的局面,使缅华社会更加积极的争取民主、进步。(来源:厦门侨声。本文由青云编录自缅甸归侨曾冠英先生编撰的《缅华杂文录》一书中董孟雄撰写的《抗日战争时期的缅甸华侨》一文。)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