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在历史教学中,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遗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是别的任何学科都无法取代的。而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主要就是通过历史传统道德去教育学生,实现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素质的教育。如蜚誉世界的陶瓷、丝绸、四大发明,世界奇迹万里长城和秦兵马俑,这些宝贵遗产,直到今天还被世界各国人民交口称赞。还有教材中记载了大量历史人物的爱国名言,如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弥留之际的“革命尚末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毛泽东“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紧扣教材,以情动人,就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又近现代史上如关天培、邓世昌以身殉国,谭嗣同舍身变法,李大钊英勇就义,董存端舍身炸碉堡等事迹,这些英雄行为及其坚强的信念,惊天地,泣鬼神,成为万代楷模。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体现时代特色,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去参与教育内容,同时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 孙中山先生临终前十七天,即1925年2月24日,知道自己病已不治,预立了三份遗嘱,这三份遗嘱是《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联遗书》。前两份遗嘱由孙中山口授,汪精卫笔录。《致苏联遗书》则是由孙中山以英语口授,他的苏联顾问鲍罗廷等笔录。孙中山口授遗嘱时,在场的宋子文、孙科、孔祥熙、邵元冲、吴敬恒、戴恩赛、何香凝、邹鲁、戴季陶等人都作为证明人在遗嘱上签了字。孙中山本来也要签字的,但是,因为听见宋庆龄在邻室悲泣,他不忍心让宋庆龄伤心,这天就没在遗嘱上签字。直到3月11日凌晨一时,他自知在世不久,才在遗嘱上补签上自己的名字。孙中山《遗嘱》的全文是:“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孙中山在病危之中,仍念念不忘拯救中国、拯救民众。当时的中国处于军阀割据混战四分五裂状态,段祺瑞坚持召开“善后会议”,实行军阀间的重新分赃,使中国继续处于军阀割据的分裂局面。孙中山则极力谋求和平统一主张召开有各界民众代表参加的国民会议,决定国家的统一和建设大计,并废除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摆脱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束缚,从而建设一个新的中国。孙中山在遗嘱中谆谆以此为嘱,把希望寄托于“唤起民众”,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孙中山先生逝世后,美国报纸把他与印度的甘地、土耳其的基马尔,苏联的列宁和美国的威尔逊,并称为当代世界的“五杰”,更称孙中山先生是举世公认的“近代民族自决运动史上独一无二之突出人物”。谁能不为祖国出现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而感到自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