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少林蔡李佛弟子陈耀墀国术照片

        1933年少林蔡李佛弟子陈耀墀国术照片 : 从历史渊源来看,蔡李佛源于少林,属南拳,是外家拳,而不是内家拳。 蔡李佛派始祖陈享公生逢其时,本是广东省新会县人,自幼好习武,初学蔡李二家之拳法(蔡即蔡亚福禅师,李即李有山))因气力允沛,天份过人,遂能以武雄人,加之当时广东沿海,海盗横行,经常上岸洗劫,村民因要保护生命财产,更加鼓励弟子学武,更造成武风盛极一时,争相聘请名师教师指点村中弟子,陈享公在这情形之下便成 为京梅乡之教头,但陈享公当时年纪尚轻故招惹附近各乡之教头妒忌,多说他没有真材实料,虚有其表而已,因而前来踢盘之人,络续不绝,幸陈享武功精湛,一一加以拆服,因此名声更盛。 其时陈亨自得悉张鸿胜自青草僧学成归来后。便视之为师兄弟,而张鸿胜念及有今日之成就,亦皆由陈享公之督导及成全,故而对陈享公执礼甚恭,并将青草僧所传之技艺反授给陈享,投桃报李,二位先师研究之后,新招频创,并将所创之拳法,融会一炉,因念及技艺均由少林名家蔡亚福、李有山及青草僧所授,故揉合三家之名,取名蔡李 佛,以示纪念,故此蔡李佛成为一派正式产生,自此开枝散叶流传百粤,遍及世界各地。

        在国际武术传播上有“北有太极、南有蔡李佛”之说。蔡李佛是我国传统武术流派之一,有170年的历史。蔡李佛拳的创始人陈享年青时曾先后拜“独杖禅师”陈远护、至善大师门徒李友山和少林青草和尚蔡福为师。后将所学武功去芜存精,于1836年创造了一套集多家拳法于一身、攻防兼备、刚柔并济的武术体系,套路多达193套,有“南拳北派化”之称,命名为“蔡李佛拳”。在乡中父老邀请下,陈享在家乡京梅村“缘福陈公祠”设立“洪圣”馆,传授武学。历经百多年的发展,现在,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的300多万人爱好蔡李佛武术。蔡李佛拳的百年发展史是一部锄强扶弱、保家卫国、抵御外侮、爱国爱家的历史。

        蔡李佛始祖---陈享(1806-1875),字典英号达亭,是新会崖门镇京梅村拱北里人。清朝晚期岭南武术界的传奇人物,杰出的技击名家。其幼年聪颖,爱好武术。七岁随族叔陈远护(族谱记载辈份比陈享高四辈)习技。陈远护乃少林俗家弟子,骠师出身,曾师从广东肇庆鼎湖山庆云寺的“独杖禅师”,为“洪佛拳”高手,晚年深居于新会圭峰山等地。在陈远护的悉心教授之下,陈享十五岁时已练就一身本领,并在崖西坑头村及新会周馆等处任教。因其技艺高超而闻名乡里。“蔡李佛拳”是南拳优秀拳种之一。它套路繁多,内容丰富,手法着重攻防配合,步法灵活而稳健,发劲刚中带柔,讲究发声与动作的配合,要求发声以助威,发声以助势。动作舒展大方,拳路气势磅礴。道光十六年(1836年),广东新会人陈享(1806-1875)创立了蔡李拳派,后来在两广各地广泛开设蔡李佛洪圣馆,在晚清发展为广东最大的拳派。经历一百六十多年后,蔡李佛枝繁叶茂,成为中华武术的一大流派,风行岭南,遍及亚、欧、美、澳五大洲许多国家和地区。据省武协有关部门统计,超过三十五个国家和地区设有蔡李佛武术总会或联会。

        本文把始创人陈享创立蔡李佛的道光十六年(1836年)至他去世的光绪元年(1875年)这39年作为蔡李佛历史的早期阶段,结合陈享的生平事迹,尝试对蔡李佛武术早期迅速发展的原因进行初步探讨。发展的历史背景(一)腐败、外敌入侵,激发了人民的反抗情绪,加速蔡李佛武术的发展。
清道光前期,清王朝衰败,广东吏治败坏,贪污成风,民生日困。鸦片战争之后,农民更是无法生活下去,被迫铤而走险,形成了广东这种特别尖锐的阶级斗争形势。咸丰元年(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开始了震惊中外、长达十多年的太平天国革命,席卷江南。咸丰四年(1854年),广东各地爆发了天地会的“洪兵”起义,长达九年,沉重打击了清朝在广东的封建统治。而在蔡李佛的发源地新会县,道光十六年,林星章出任新会知县,把“攻匪保良”视为治民良策,制订保甲规章二十条,设立乡村的“攻匪保良会”,责成乡村士绅负起“防匪”、“攻匪”的责任。地方的高压政策,引起了新会人民更大的反抗。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造反群众夜袭会城。咸丰四年(1854年),新会天地会在江门狗山起义。清的腐败,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广东人民反侵略斗争的高涨,鸦片战争失败后广东人民所受的苦难,促使蔡李佛诞生迅速发展。

        (二)工商业的繁荣,为洪圣武馆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廉价商品大量倾销,并从中国掠夺原材料,使广东的农民耕织结合的手工业被破坏。道光年间,广东42县遭受水、旱、风、雹等灾害,瘟役流行,“斗米千钱”,使贫苦农民更加陷入了苦难的深渊。与此同时,蔡李佛的发源地新会却在清同治初年起工商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谷栏、猪栏、果菜栏、海味行、油糖行、烟丝行、杉竹业、当押业、钱银业等等百业兴盛,行栏会馆不断出现。会城以葵业为最大宗,县内的江门港成为各行业货物集散中心。工商业的迅速发展,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洪圣武馆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民间艺术的兴盛,为蔡李佛武术的迅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清代中叶,珠江三角洲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民间文化艺术的昌盛,营造起尚武的氛围,亦促进武术的发展。各地每年的醮会、神诞、庙会等大规模群众性活动每年有数十次之多。其中文化艺术项目中不少是与武术有关的,如舞狮、舞龙、抢花炮、粤剧等。蔡李佛第四代弟子陈华灿手抄本的一份蔡李佛历史资料详细描写了新会一次庙会,“参与会景行列有金龙、银龙、东莞麒麟、陆地行舟、飘色、各地醒狮、顾绣白姑牌,又延穗戚最负时誉之名八音丹桂加入队伍游行。至于各地武馆醒狮,可有三十余头”。当地武馆欧兴的红须狮(斗狮)与来自广州武馆陆雨庭的黑须狮(少狮)相争而引起一场擂台比武,陈享也参加了比武。可见,与武术有关的民俗文化相当兴盛。

        陈享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京梅村,早年师从陈远护、李友山、蔡福学艺。道光十六年,他将三家拳法冶于一炉,创编出独特的拳术套路,命名为“蔡李佛拳”,并设立“洪圣武馆”,各地习武者纷纷投于门下。九年后,在两广等地设立四十多间分馆,后到南洋、美国任教授徒,蔡李佛武术得到广泛传播。陈享晚年返回家乡钻研拳理,编成《蔡李佛技击学》、《蔡李佛派练拳行功秘要》等多本武术专著,形成了系统而完善的武术体系。它的繁荣和发展,归结起来有如下因素。

        (一) 陈享的人格魅力 : 蔡李佛的始创人陈享,是个传奇式的人物,其一生的经历,无不放射着耀眼的光芒,他在少年学艺时期,求知欲很强,奋发进取,锲而不舍,他曾师从陈远护、李友山、蔡福等几位师傅,练就绝世武功,在美国痛击恶霸,赤手空拳击毙一只美洲虎,在香港打败俄国大力士。一年内在两广各地设立四十多间分馆,这充分体现了他越人的组织能力和策划水平。陈享受当时岭南武林志士“反清复明”的民族主义思想影响,当百姓有难、民族危亡之时,却能尽弃前嫌,挺身而出,率领众弟子赴虎门炮台协助清兵抗击入侵的英军。当美国旧金山的恶霸基士利恃技强行勒索华侨时,他怀着满腔爱国热忱,赴美国痛击恶霸。击倒基士利后,他并没有乘人之危,令人将其扶起,为其治伤,以德服人。他尊师重道,强调饮水思源,创编的拳派以三位师傅姓氏为名,以报答三师培育之恩。陈享高超的武艺和崇高的武德对广大习武者有着巨大的感召力,这是陈享在百多年来受到广泛敬重的原因。

        (二) 蔡李佛博大精深 : 蔡李佛拳,集蔡、李、佛三家之长,编身偏马,直臂挥舞,势雄力猛,步稳架大,拳路气势磅礴,有“南拳北派化”之称。其中有拳术39套(分为初级拳、中级拳、高级拳),对折类54套,器械类64套,桩类练习法18套(俗称18木人桩),狮艺套路9套,内功练习套路等合共193套。技击手法有30 种,掌法有28种,桥法有29种,槌(拳)法有35种,身法有14种,脚法有16种,步法有18种。可见,蔡李佛拳派博大精深,体系庞大。为免同门相残,订下“域、的、益、吓、鹤”五音为标志以识别蔡李佛同门。蔡李佛拳的习武者都会体会到,其拳术套路和各种练习方法均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初学者容易入门,从初级拳到中级拳、高级拳,功力能科学地、系统地提高。陈享公遗著《蔡李佛派练拳行功秘要》对练习方法如此论述:“本门练习程序分为两个阶段,每阶段分为甲、乙、丙三级。第一阶段分为:初基先导、二合刚柔、三动静虚实。第二阶段分为:一练内功、二器械及串子、三沙包及各种椿法。使学者循序渐进,于底而成。”由于其各种套路散手,多以模拟实战来设计的,在日后多次的实战中,证明蔡李佛拳是能有效地制敌,在生死搏斗中战胜敌人。而一般练武者,只要坚持锻练。对身体和关节各部都有很好的医疗保健作用,促进新陈代谢,延年益寿。这样的拳派,无疑是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亦易于组织和扩张发展。

        (三) 民间练武成风 : 明代中叶以后,朝廷改变兵制,废除军废户卫所,实行征调乡兵和召募兵,从而造成全国基层乡村的练兵热潮。而地方各乡的豪绅富商、还乡官僚热衷兴办乡兵团练,以维护各乡治安,更为维护自身利益。占社会大多数的中下层人民,大都以出卖劳动力为生,通过练武武强身,达到气力足、多赚钱的目的,这是他们的第一需要。加入武馆好像有了靠山,不易被人欺侮,比加入一般行会可以得到的实惠。练武成为大多数人强身自卫、互相帮助,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需要。而上层社会,尤其业主、商人,也需要武馆保护自己怕利益,其体弱子弟,多数送去练武强身。可见,社会各阶层对练武均有迫切要求。其实,清是禁止民间练武的,自太平天国起义后,其自顾不暇,对此疏于防范,而人民大众练武之后,进而参加义师,退可强身自卫,故对练武有迫切的要求。这些数量庞大的群体就成为蔡李佛发展的重要载体。

        (四)“反清复明”思想大受欢迎 : 天地会在广东的发展、反清志士的南下,对广东武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些外来拳种结合广东的地理气候条件和居民的性格体质,经过多年的演变。从而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多种不同风格的拳械套路,其宗旨多含有反清复明之意,蔡李佛拳便是其中之一。陈享自幼受“反清复明”的思想熏陶,在蔡李佛的宗旨、祖馆和分馆的对联及日后的活动中多有体现。如在增城千方百计辞掉朝廷授予“忠勇侯”的官衔返回新会;秘密协助师兄陈松年领导天地会的江会红巾起义;在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手下当幕客,为其训练太平天国战士;为了不被清廷征用而逃避至广州、南海、东莞等地,甚至逃至南洋。嘉庆年间,清的政治日益腐败,剥削奇重,鸦片战争之后贫苦农民倾家荡产,广东大量裁减和解散的兵勇流落无以为生,以至民间反抗之风日盛。明朝灭亡后,反清复明为号的反抗革命在广东各地从未停息过。此时,蔡李佛武术提倡反清复明的思想,自然大受欢迎。

        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一) 推动广东武术的发展 : 在清代,广东实际上已经成为南派武术的中心。广东自古已有武术流传,至明代更有完整的拳械套路。清中叶,众多武林高手来到广东,推动了广东武术的繁荣和发展,最著名的流派是洪、刘、蔡、李、莫等“南拳五大名拳”。蔡李佛武术,陈享年代的早期阶段已建立相当庞大的规模,为其日后在岭南及海外各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陈享创立了蔡李佛拳后传下陈安伯、陈官伯、龙子才、张炎等第二代蔡李佛大师,第三代弟子主要有陈文彬、陈耀墀、陈兆雄、梁贵、蔡伯达、蔡伯雄、颜耀庭、黄福荣、雷灿、阮骇、李恩、陈盛、陈长毛、方玉书等,第四代弟子主要有陈云汉、区汉泉、陈华灿、陈耀垣、叶兆文、潘芬、谭三、赵吉、刘忠等,名师辈出,在广东武术界享有极高声誉。他们在广东各地设馆授徒,开枝散叶,门徒众多,形成了庞大体系。在清末民初,岭南武术最鼎盛时期,蔡李佛成为广东武术最大的流派,取代了昔日五大名拳的地位。

        (二) 推动了农民革命的发展 : 蔡李佛自诞生之日起,陈享率领众门徒积极投入了各地的农民革命运动中。在太平天国革命中,蔡李佛门人是重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太平天国创造人之一、南王冯云山是陈享首徒龙子才的弟子。咸丰六年(1856年),陈享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处当幕客,协助训练起义军。石达开的义女“石四姑娘”以及翼王麾下多名战将均是陈享的高徒。广东天地会首领之一的李文茂是陈享知交,李与陈开在佛山起义,新会天地会闻风而起,纷纷响应。以陈松年、吕萃俊为首的天地会在江门范罗岗的狗山“扯旗起义”,号称红巾军。因陈享是陈松年的师弟,但有得过朝廷授予的“忠勇侯”官衔,于是秘密协助新会天地会的起义。最终,赵泰来、陈松年、吕萃俊等先后牺牲,江会红巾军被迫撤走西江,陈享只身逃至香港。

        (三) 促进中国武术与世界武术的交流 : 鸦片战争之后,广东沿海成千上万人远走南洋和美加,掀起新一批移民高潮。毗邻港澳以及政治、经济因素,蔡李佛的武术家们走出国门,出走香港以至世界各地,客观上对中国武术起到传播作用。陈享被迫远走南洋时,任教于南洋广东会馆和南洋福建会馆,后来又赴美国三藩市任教于中国会馆三年,积极推广中华武术,令民族瑰宝超越国界。在新加坡期间,陈享应邀赴美国痛击欺侮华侨的恶霸基利士最为精彩,轻松击倒恶霸的同时,恪守尚武精神,充分体现了蔡李佛武术的高强和蔡李佛人的高尚武德,名扬海外,促进了中国武术与世界武术的交流,蔡李佛也从此成为世界各国深入认识中国武术、了解中国社会的重要窗口。探讨蔡李佛的源流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让更多的目光关注蔡李佛发源地新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创始人陈享在蔡李佛武术早期发展中所创造的辉煌历史,是一种中西文化融洽交流的形式。蔡李佛已成为中华武术运动的一部分,它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