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华侨博物馆获捐百余(件)套华侨藏品资料
省藏协向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无偿捐赠文物
粤藏协向南粤先贤馆捐赠藏品仪式在穗举行
协会军品专委会举行2019年第一次活动日
金田股票纸钞
 
 
 
<< 当前所在位置:第五章 华侨抗战 >>
 
 

        民族英雄 航空救国 : 航空救国长天浴血“飞将军将孙中山先生“航空救国”的号召首先付诸实施的,无疑当数“中国飞行第一人”冯如。正是由于冯如在1911年11月带了两架自制飞机参加革命,成立飞机队,才有了广东最早的空军。

        冯如,中国飞行第一人 ---广东恩平市牛江镇镇府的门前,是一片碧绿的田野,不远处的杏圃村就是冯如的故里。日前,记者特地赶到村里,采访了冯如的孙子———69岁的冯汉强老人。进入杏圃村,一座七层高的大楼鹤立眼前,这是冯汉强在1989年私人出资40余万元设立的“冯如博物馆”。博物馆内,珍藏了国内最为丰富的冯如研究史料,这些对于冯汉强而言,全是真正的“家珍”。冯如博物馆如今已是恩平的一块文化旅游与爱国教育品牌,至今已接待参观者一万有余。冯汉强领着记者边看边介绍:其实,冯如在试验飞机的过程中失败、失事的情况远不止一次,早在1908年4月,他在美国试制的第一架飞机,初次试飞便没成功;1909年,又一架飞机制造出来了,但在试飞时只飞了几丈高就匆匆坠地,还好,没有受伤。尽管此时冯如筹集的资金已消耗怠尽,股东们也因试制屡次失败不愿续资,但冯如坚持“飞机不成,誓不返国”,终于在同年9月让新研制的一架飞机成功飞上了蓝天。1912年8月25日,为宣传孙中山先生“航空救国”的口号,冯如驾自制飞机在燕塘机场作飞行表演。在飞行近8000米后,由于转弯过急失速下坠,冯如随飞机坠落地面,终因抢救无效,不幸遇难,年仅29岁。冯如逝世后被追授为陆军少将,墓葬广州黄花岗。冯汉强没见过爷爷,就连他的父亲对爷爷也几无印象可言,但他告诉记者,爷爷的拳拳报国之心至今仍影响并激励着他和其他后人。

        杨仙逸,中国革命军空军之父主持造出本土首架飞机 ---在广东航空发展史上,有两个人不能不提,他们都是广东中山人,都曾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队伍中担任航空部门的高官,为广东乃至中国的航空事业立下卓著功勋。1917年,正当孙中山在广州揭起护法运动大旗时,一位来自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的28岁青年专程赶来,要将平生所学贡献给革命。这位青年,就是后来在广东航空史上声名显赫的杨仙逸。在中山市杨仙逸中学,许多师生都可以向记者畅谈有“中国革命军空军之父”之誉的杨仙逸的事迹。据介绍,杨仙逸从小敬仰孙中山,连自己的名字“仙逸”都是根据孙中山先生的“孙逸仙”得来的。通过杨仙逸中学的记载,记者看到了杨仙逸的革命轨迹。1917年,他投奔革命后,很快便被孙中山委以重任,让他创建空军。1919年,杨仙逸在福建漳州成立中国第一个空军飞行队并任总指挥。在这个飞机队仅拥有四架破飞机的情况下,他亲自赴美向华侨募捐,陆续购回十余架飞机。1920年,桂系军阀莫荣新盘踞广州越秀山,负隅顽抗,杨仙逸亲自架机自闽返粤,在越秀山上空手掷三颗炸弹,吓跑了莫荣新。 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大元帅府,杨仙逸被任命为航空局局长。他遵照孙中山指示,在广州大沙头建起中国首座飞机厂,在非常简陋的条件下,硬是造出了第一架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并在中国本土上制造出来的飞机“乐士文1号”。同年9月,军阀陈炯明叛乱,杨仙逸奉命讨伐,师至博罗梅湖白沙堆前线,在检阅水雷安装导火器时,导火器突然爆炸,不幸牺牲。在中山市的紫马岭公园,杨仙逸的墓坐北向南,封土堆呈环形,花岗岩碑的碑额上雕刻着花卉龙凤等图案,其下刻的是“福、寿、禄”三个篆字,寄托着对生命最朴素的哀思。据介绍,杨仙逸牺牲后,被追认为陆军中将,起初葬于广州三望岗。1927年,广东省政府重修该墓时,其家人念其祭扫不便,而由杨仙逸的兄长杨江霖和岳丈程友彝等将其遗体接回中山安葬。

        张惠长,首次驾机长途飞行,发动广东空军北上抗日 ---在中山市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大环村,一座坐北向南,建筑面积约220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小楼,已经在风雨中伫立了近一个世纪。这座建于民国初年的建筑,主楼是仿西式砖木两层建筑,左边则为三层碉楼筑构,尽管略显破旧,但一位飞行英雄的走出,却让它身价倍增,非同寻常。这位飞行英雄名叫张惠长。说起他的功绩,仅凭一件事就足以让人惊叹:1928年,广东空军组织中国近代史上首次长途飞行,张惠长正是执行首航的“广州号”飞机的机长。张惠长生于1900年。年幼时随父到美国,青年时就读于国民党在纽约的空军学校,是第一期毕业生。1921年,他与全体同学返穗,担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的侍从武官,参与北伐。1922年,孙中山创立航空局,杨仙逸任局长,组成两个机队,而张惠长正是第一机队的队长。对于发展广东航空、实现救国梦想,张惠长还有许多丰功伟绩。1923年,他参与制造了中国本土首架自制飞机“乐士文1号”,一时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航空救国的热潮。1927年,他被委任为航空学校校长,1930年调任南京航空署署长,次年又成为广东空军总司令。“一二八淞沪抗战”之时,张惠长发动广东空军北上抗日,支援十九路军。1938年、1939年,日军袭击叠石、横门时,他还亲自参与并指挥两地保卫战,沉重打击了敌寇的嚣张气焰。遗憾的是,张惠长后来到了台湾,直至1980年去世之时,他不再受到国民党重用,只是一个挂名的“国大代表”。

        谭根,创水上飞机飞行世界纪录,勇夺万国飞机大赛冠军 ---冯如英年早逝,事业后继有人。在紧随冯如之后积极投身“航空救国”的诸多仁人志士当中,还有一位广东开平人,谭根。谭根原名德根,1889年生于美国旧金山,祖籍开平县长沙镇冲澄乡。现开平市委办公室干部方悦进告诉记者,他们遍寻附近许多镇村,都无法确定谭根在当地是否还有后人,所以无法通过他们的讲述来抚今追昔。但开平市志的记载表明,谭根是世界上早期水上飞机的设计制造者之一。记者从《中国航空史话》一书中了解到,少年时代的谭根非常爱好航空,白天到工厂做工,夜晚便刻苦钻研航空科学,他还曾慕名去请教冯如,共同研讨飞行。1910年,谭根毕业于美国希敦飞机实验学校,获得了加利福尼亚飞行会和万国飞行会证书。方悦进介绍,谭根1910年制成航身式水上飞机,参加芝加哥万国飞机制造比赛大会,获冠军奖。此后,他还在檀香山华侨开办的中华飞行器公司任过技师并负责培训飞行员,嗣后到夏威夷群岛、日本和南洋各地进行表演,曾飞越菲律宾境内2416米高的马茶火山,创造了当时水上飞机飞行的世界纪录。1914年,谭根毅然回到祖国,被孙中山任命为中华飞行队队长。次年7月,他又奉命在穗筹建广东航空学校,任飞行主任。1916年,谭根参加广东护国军,任讨袁航空队队长。1918年,他还亲自参加了讨伐龙济光的战役。此后,尽管谭根改入商门,但他所带动、培养起来的一批“新人”,却陆续成为“航空救国”的生力军。

        叶少毅,援闽粤军飞行家,24岁血洒祖国蓝天 ---在广州黄花岗公园,“中国飞行大家”冯如的墓碑与七十二烈士墓比肩而立,而在冯如墓前不远处,就是另一位飞行英雄叶少毅烈士的墓碑。1919年,援闽粤军飞行员叶少毅在漳州上空侦察敌情,其间遭遇大雨,飞机失事,壮烈牺牲,年仅24岁。记者来到叶少毅墓碑前,原本晴好的天空竟然忽下小雨,似寄哀思。叶少毅烈士的家乡,地属今天的广东台山市水步镇。如今,这里经济繁荣,百姓生活安宁。虽然没有保留太多的烈士遗迹,但问起当地居民,他们无一不以叶少毅烈士的壮举而自豪。关孟祝,在穗牺牲的首位空军飞行员驻守天河迎战日机 在广东的天空中,为实现“航空救国”梦想而征战并献出生命的人士还有很多。抗日战争最初期,中国空军的主要战场在淞沪,华南地区仅由原广东空军组成的国民党航委会空军直属第29中队驻守广州天河机场,中队长河泾渭,共有九架霍克-Ⅲ飞机。1937年9月下旬,日军出动近30架飞机,从三灶机场及近海航母起飞空袭广州,天河机场九架飞机悉数起飞迎战。激战中,我方共有四架飞机被击中,飞行员关孟祝以身殉国,成为中国空军在广州上空牺牲的第一名飞行员。

        邓从凯,击落日军“轰炸之王”,日军要员命丧其手 ---邓从凯,广东梅县人。从1937年8月日机开始侵犯广东起,他便击落多架敌机。一次,日机进犯乐昌,邓从凯驾机冲天,以命中率较高但风险较大的“吊靶”式从日机后下方实施攻击,成功将其击落。此后,他又转战湘、鄂、陕,并在保卫武汉的一次空战中被击中,幸跳伞脱脸。武汉、宜昌失守后,他退守四川,任航空委员会空军29中队副中队长。尽管当时中国空军因长期作战损失颇大,乃至失去战斗力,但他毫不灰心,他表示:“即使是撞,我也要把敌机撞下来!”1939年11月4日,日机集结29架战机突袭成都上空,邓从凯率队迎战。“擒贼先擒王”,邓从凯驾机紧逼日方“轰炸之王”奥田大佐驾驶的长机,一直将其逼至仁寿与简阳交界处上空,并一举击落。不幸的是,随后,邓从凯自己却因所驾飞机被其他日机击中,魂归蓝天。据记载,奥田是日军第13航空队司令官,日军轰炸南京、重庆等地的罪行,都有其参与指挥甚至亲自驾机轰炸。他是抗战期间被中国空军击毙的日本海军航空队军职最高者。

        谢缵泰,中国设计气艇第一人,启迪近代高速飞机发展 ---在早期跟随孙中山的革命者中,还有一位名叫谢缵泰的广东人《中国航空史话》记载,他是中国第一个设计气艇的人。1911年的《东方杂志》曾经刊登过他研制的气艇照片,从照片上看,他的气艇侧面写着“CHINA”字样,尾部还挂着清朝的龙旗。不过令他失望的是,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贡献给祖国后,当时的清政府并没有支持他,反倒是一位英国的气艇研究专家给了他很高评价。据《中国航空史话》记载,谢缵泰从1894年起就对气艇产生了兴趣,1899年便设计出“中国号”气艇,该气艇以铝制壳,以电动机运转螺旋桨来推进,除头部、尾部装置有推进器外,还有三个强力的甲板推进器。不过,西工大教授姜长英认为,一些史料说该气艇“已经制造完成并试飞成功”未必可信,因为制造一个气艇需要太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绝非一人能够胜任。但他同时表示,谢缵泰的爱国热情以及他研究并设计出的气艇别具匠心,则是确定无疑的。谢缵泰研制的气艇不用舵来控制方向,而是用特制的能伸缩的钢翼来代替。平时钢翼藏于艇内,一旦需要改变方向,只需一按电钮,钢翼便从气艇两旁伸展而出,使航向迅速改变。这样的“可变翼”能使气艇在航行中的阻力大大减少,从而增加速度。这一独具匠心的设计,已为近代高速飞机所采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欢迎加入微信交流
 
地址:广州市中山四路199号
华侨华人历史文献档案馆 版权所有
CHN :(86)13660428055  Email :297780561@qq.com
您是第 9832135 位访客  最高日 10476 位访客  粤ICP备08107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