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华侨博物馆获捐百余(件)套华侨藏品资料
省藏协向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无偿捐赠文物
粤藏协向南粤先贤馆捐赠藏品仪式在穗举行
协会军品专委会举行2019年第一次活动日
文献学堂
 
 
 
<< 当前所在位置:第四章 筹饷捐输 >>
 
 

        古巴华侨捐建中山图书馆收据 : 今天有人问,哪里是广州最有名气的标志性建筑?中山纪念堂仍然是首选。杰出之处在于,也是先进的西方建筑技术与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相结合的产物。中国传统营造法式主要的建筑墙身都是以红色为基调,其圆柱、半圆柱、格扇门窗均为红色。本来屋顶完全可以用绿瓦的,但为配合孙中山首创的“青天”国旗颜色,用的是蓝色琉璃瓦,与南京中山陵屋顶的颜色是完全一样。让同一时期的多个建筑物,在广州不同的位置显示出和谐一致的建筑风格。      

        如果走到文德路和文明路的交叉路口,请注意一下身边那座平凡无奇的停车场。文德路62号,广州第一座公立图书馆,就诞生于此。1913年教育部的《视察第七区学务总报告》这样赞美过它:“地面广阔,景致绝佳。亭阁楼台,间以溪桥,青林翠竹,围绕四周,入之性静神怡,有超然尘世之想。” 车来车往,卷起一阵阵的尘土飞扬。“红楼”,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在不少人心目中,图书馆是个浪漫的场所。比如《海边的卡夫卡》里的甲村图书馆,《情书》里藤井树工作的图书馆,还有《天使之城》里天使漫步的图书馆……古老、神圣、安静、与世隔绝。在一片喧哗的时代里,弥足珍贵。经过多年离乱搬迁,中山图书馆如今终于可以安静地矗立。

        虽然身处闹市,图书馆却以它巨大的磁场,辐射出一个静逸的所在。水红的大理石门脸,绿琉璃的屋檐,平凡无奇的外表,可是只要一走进来,你的心就安静了。实在是想不通:越秀中路,中山四路,德政中路,文明路,四条车水马龙的大马路东南西北地一围,为何就围出了一片幽静。隐藏在百年的大榕树下,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一脸的安详。也许这片土地有它的魔力吧: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广东巡抚李世桢在此建“贡院”,1912年改名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27年又改名国立中山大学,成为中山大学发源地。这一方钟灵毓秀之地,300年来一直都属于读书人,自然少了几分让人焦灼不安的世俗气息。也许是工作日的缘故,图书馆里到处走着的以老年人居多。顺着环形的楼梯一路向上,中文图书、外文图书、文献检索、图书馆学资料、地方文献、善本、电子图书……20多个阅览室大门洞开。有人在书架中游走,也有人在铺满书本的桌子前埋首苦读。

         进入这些阅览室,不需要办证。只要出示身份证、学生证等有效证件即可。每天开放12.5个小时,日均接待读者达6000~8000人次,高峰日读者流量接近万人,中山图书馆是全国开放时间最长,接待读者最多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作为中国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中山图书馆一直坚持公共性与平等性。中文阅览室有免费上机位,失业下岗、南下打工、特困学生和伤残读者,都可以凭《社会救济证》、《特困失业证》、《暂住证》等证件免费上机、上网,搜寻他们需要的信息。就如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4年在《公共图书馆宣言》中的庄严昭示:“任何人,无论其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民族、语种或社会地位如何,在获取公共图书馆服务方面都有平等的权利。”

         总投资5亿元的中山图书馆改扩建项目工程正在进行中。改扩建项目2005年开工,2007年一期完工,预计2010年全部完成。据说到时候,北枕孔庙,西峙学宫,东涵贡院的中山图书馆占地面积将有6.8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03599平方米。终极藏书量增加到800万册,读者坐席将增加至4000个,日均接待读者可达15000人次。想起大名鼎鼎的大作家博尔赫斯说过的:“我的心里暗暗设想,天堂应该就是图书馆的模样。”安静、平等。非世俗、非功利地给予所有的人以勇气和力量。拥有多几片这样的净土,是一座城市的福气。 所幸,在纷飞的战火里,有形的建筑虽然脆弱,关于“图书馆”的理想却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既然已经在广州落地、发芽,就顽强地开出美丽的花。

        战乱频仍中,广州市内的图书馆却逐渐多了起来,虽然规模极小。根据有关记载,解放前广州有三个通俗图书馆。即成立于1920年以前的第一馆,馆址在南关石基里,1930年藏书已达13700册,职员2人。有巡回文库流通市内。第二馆1926年建馆于西关十八甫爱育善堂,藏书4233册,职员2人。第三馆在河南鳌洲街北帝庙右崇圣宫内,成立于1928年,规模最小。1921年,广州拟兴建市政图书馆,未果;1925年,再度拟筹设中山纪念图书馆,又未实现。1927年,时任市政委员长的林云倡议筹款开办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经第105次市政会议通过。教育、工务、财政三局共同筹划这一当年重大的文化决策。同年9月,伍智梅(国民党人伍汉持之女)和市政厅参事黄谦益去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四国向华侨募捐。历时两年,1929年10月归国。认捐者达一万五千人,最高认捐千元,共募得美金二十余万元。合广东毫洋三十多万元。

        馆址最后被选择在了广府学宫的旧址。这可是块读书人的“风水宝地”。南宋时候广州的知府章粢是个重教育的人,是他最后一锤定音,将广府学宫定址于此。因为他认为这里“牙城东南隅,有驻泊都监官廨,直番山之前,而风水顺,建学聚徒,此吉地也”。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至乾隆时期才臻于完备的广府学宫,以番山(今天文德路)为中心,由南至北从今天的市一宫一直延伸到广州市第13中学,自古就有“岭南第一儒林”的美称。到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历经多个朝代更迭的广府学宫,除了依然如昔的番山亭、翰墨池还有十余株古树,当年的盛大景象已难以寻觅。万众期待的图书馆在这片土地上破土动工。1933年,历时整整三载,耗资313360元的“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终于建成。主楼高18.3米,横宽各45米,呈正方形,中为八角亭,系宫殿式建筑物,有绿瓦朱檐,“极为壮丽”,连同附属建筑,占地约5600平方米。

        1955年,广东省人民图书馆与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合并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这里便成为省图的分馆——“孙中山文献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孙中山文献馆是省图的镇馆之宝。这里藏有广东地方文献、孙中山文献、粤人文库、东南亚华侨史料、南海诸岛资料以及清代史料、民国时期书刊(外省)等一大批史料价值高、学术性强的文献资料。其中尤以丰富的广东地方文献和孙中山文献著称,现收藏有广东地方志、族谱、广东史料、粤人著述、报纸、期刊、舆图、图片等地方史料8万余种、30余万册;孙中山著作、传记、评论研究、手迹、图片、唱片及有关辛亥革命资料等4000余册(件)。它的门牌号码是文德路81号。和它的“邻居”——在战火中纷飞湮灭的省图旧址的“红楼”相比,它是如此幸运。不仅完好地保存至今,而且依然开门纳客,迎接着一批又一批热爱书籍的人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欢迎加入微信交流
 
地址:广州市花地湾古玩城三楼3E02
华侨华人历史文献档案馆 版权所有
CHN :(86)13660428055  Email :297780561@qq.com
您是第 10462585 位访客  最高日 10476 位访客  粤ICP备08107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