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华侨博物馆获捐百余(件)套华侨藏品资料
省藏协向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无偿捐赠文物
粤藏协向南粤先贤馆捐赠藏品仪式在穗举行
协会军品专委会举行2019年第一次活动日
文献学堂
 
 
 
<< 当前所在位置:第六章 华侨团体 >>
 
 

        至公堂:  洪门是我国清代初期出现的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民间秘密组织。从18世纪起,洪门组织逐渐发展到海外。当时,由于长期战乱,国家经济凋蔽,大量农民破产,被逼背井离乡,有的去南洋群岛,也有的到美国、加拿大和美洲其他国家,后者大多是被掳掠拐骗为“契约劳工”的“猪仔”华工,多数在美、加开金矿、修铁路,受尽压迫剥削和种族歧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了适应海外的生存和斗争的需要,他们沿用国内秘密群众组织──洪门会党的形式组织起来。在美洲,洪门组织达26个之多,名称虽不一,但都是具有“华人共济会”性质的群众团体,即通过华人互助互济,团结起来,以解决侨胞在异国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广大华侨愿意加入洪门,从而使这个组织得到迅速发展。

        洪门的传说版本众多,各不相同,一种说法为洪门是天地会(又称三点会、三和会、红帮、添弟会)。致公堂是洪门的一个海外分支机构,他们一致的对外称曰“天地会”或“红帮”,对内则称洪门。“洪”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号的“洪”。其目的是反清复明,特别强调会员对组织的效忠,尤以义气为重。洪门主要在福建、广东及长江流域一带活动,随着淘金热,这些秘密会社组织逐渐蔓延至南洋及美国各地。美洲洪门组织最早产生在檀香山,叫三合堂(含广德堂、协议堂、丹山堂),在旧金山有洪门堂,在加拿大有洪顺堂。清早期开始发展,咸丰、同治年间组织产生,1876年,洪门致公堂在檀香山正式登记成立,总部设于旧金山,纽约、芝加哥等地设有分堂。以反清复明为帜志。接着致公堂在美洲普遍出现。致公堂“以义气团结,以忠诚救国,以侠义除奸。”的三大信条表明,它是一个以团结组织华侨、维护自身利益及反清救国为己任的组织。致公堂又称义兴公司、洪门。戊戌变法后康有为令保皇会人梁启超、徐勤等加入,使致公堂带上保皇色彩。1904年(光绪三十年)孙中山为联络华侨而在檀香山加入致公堂,接受“洪棍”(洪门称“元帅”为“洪棍”)之职。旋赴北美,在总堂大佬(会长)黄三德支持下重订章程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实行会员总注册,试图使其成为资产阶级性质的团体。

        1904年1月11日,孙中山经洪门前辈钟水养介绍,在檀香山加入致公堂,任职洪棍(元帅)。根据洪门只接受帮内人的领导指挥的传统,孙中山以参加洪门、任职洪棍为契机,迈出了帮助改组致公堂的关键性一步。1904年5月,孙中山受致公堂的委托,起草了《重订致公堂新章》,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致公堂的宗旨(次年,孙中山在广州开设大陆山,自任山主)。随后,孙中山在致公堂大佬黄三德(1863─1946)陪同下,赴美国各地宣传,争取各地分堂成员注册。孙中山在波士顿会见了当地致公堂领袖司徒美堂(1868─1955),向他宣传在中国进行革命的道理,引导他走上革命道路。孙中山的宣传活动在以劳动侨胞为基础的洪门致公堂播下了革命的种子。1905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联合组织中国同盟会成立,并在美国许多城市建立了分会。1905年由爱国华侨司徒美堂任总监督。为便于同盟会在美洲展开革命活动,孙中山于1911年建议同盟会会员一律加入致公堂。致公堂对这个建议“备极欢迎”,并简化入堂手续。1911年(宣统三年)曾与同盟会联合组成洪门筹饷局(对外称国民救济局),筹款支援辛亥革命。为进一步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斗争,在致公堂与同盟会两个组织联合的基础上,成立了“洪门筹饷局”,开展大规模的筹款活动,在短短三个月内就筹得美金14万4千元,其中维多利亚和多伦多的致公堂“先变产业,以急军需”。自武昌首义到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仅旧金山洪门筹饷局一处就提供了20余万美金的资金。同时致公堂或通过创办报刊书社,宣传革命思想;或不惜流血牺牲,先后参加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创建民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孙中山在致公堂的革命活动和影响,为中国致公党的建立及其后来走上民主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后,广大华侨和致公堂成员所积极支持的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被袁世凯所篡夺。清朝统治虽然下台,袁世凯却建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北洋军阀政府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华侨在国外受歧视和奴役的地位没有得到丝毫改善。在这种情况下,广大华侨和致公堂成员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能代表华侨利益的政党,以领导他们的自卫、反抗和谋生,以及支援国内革命斗争。为此,不少致公堂内的有识之士积极进行组党的努力。1920年司徒美堂提出了建立华侨政党,把致公堂推向前进的主张。1921年他从美国到香港联络当地洪门进行组党活动,没有成功,但仍不气馁,又从香港回到美国,继续酝酿组党。海外洪门组织自开山立堂的宗旨,是爱国家,爱民族,抵御外来侵略。300多年来,他们为了保卫祖国而浴血奋战,抗御外侮,产除军阀,进行斗争,进行革命。1923年10月10日,五洲洪门第三次恳亲大会在美国旧金山召开。司徒美堂、黄三德及海外不少洪门团体的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这次大会着重讨论了改堂为党和成立中国致公党的问题。会议决定在金门(旧金山)成立筹办中国致公党委员总会,具体筹划将致公堂改组为致公党的工作。这次恳亲大会还讨论了党纲草案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在大会结束时通过了《中国致公党党纲草案》,为中国致公党的成立做了必要的准备。1925年8月筹办委员总会又发出《通告全体洪门人士书》,就有关建党的具体事项,通告了全体洪门人士。

        中国致公党(China Zhi Gong Party 或China Public Interest Party)  简称致公党。以归侨、侨眷中的中上层人士和其他有海外关系的代表性人士组成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1925年10月10日,五洲洪门第四次恳亲大会在旧金山召开。来自美洲各地、香港、澳门和上海等地的洪门组织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的主要内容是:决定以洪门致公堂为基础,组织华侨政党,定名为中国致公党;通过《中国致公党党纲》;选举早年加入同盟会并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的陈炯明(1878─1933)、唐继尧(1883─1927)为党的正副总理。这一次恳亲大会实际上也就是中国致公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国致公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致公党的成立,标志着华侨政治力量的新崛起。中国致公党成立后,在美洲凡是有堂的地方大多建立了党组织,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致公堂组织也相继改堂为党,使致公党的组织遍布美洲、亚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300多个总支部、支部和10万余名党员。但由于洪门会党之间有较强的独立性,大会关于改堂为党的决议,未能在海外各地洪门团体中普遍实行,所以在实际上形成了党堂并存、党堂不分的组织格局。致公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国内外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党及其政权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原来各革命阶层的联盟变为大地主大买办的政党和政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执行亲帝的外交政策,通过改订新约的形式,重新确定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换取各帝国主义国家对国民党政府的承认和支持。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列强加紧对中国侵略,以图摆脱危机,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迅速扩大。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国致公党由于在理论上尚处于幼稚状态,对国内外的形势和社会发展趋势缺乏科学的分析,从而无法形成正确的认识;党的总部又设在海外,对于国内所发生的一系列根本变化不甚了解,这就很难就国内的政治斗争发挥其作用。当时,致公党抱着“秉承致公堂旧有爱护国族之精神,更新祈国内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合理之改革,欲由实现真正民主政治之途径致国家于富强,使人民能享有政治经济之绝大自由,海外侨胞获得强国人民所应享之平等待遇”的强烈愿望,努力使致公党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政党,并切实参加国内政治斗争。这就必须加强党务,解决党堂并存、党堂不分的局面。1931年10月,致公党在香港举行了第二次代表大会。来自美洲和其他海外各处的代表数十人出席了会议,美洲洪门元老司徒美堂也参加了大会。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解决自“一大”以来党堂不分的问题。然而,由于意见分歧,各执己见,大会只好通过一项妥协、折衷的决定,既承认党堂并存的现状,又决定存堂保党,党、堂分家,以党领导堂。这一决定和第一次代表大会改堂为党的决议相比,无疑是一大进步。

        此后,堂党自渐分离,党在组织上进一步脱离会党的影响,向现代政党发展。这次会议决定致公党总部设在香港,仍推举陈炯明为总理,陈演生(1875─1952)为秘书长,司徒美堂为美洲总支部主席。中国致公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以后,致公党的党务工作有了起色。除了美洲原有组织外,还有大洋洲、南洋群岛及香港等地建立了新的地方组织,计有党员30余万。1933年9月,陈炯明病逝香港,致公党中央决定暂设中央干事会主持中央工作,领导党务,维持现状。由陈演生在香港负责与各国各地致公党(堂)联系工作。抗日战争开始后,致公党号召党员抗日,并发动华侨积极支援祖国抗战。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总部停止活动,许多党员分散到各地活动。1947年5月,致公党在香港举行第三次代表大会,进行改组,发表宣言和告海外侨胞书,提出联合一切民主力量、建立新中国的政治主张,走上了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1948年5月 ,致公党响应中国共产党五一号召,与各民主党派联名通电表示拥护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并发表宣言,号召广大侨胞积极支援祖国的革命,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贡献力量。1949年,应党的邀请,致公党代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根据形势的变化,致公党的组织和活动,从海外转移到国内,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致公党的政治纲领,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参加国家政权。致公党号召党员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协助和配合侨务部门,做好促进华侨团结爱国的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致公党被迫停止活动。1978年致公党恢复了活动,1979年后,致公党确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来。从此,致公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完善和发展业已确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继续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同时,在社会生活和民主监督方面,致公党积极发挥作用,协助和督促有关部门落实侨务政策,反映侨情,维护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合法权益和正当利益。致公党充分发挥与海外各界人士有广泛联系的特点,积极开展海外联谊工作,鼓励党员和所联系的归侨、侨眷密切同海外亲友的联系。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致公党在接待 侨胞和华人来华探亲、观光、旅游、讲学,引进外资、技术设备和促进对外贸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时,致公党多次组团出访菲律宾、加拿大、美国、牙买加、澳大利亚等地的洪门团体和侨团组织,扩大了友好往来,加深了友谊。致公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全国代表大会和由它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全国代表大会每5年举行一次。必要时可提前或延期。中央委员会选举产生常务委员会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中央委员会下设组织部、宣传部、联络部和华侨工作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等工作部门。地方组织的领导机关是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由它产生的委员会。基层组织是支部。到1990年底,致公党在归侨、侨眷比较集中的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地方组织;成员有1万余人。1988年 12月,致公党召开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新的政治纲领是: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团结全体党员以及所联系的归侨、侨眷和海内外亲友,发扬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共同为实现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宏伟大业而奋斗。1947年5月后,致公党主要领导人有 陈其尤、黄鼎臣、董寅初。

        陈其尤:  广东海丰人。广州博济医学堂肄业。早年加入同盟会。曾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及光复惠州战役。1916年毕业于日本东京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系。回国后,曾任粤军总司令部机要秘书,福建省东山县,云霄县县长。1925年加入中国致公党。1935年至1938年任蒋介石驻香港私人代表。后被蒋介石监禁。1941年释放。1947年当选为致公党第三届中央副主席。1948年底到东北解放区。1949年参加筹备并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委员,致公党第四届中央主席团主席和第五、六届中央主席。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至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欢迎加入微信交流
 
地址:广州市花地湾古玩城三楼3E02
华侨华人历史文献档案馆 版权所有
CHN :(86)13660428055  Email :297780561@qq.com
您是第 10481944 位访客  最高日 10476 位访客  粤ICP备08107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