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华侨博物馆获捐百余(件)套华侨藏品资料
省藏协向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无偿捐赠文物
粤藏协向南粤先贤馆捐赠藏品仪式在穗举行
协会军品专委会举行2019年第一次活动日
文献学堂
 
 
 
<< 当前所在位置:第七章 辛亥革命 >>
 
 

        孙中山与黄兴将军像铁盘---同兴洋行 :  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一道圣旨,广州成为全国唯一海上对外贸易口岸,史称“一口通商”,经十三行进出口的贸易额节节增长,广州成为清代对外贸易中心。据清宫档案记载,1754年,洋船到港27艘,税银仅52万两。1790年,洋船增至83艘,税银达到110万两。到鸦片战争前,洋船多达年200艘,税银突破180万两。十三行被称作是清政府财源滚滚的“天子南库”。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曾经写道:“洋船争出是官商……银钱堆满十三行”。1850年,广州在世界城市经济十强中名列第四;1875年仍列第七。  到了近代,国势渐衰,十三行商馆也历经沧桑。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其中“英商可赴中国沿海五口自由贸易”的规定,取消了广州行商垄断外贸的特权。广州人有句话,说是“火烧旺地”。道光年间,1840年9月18日,太平门外火光冲天,焚烧15000余户,洋行11家,毁掉白银4000多万两。大火7天不灭,洋银熔入水沟,长至一公里,火熄后结成一条银链,牢不可破。昔日繁华景象,火后残垣断壁,满目疮痍。此后,广州十三行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逐渐被上海、香港取代。十三行旧址,在今文化公园、十三行路、人民南路、仁济路一带,大部分属今荔湾区。从东山口坐地铁,到长寿路站出,仿佛进入时空隧道,短短十几分种,眼前已截然不同。十三行路口,一块铁牌,上书四个大字:十三行路。一尊雕塑,青铜古色,清代古人。一条长街,西式建筑据说长着民国的青苔。

        广州西关有一条窄小的马路,名叫十三行,和广州市普通的街道一样,它一点也不显眼,然而,这一带曾是盛极一时的清代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在清朝年间,提起十三行,没有人不知道它的辉煌。 清朝廷衽闭关锁国政策,偌大的中国,只允许广州一口岸对外通商,造成广州的商船来往日益增多,国课日益兴旺,对外贸易得天独厚。但是,清廷继承了明朝的传统,既要广州对外通商,又规定外国商人不得与其它中国商人发生直接买卖关系,外国商人来华朝廷交易,都要找指定的行作为贸易的经纪和代理,这些指定的行商所开设的对外贸易行店,俗称"十三行"。十三行是在粤海关设立的第二年,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五月建立的。地址就在如今的广州文化公元至海珠南路一带。由于十三行专门负责对外贸易的业务,所以又称洋行,行商也叫洋商;第三、第四、第五家是英国的保和行、丰太行、隆顺行;第六、第七家是中和行;第十一家是法国的高公行;第十二家是西班牙的吕宋行;第十三家是丹麦的黄旗行。 这些外国商馆的后面就是中国行商集中的十三行街。实际上,十三夷馆是十三行的一个组成部分。同一个行,分作两处活动,一处是行商与本国商人交易的地方,一处是行商与外国商人交易的地方。

        十三行实际是一个拥有商业特权的官商团体,由多家商行、洋行组成。组成十三行的商行数目经常变化,开始是十三家,他们是怡和行、广利行、同文行、同兴行、天宝行、兴泰行、中和行、顺泰行、仁和行、同顺行、义成行、东昌行、安昌行。十三行主要是"承销外商进口商品;代表外商缴纳关税;代表政府管束外国商人,传达政令,办理一切与外商交涉事宜",所以十三行既是私商贸易组织,又是代表官方管理贸易和外事的机构。1720年以后,清朝廷命令行商实行一种"保商"制度,外国商船到岸,必须找一家行商保商,保商对船的货物有优选购买的权利。干隆二十年(1757年)清廷关闭了福建、浙江、江苏三处海关,广州成为中国惟一对外通商口岸,规定所有进出口物品必须由十三行行商办理。如茶叶贸易,全国的茶叶出口集中在广州,皖、闽、粤、浙等省的茶商都须汇聚广州,通过十三行行商与外商进行茶叶交易。十三行这一特权官商实际垄断了中国的外贸市场。十三行的鼎盛时期是清干隆至嘉庆年间。十三行最多达几十家,其中以四大巨富,潘启官、卢观恒、伍秉鉴、叶上林创办的同文行、广利行、怡和行、义成行、最为著名。如今,人们仍然可以从广州西关的同文路、怡和大街、宝顺大街、普源街、仁安街这些由洋行名改成的街名中,寻觅到当年十三行一度辉煌的历史痕迹。那年间,十三行内外樯桅林立、彩旗飞扬、熙熙攘攘,一包包绫罗绸缎、茶叶、陶瓷堆积如山,来十三行交易的有英、法、丹麦、瑞典、荷兰、巴西、俄罗斯、葡萄牙、西班牙和东南亚数十个国家,十三行因而获得大量的财富。

        广州一口通商和十三行贸易垄断一直延续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长达一百五十六年多久。在这一时期,广州的贸易以其得天独厚的地位,处于调整发展的黄金时代。粤海关的税收每年高额递增,从平均每年五十万両发展到平均每年一百多万両银子。大量的外国银元从印度和欧美各国流入中国,粤海关税收的高额递增令清廷利令智昏,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光是嘉庆十七年(1812年),出口贸易値为白银一千五百万両,进口货物总値一千二百七十万両,出超额为二百四十万両。十三行富甲一方,我扬天下的巨富有潘、卢、伍、叶四大家族,其中以潘氏家族和伍氏家族为最。潘启官三代以经营丝、茶为主,财雄势大,资压群侪。数十年中,潘氏家族受到华商绅士拥戴,连续被选任为十三行首领。潘家在珠江南岸有一豪宅,金碧辉煌,古玩、珠翠琳琅满目。潘家经常在宅内大排筵席,还有能容纳百人的表演剧场。潘启官的孙子潘正炜是个十分有作为的商人,被誉为能诗能文能画的"三绝清才"。1842年,法国巴黎一家杂志社报道,潘氏家族第三代孙潘正炜的财产总额超过一亿法郎。当年,英军勒索广州当局缴交赎城费,潘正炜捐白银六十四万両。鸦片战争期间,在英军即将进入广州,面临城毁国亡的紧急关头,潘正炜带头捐资二十六万両白银,联合十三行富商,购买战舰一艘,作海上防御之用。伍家发迹稍迟于潘家,但后来居上。伍秉鉴,商名又叫伍浩官,在十三行经营怡和行。伍浩官不仅是广州首屈一指的富商,而且还是世界上少有的富翁之一。1834年,伍浩官拥有资产两千六百万银両。美国《华尔街时报》称他是"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产,天下第一大富翁"。他在西方商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甚至美国第一艘商船下水,亦起其名"浩官"。伍浩官富有的程度,有这么个故事。有个美国商人欠了他七万两千元银票,因而滞留广州,无法回国。伍浩官当面把他欠条撕碎,说账已结清,你高兴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所以,伍浩官之名在美洲脍炙人口达半个世纪。伍浩官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山、店铺和巨款,而且在美国投资铁路、证券交易和保险业务等,他的富有在当时举世瞩目。

        十三行的衰落始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英国资产阶级为扭转中英贸易逆差,谋取更多的利润,无耻地向中国倾销鸦片。干隆十三年(1749年),鸦片出口仅占英国货物的八分之一;到干隆末年,鸦片输入量已经占输入货物的二分之一;道光年后,数量更加惊人。清廷不得不政令查禁鸦片。十三行本身也有两重性,一方面依仗封建特权排斥中小商人的贸易,一些行商为了捞钱,迎合英国等资本主义列强的肮脏险恶的图谋,参与鸦片贸易。另一方面,十三行商人自身也受封建官僚机构的压迫,经常被敲诈勒索。清廷要求行商每年进贡几十万以至上百万両银子,至于连年加派的助军钱、救灾钱更是不计其数,迫使他们不断捐款。道光六年(1826年),清廷一次就向十三行抽取了六十万両银子的"助军费"。1842年,清廷偿还《南京条约》规定的三百万债务,伍秉鉴就使出一百十一万银両。可见那时候,商人的地位不高,伍浩官已经是世界级富豪,还得经常夹在官府和洋行中受气。由于海关直接统治十三行,海关官吏的勒索也是名目繁多,例如商人要加入十三行,甚至想退出十三行,都必须用巨款贿赂海关官吏,才能获准。十三行衰落得很快,道光二十年(1840年),行商光是欠外商的银子就达几百万両。行商中不断有人陷于困境,有的艰苦辗转于破产和死亡线上,连老家的产业也被抄光一空,本人或坐班房,或发配伊犁,欠下的钱,仍要其余的商行偿还。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的炮舰轰开了清朝闭关销国的大门,战败的清廷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广州的一口通商和十三行的垄断特权被取消。1856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滚滚硝烟中,愤怒的广州民众焚烧了外国商人居住的夷馆,十三行也在这声大火中化成灰烬,结束了它长达一百多年的对外贸易特权的历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欢迎加入微信交流
 
地址:广州市花地湾古玩城三楼3E02
华侨华人历史文献档案馆 版权所有
CHN :(86)13660428055  Email :297780561@qq.com
您是第 10462573 位访客  最高日 10476 位访客  粤ICP备08107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