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华侨博物馆获捐百余(件)套华侨藏品资料
省藏协向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无偿捐赠文物
粤藏协向南粤先贤馆捐赠藏品仪式在穗举行
协会军品专委会举行2019年第一次活动日
文献学堂
 
 
 
<< 当前所在位置:第二章 华侨报社 >>
 
 

        1927年天声日报 : 民国时期,五邑地区报业较为繁荣,出版报纸多达百余份(不包括侨刊)。就报纸的生存情况来看,通常在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期,报纸的种类和数量会多一些,在社会动荡或战时,会少一些。抗战前、后两个时期,是解放前五邑报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出版报纸最多的地方是新会(含江门)、台山,下面依次是开平、鹤山、恩平,而在抗战时期,未沦陷地区和大后方成为报纸生存的避风港,如新会天亭、恩平恩城。据史料记载,开平三埠沦陷后,商业重点从三埠转到恩平,一些报社停刊或迁往恩平出版,促成恩平报刊出现了一个鼎盛时期。先是恩平抗日动员会主办了《动员日报》(八开小型报),三埠的《前锋日报》迁到恩城,以简报形式专门报道抗战消息,称《前锋简报》,出八开纸一张。之后,从台山、开平迁来恩城的小报,还有《光华报》、《希望报》、《正气报》等。这些报刊,均出纸半张,分四版。与此同时,远在开平马岗出版的《笔垒》、《公平》两小报,每天也用单车赶运到恩城倾销。一座8000多人的恩城,一时间竟有报刊七八种之多。

        当时,由于办报的门坎不高,时常会有新的报刊出现,但因为销路和广告的问题,也有很多报刊难以为继,很快就消失了。报社在繁荣的外表下面,面临的是经营的困难,多数长期存活的报纸都有着一番难言的艰辛。由于各报创办经费不多,要维持生存,必须靠广告收入,因此,在早期的五邑报纸上,体现出其浓厚的经营意识,基本上他们把经营与采编看得一样重要,甚至更加偏重经营一些。从现存资料来看,报纸一般都在头版刊登自己的广告,即与本报售卖有关的信息,包括零售价格、广告价格、代理处等。广告通常都在头版做整版或半版,而新闻则在广告之后,位于第二版、第三版;从版面数量上来看,广告版面也是大量的,不少于版面总量的二分之一,不仅民办报纸如此,官办报纸也是一样,如《四邑民国日报》、《六邑大华报》等。江门、新会、台山的报纸大多数都长期坚持这一做法,只有开平的报纸把广告看得轻一些,头版以新闻为主,广告处于配角地位,如《开平日报》、《前锋日报》丶《天声日报》。

        解放前五邑的报纸广告不叫广告,叫“告白”,分析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报纸广告与报纸是同时诞生的。报纸一出现,就有了报纸广告。据记载,1910年五邑地区最早出现报纸《日新报》也是有广告的,还有早期的报纸如《新会醒报》、《开平日报》也有广告。二是,广告的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大概分为几种:有告示类的,如公告(政府部门)、通告、声明、恭贺、结婚、道歉;有销售推介类的,以医药、律师事务所、娱乐信息、交通信息为多。三是,在广告版面设计方面,颇费心思。一般来说,广告字体较大,有的广告标题字号比报头的字号还要大;广告以文字为主,没有照片,多用绘画、漫画和花边围框来引起注意,而大多数的“声明”类广告地位更重要一些一般都在普通“告白”前面。当时,刊登广告也不是随意的,要经过政府授权。据史料记载,民国期间,在台山县城、新昌埠、公益埠等地设有经济广告栏、社会广告栏、文化广告栏,凡张贴广告必须取得县政府建设科同意。商业广告允许在《大同日报》、《劲风日报》和《台山日报》上刊载。报社为了应付经济困难,有时也会联合提高广告价格。现存民国38年(1949年)1月6日出版的《大华报》,一版报头旁有一则《大华 民权 复兴 民会 霹雳 报调整报费广告费联合启事》。如果有商家拖欠广告费,报社会采取一些手段来处理,如在报纸上刊登《催缴广告费》的启事。

        在解放前,在五邑出版发行的报纸,其发行范围多在本地区,有的扩大到附近地区,如江会地区、台开恩地区,极少数发行到整个五邑地区,发行量通常也只有300-600份,多的突破1000份,在1000到2000份之间,如《江门民国日报》、《大同日报》等。其发行办法都是由各报馆自办发行,通过报贩派至订户或售给读者。报纸印刷由各家报社自行印刷。当时印刷设备简陋,都是采用石印或铅印。江门沦陷期间,一些报馆的印刷设备来不及转移,遭到日军破坏。在每年的发行期间,报纸一般都会刊登自已的发行广告,把自己的代理处、报价、内容特点以及报纸优势广而告之。对于没有按时派送到用户的投诉,报社一般慎重处理并给予补发。为了激励订报,一些报纸还搞有奖销售,如买报纸,送地图等。在不同时期,报纸价格不同,总体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五邑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一般来说,报纸价格比较便宜,在民国初年,报纸只要几分钱一张,普通百姓都能够买得起。

        抗日战争胜利后,通货膨胀日益严重,关金券发行面额增至500万元;面额5万元以下的称为“湿柴”。民国37年(1948年)6月物价飞涨,港币1元兑换法币超过100万元,市场交易以港币为主。在1947年,江门几家报社曾经联合提价。现存民国37年(1948年)5月出版的一份《民报》上,报头下面“零售价格”一栏写着:本埠1.5万元1份,外埠每份港币5毫,内外价格相差之大反映了当时通货膨胀的程度。据江门同年《民权报》11月11日报道:“江门华兴店东携法币往兑,由于受到非难无限愤慨,即在银行门前将所携法币三千余万元抛向天空,纸币随风飘扬,撒落满地,行人争相执拾,有的见是一二万元的‘湿柴’,继续向空中撒去。”  各时期新会报纸广告价格报刊名 时间 每期百字价目 每期400字价目《新会醒报》 1913年3月8日 6毫 2元《四邑平报》 1925年2月 1元 2.5元《民众日报》 1934年4月 2.5元 7元《新会民报》 1944年6月 70元 130元各时期五邑报纸价格 : 报刊名 所在地 出纸 时间 本地零售(份) 本地月售(份) 外埠(份)《新会醒报》 新会 日出一张 1913年10月 2仙 2毫 邮费酌加《开平日报》 开平 日出一张 1924年11月 本省5毫 外洋每年15元《民众日报》 新会 日出一张 1929年8月 7仙 8毫 《大同日报》 台山 日出一张 1944年6月 6元 150元 国币160元《凯旋日报》 台山 日出一张 1947年9月 1000元《民报》 台山 周出一张 1948年5月 1.5万元 港币5毫《复兴报》 江门 日出一张 1949年10月 1角5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欢迎加入微信交流
 
地址:广州市花地湾古玩城三楼3E02
华侨华人历史文献档案馆 版权所有
CHN :(86)13660428055  Email :297780561@qq.com
您是第 10481979 位访客  最高日 10476 位访客  粤ICP备08107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