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旅美华侨统一义捐救国总会义捐收单:海外侨社的抗日团体出现得较早,它是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不断升级而逐渐发展并完善起来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各地华侨纷电国民政府要求抗日,表示“誓为后盾”;同时,自发组织抗日团体,掀起筹赈募捐、抵制日货等救亡运动,并于翌年“一·二八”上海抗战时将运动推向了高潮。华北事变后,中国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广大华侨赞同中共团结抗日的主张,抗日团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它们多具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性质。1936年9月20日,法国巴黎成立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以“联合全欧侨胞,不分党派、职业、阶级、信仰,实行全民团结、抗日救国并增进华侨福利”为宗旨,率先实现跨国家、跨地区华侨抗日团体的统一,救亡运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全面抗战爆发后,华侨社会迅即进行抗日阵容的重新组合,抗日团体星罗棋布,并在短期内实现了组织上的高度统一。在美国,大致上凡有50个侨胞聚居之城镇,即有抗日救国组织之存在。抗战期间,美国华侨一共成立了95个救国团体,其中尤以三藩市(即旧金山)的旅美华侨统一义捐救国总会(主席邝炳舜)、纽约全体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和芝加哥华侨救国后援会(委员长梅友卓)的规模为最大。以前者为例,该组织既有国民党右派参加,也容纳了美国共产党华人部、万国工人保险互助会三藩市分会等左派团体的代表。其直接统属的分会计有47个,遍及美国西部、墨西哥、中南美洲300余处大小城镇。另外,美洲的加拿大、秘鲁、厄瓜多尔以及其它地区,也都分别建立了统一的华侨抗日团体;在澳洲的悉尼和非洲的模里斯(即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以及南非等地,侨社也都组织了各式抗敌后援会、救国会,担负领导全侨之责。
南洋(即东南亚地区)华侨人口众多,其动员、组织程度如何,对海外侨胞的抗日救国运动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1937年8月15日,新加坡118个侨团联合成立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主席陈嘉庚);接着,马来亚各区也相继成立了筹赈会机构。在此基础上,新马华侨于同年10月10日设立马来亚各区会通讯处(主任陈嘉庚),形成了公开合法的筹赈工作总机关。与此同时,南洋其它地区的侨社也先后成立了类似的联合抗日团体,其中著名的有:菲律宾华侨援助抗敌委员会(主席李清泉,副主席杨启泰、薛芬士);(荷属东印度)巴达维亚华侨捐助祖国慈善事业委员会(主席丘元荣,副主席庄西言);暹罗(即泰国)华侨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及暹罗华侨慈善筹赈会(主席蚁光炎);缅甸华侨救灾总会;越南南圻华侨救国总会等等。东南沿海侨乡沦陷后,南洋惠侨、琼侨、潮侨还自发联合起来,成立了不少以救国救乡为宗旨的区域性的抗日救乡会。鉴于日本侵华战争不断升级、抗战形势日趋严峻,为了最大限度地团结侨胞更加有效地支持国内军民的对日斗争,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南洋英、荷、美、法、暹45埠筹赈会、慈善会和商会的168名代表于1938年10月10日齐集新加坡开会,组织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副主席庄西言、李清泉)。根据该会组织大纲之规定,其宗旨为:“甲,联络南洋各属华侨研究筹赈方法,策动救亡工作。乙,筹款助赈祖国难民,并倡导集资发展祖国实业,以维难民生计。丙,积极劝募公债,推销国货。”由此可见,南侨总会作为东南亚华侨抗日救国运动的最高领导机关,它所策划、安排的主要工作,是从财力、物力上支援祖国抗战。南侨总会既经成立,南洋各属各埠筹赈会加入者凡87所,其下又设分会千百所;筹赈会内部,汇集了所有各帮派、各行业、各团体组织,领导成员有侨领、社会名流、记者、教师和基层群众的代表。至此,海外华侨继欧洲、美洲之后,又组建了一个跨国家、跨地区的联合抗日团体,从而最终形成了相对集中的三大组织网络,奠定了华侨抗日阵线的基本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