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华侨博物馆获捐百余(件)套华侨藏品资料
省藏协向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无偿捐赠文物
粤藏协向南粤先贤馆捐赠藏品仪式在穗举行
协会军品专委会举行2019年第一次活动日
文献学堂
 
 
 
<< 当前所在位置:第五章 华侨抗战 >>
 
 

        1938年先达华侨国术筹赈抗日演出节目表 : 相对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华语戏剧创作,印尼华语戏剧的发展明显不足,受到较多的政治种族因素的干扰。然而,戏剧演出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受到华人各阶层的广泛欢迎,长期以来成为印尼华人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抗战期间及战后初期,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印华作家锲而不舍,表现出惊人的毅力和韧性,创作出一些可圈可点的好剧本,演剧运动更是蓬勃发展,一度蔚为大观,成为印华戏剧的振兴与繁荣时期。

        20世纪30年代,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战的热潮很快波及印尼,并对印尼的戏剧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印尼华人同仇敌忾,戏剧工作者纷纷组织流动戏剧团体,以极为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把戏剧的种子撒向各地,以种种方式宣传抗日。当时印尼主要的戏剧丶武术团体有:“先达华侨国术团”“青年剧社”的“博爱歌剧团”、巨港的“自由剧社”、井里汶的“自由青年社”、万隆的“国风剧社”、泗水的“青光剧社”、玛琅的“青年剧社”、锡江的“兴星剧社”、三宝垄的“南星剧社”等。1这些剧团成员以青年、学生和一些爱好文艺人士为主,主要演出方式有:游艺会募款演出、国父诞辰募款演出、双十国庆以及其他一些纪念日募款演出等。演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话剧、歌剧、歌仔戏、相声等。2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戏剧团体,构成了印尼抗日救亡戏剧运动的主体力量。剧社成员还深入到街头巷尾、农村乡野,广泛地开展了活报剧、街头剧、独幕剧的创作和演出。像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就是当时深受群众欢迎的抗日剧目。群众不仅欣赏到这些爱国青年的表演艺术,也受到了深刻而生动的抗日救亡教育。

        抗战时期印尼主要戏剧工作者有:陈清木(1899-1985),印尼华人话剧、电影、歌唱演员,生于雅加达。先后加入西龙达列农剧团、因德拉贵族巡回剧团、达达尼尔剧团,担任歌唱演员、配角等。日军占领期间参加瓦扬奥朗、鲁德鹿克等爪哇地方剧团,并曾与友人组织话剧剧团。菲菲·杨(1914-1975),印尼华人话剧、电影演员,生于苏门答腊岛。抗战期间加入“Dardanella”剧团并随团赴印尼、新加坡、印度演出。日军占领印尼期间组织“泗水之星”剧团巡回公演,在印尼文艺界享有较高声誉。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印尼华侨无不欢欣鼓舞。在苏门答腊岛的爱国华侨中,原有一个地下抗日组织“苏岛人民反法西斯同盟”,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发展,改组为“苏岛华侨民主同盟”(不久,又改为“中国民主同盟苏岛支部”),“新中国剧艺社”是这个组织建立的在当时较有影响力的一个文艺团体,该社成员以爱好文艺的华侨青年为主,其主要任务是:以文艺形式,宣传和推动华侨的爱国民主运动;传播祖国的革命文艺,开展和活跃侨社中的文娱活动。此外,还负有宣传和推动华侨加强同印尼人民的友好团结,支持他们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等使命。1946年3月,在“新中国剧艺社”酝酿成立期间,就先后演出过两个话剧:一个是由徐安如编导的《别后》,该剧抨击了荷兰殖民当局统治华侨所利用的“甲必丹制度”;另一个是由林人欢编导的《暴风雨之夜》,该剧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南亚时所犯下的种种罪行。此外,还成功举办了革命歌曲演唱会,演唱《黄河大合唱》等中国和印尼的革命歌曲。这些演出,得到侨胞的一致好评,大大推动了苏岛的戏剧运动。

        这一时期印尼各地也纷纷出现一些进步侨团,以团结华侨青年,宣传爱国主义和民主进步思想,推动华侨社会进步为宗旨。三宝垄是爪哇岛上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名城,战后三宝垄最早的进步侨团是成立于1945年11月3日的“力社”,由郑曼如、高岐山、袁慕萍等人发起,由高岐山任理事长。袁慕萍组建了“力社歌咏队”,经常演出的曲目有:《新加坡河》(前马来亚华侨抗日歌曲)、《快乐的人们》(前苏联革命歌曲)、《黄河大合唱》、《延安颂》等激昂的时代战歌。“力社”还先后出版了《新路》、《力报》等进步报刊,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斗志。

        1945年12月,另一进步侨团“新友社”成立,首届执委会主席为卢良坚。“新友社”的话剧、歌剧、舞蹈、歌咏、音乐等文化宣传和娱乐活动都十分活跃,令人瞩目。1946年底至1947年初,“力社”主要负责人和新友社郑甦人、王书国、吕丽贞等发起成立“青年学习社”(简称“青学社”),吸引了大批华侨青年踊跃加人。“青学社”一成立就显示出青年人特有的活力,经常举行联欢会,公演进步话剧,高唱进步歌曲。1947年上半年,他们连续多次演出了《街头》、《怒火》、《社会渣滓》等独幕剧,并与“力社歌咏队”联合演唱《反对内战》、《民主是那样》、《奋起吧,大众们!》等歌曲。1948年3月,“青学社”又与“力社”、“新友社”等联合公演阳翰笙的名剧《前夜》,大获成功。

        1949年6月,“青学社”与“力社”、“新友社”合并,仍沿用“新友社”的名称,文艺人才更加济济一堂。同年9月合并后的“新友社”公演洪深名剧《生死恋》,轰动一时。50年代公演的文艺节目,种类更丰富,内容更精彩,有话剧《战斗里成长》、《龙须沟》等,还有歌剧《兄妹开荒》、《宝山参军》等,以及大型舞蹈《战鼓舞》、《进军舞》等,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欢迎加入微信交流
 
地址:广州市花地湾古玩城三楼3E02
华侨华人历史文献档案馆 版权所有
CHN :(86)13660428055  Email :297780561@qq.com
您是第 10461623 位访客  最高日 10476 位访客  粤ICP备08107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