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旗的历史: 陆皓东设计党旗献身革命
陆皓东(一八六七-一八九五)与孙中山先生(一八六六-一九二五)同为香山县翠亨村人,幼时一起在陆氏祖祠读书,是孙中山先生少年时期的玩伴。两人曾因毁损北极殿神像,遭受村民指摘,远走他乡避难。后来陆皓东在上海电报学堂学习,毕业后转室芜湖电报区服务,至一八九○年始回到乡里,开始与 孙中山、陈少白、郑士良、尢列、杨鹤龄、程奎光及周昭岳等人往来,开会讨论时局。一八九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中国近代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在檀香山组成,第二年总部在香港中环士丹顿街成立,开始发动袭取广州,作为革命基地之计划。他们对外以干亨行为名号,同时以陆皓东所创制的青天白日旗为革命军旗。最后起义计划因泄露而告失败,陆皓东等人殉难,孙中山先生则被迫亡命海外。
青天白日旗先后在第一次广州起义、庚子惠州之义及尢列在南洋创立中和堂时使用过,但此旗之正确图案未有统一规定,以致旗上所排列的叉光多寡不一,缝制无所依从,后来孙中山先生将叉光解释为代表干支之数,故叉光应排作十二,以代十二时辰,自是旗上叉光之数始确定不易。孙中山主张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华民国国旗青天白日旗帜虽首度揭开革命行动序幕,然一九○六年冬,同盟会在日本东京召开干部会议,编纂革命方略,当讨论中华民国国旗形式时,意见纷歧,竟有下列五种不同的主张:
(一)用十八星旗,黄星代表十八省,示皆黄帝子孙,红底示铁血主义(孙武、焦达峰提议)。(二)用红、黄、蓝、白、黑之五色旗,以顺中国历史上之习惯,且含五族共和之义(宋教仁、陈其美主张)。(三)用井字旗,以象征社会主义(黄兴、廖仲恺主张)。(四)用金瓜钺斧旗,以发扬汉族之精神。(五)中山先生所坚持的以青天白日二色旗,再上红色底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作为中华民国国旗,以纪念陆皓东及兴中会诸烈士流血献身之精神。虽然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未在会议中通过,但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诸战役中如潮冈、惠州七女湖、钦州防城、广西镇南关、云南河口、广州新军及黄花冈之役,皆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来号召。民国元年中华民国诞生,孙中山先生再度主张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我国国旗,惟南京临时参议院议定五色旗为旗,并将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定为海军军旗,十八星旗定为陆军军旗。
孙中山先生坚认五色旗为国旗之决议不妥,乃于是年元月十二日咨覆参议院,申明其反对之理由:(一)清国旧例,海军以五色旗为一二品大官之旗,今黜满清之国旗而用其官旗,未免失体。(二)其用意为五大民旗,然其分配代色,取义不确,如以黄代满之类。(三)既言五族平等,而上下排列,仍所重有三:一旗之历史,二旗之取义,三旗之美观也。武汉之旗(用内外十八省之徽志),以之为全国之首义尚矣;苏浙之旗(用五色之徽志),以之克复南京;而天日之旗,则为汉族共和党人用之南方起义者十余年。自乙未年陆皓东身殉此旗后,如黄冈、防城、镇南关、河口,最近如民国纪元前二年广东新军之反正,倪映典等流血,前一年广东城之起,七十二人之流血,皆以此国旗。南洋美洲各埠华侨同情于共,亦已多年升用,外总认为民国之旗。至取义,则武汉多有极正大之主张,而青天白日,取象宏美,中国为远东大国,日出东方为恒星之最者,且青天白日,示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义,着于赤帜,亦为三色,其主张之理由尚多。
不弘,袁世凯称帝窃国,孙中山先生在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展开讨袁行动。在中华革命党的革命方略中,再度规定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华民国的国旗,青天白日旗为军旗。但此旗始终没有机会提在神州上空,直到民国十年五月五日中山先生以维护法统之决心,重返广州,就职非常大总统,再度努力促使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华民国之国旗。可是这面旗帜的命运却随陈炯明叛变而下旗,民国十二年陈炯明叛变败走,孙中山先生自上海重返广州就任陆海军大元帅,凡孙中山先生所到处皆飘提着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惟其他各地仍悬挂五色旗。
北伐成功,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旗飘全国 : 民国十五年蒋中正继承孙中山先生遗志,率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至民国十七年十二月,东北张学良通电易帜,归顺中央,北伐大业始告完成。当时,除台湾尚在日本统治下,而全国人民才普遍认识这面千辛万苦得来不易的国旗。自从陆皓东创制青天白日旗以后,旗帜上的规格,虽经孙中山先生润饰、修正,但仍不为多数人所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