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华侨博物馆获捐百余(件)套华侨藏品资料
省藏协向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无偿捐赠文物
粤藏协向南粤先贤馆捐赠藏品仪式在穗举行
协会军品专委会举行2019年第一次活动日
金田股票纸钞
 
 
 
<< 当前所在位置:第八章 华侨股票 >>
 
 

         香港联泰保险有限公司股票: 中国保险史---中华民族具有灿烂的文化,数千年前就孕育着传统保险思想。现代商业保险源于海上贸易,清朝后期,随着英美帝国主义入侵,西方的保险制度进入中国,我国现代保险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已有200年历史。早期的中国运输和贸易市场主要由英美等国商行把持,保险也主要由英美商人控制。随着中国民族保险意识的逐步觉醒,民族保险业也渐渐发展起来,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外商在中国最早开设的保险公司——谏当保安行1685年,闭关多年的清政府开放海禁,特设广州为惟一的对外通商口岸。西方商品经济的浪潮开始冲击中国几千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广州作为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成为中国保险业的缘起之地。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广州以鸦片贸易为主的海运贸易越来越频繁,在运输过程中,船舶常常会遇到风浪、海盗,甚至战争的威胁,商人们迫切地需要现代保险业来分散和降低风险,于是,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鸦片部经理戴维森(W·S·Davidson)在广州发起成立了广州保险会社(Canton Insurance Society),又称谏当保安行或谏当水险行。其股东有两家英商洋行:戴维森一颠地行(Davidson-Dent House),即宝顺洋行和比尔—麦尼克—渣甸行(Beale-Maginie-Jardine Firm),即怡和洋行,这是外商在中国最早开设的保险公司,也是在中国成立的第一家保险机构,中国现代商业保险历史从此开始。中国保险业缘起之时的广州口岸1835年,英国怡和洋行独自收买了谏当保安行,更名为“广州保险公司”,英国宝顺洋行则在广州新设立了友宁保险行。同年,英国人在香港开设了“保安保险公司”(即裕仁保险公司),该公司先后在上海、广州设立了分支机构。

         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以及《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的签订,外商可以从事贸易的口岸,从上海等沿海“五口”逐步扩展到“十口”。英国保险商趁机在中国拓展保险业务,保险也跟着贸易的脚步踏上了各个口岸,从沿海进入了内地。鸦片战争之前,广州是中国保险业的中心。当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后,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上海迅速取代了广州,成为保险业的中心。1846年,英国保险商又开设了永福、大东亚人寿保险公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人又陆续在上海设立扬子保险公司、中华保险公司、太阳保险公司、巴勒保险公司等,从而形成了英商保险资本在中国保险市场的垄断格局。唐廷枢”中国民族保险业的奠基人魏源中国晚清思想家魏源的《海国图志》促中国民族保险意识觉醒保险(insurance)刚进入中国时,曾被称作“燕梳”,如此诗意的名字,却反映了中国现代商业保险意识的觉醒。应该说,中国现代保险制度的兴起以1805年谏当保安行为标志,早于保险思想的系统介绍36年,中国近代第一部介绍西方保险思想和实务的著作是1841年魏源的《海国图志》。

         魏源(1794~1857),中国晚清思想家,湖南邵阳隆回人。他在《海国图志》中介绍了世界各地人文、地理、历史等,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将保险(Insurance)译成“担保”,海上保险(Marine Insurance)译成“船担保”,生命保险(Life Insurance)译成“命担保”,火灾保险(Fire Insurance)译成“宅担保”,保险公司(Insurance company)译成“担保会”。所谓的“船担保”,“舟航大洋难保沉覆。假如船价二万元载货五万元出海,每月纳会银为会中公费。如或船货有失,视其损失之分类,如仅桅折货湿,会中如数补偿;如或全船沉溺,则会中即偿其半,但必实报实验。众力恤灾,从无推却。”《海国图志》对于启蒙中国人的保险思想,促使民族保险业的兴起具有重要意义。其后,传播西方保险思想的人物和著作不断出现,著名的有洪仁玕的《资政新篇》(1859年)、郑观应的《救时揭要》(1862年)、王韬的《弢园尺牍》(1876年)、钟天纬的《扩充商务十条》(1888年)和陈炽的《保险集资说》(1896年)等。1859年,洪仁玕制定了一个“革故鼎新”的施政纲领——《资政新篇》,其中提出了兴办保险业的主张:“外国有兴保人物之例,凡屋宇、人命、货物等等,有防于水火者,先与保人议定,年每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无失则〔赢〕其所奉。若失命,则父母妻子有赖;失物,则己不致尽亏”。洪仁玕把兴办保险与造轮船、修铁路、办银行、开矿等二十多项兴国大计相提并论,开创中国人倡导试办保险业之先河。

         中国民族保险业的开端——上海“义和”和“仁济和”1865年5月30日,闽粤著名的商号德盛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族保险公司——上海义和公司保险行。《上海新报》刊登的义和保险行开业公告指出,“爱我华商首议开义和公司保险行,保家只系写一面番字,一面唐字,规例俱有载明,并无含糊,倘若贵客有货配搭轮船,或是夹板往各口,请至本行取保,决不致误”。义和公司保险行的成立打破了英商垄断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标志着中国民族保险业的开端。但是其规模较小,开办的险种十分有限,仅有货运保险业务。由于势单力薄,又缺乏经验,很快就从保险市场上销声匿迹了。中国民族保险业的真正兴起要从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创办的保险招商局及其后的仁济和保险公司算起。1872年受洋务运动领袖李鸿章的委派,徐学禹等人在上海主持成立了轮船招商局。当轮船招商局向英商保险公司提出保险时,外商保险公司总是百般刁难,不提供保险或保险年费率高达10%。李鸿章毅然提出:欲求富国自强,“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于是李鸿章委托唐廷枢、徐润等人筹办了中国首家船舶保险公司——保险招商局。

         1875年11月4日,保险招商局在上海《申报》发表了招股告白:强调保险的好处,“物主所出不到一分之费,即能化险为夷”;发布拟招股数量,即保险资本金为15万两白银。保险招商局于1875年12月28日正式宣告成立,开创了中国人自办船舶保险的先河,华商投保积极,保险业务发展迅速。保险招商局开办半年后,1876年6月,唐廷枢等人为了扩大资本金,提高承保能力,在保险招商局的基础上成立了仁和保险公司。仁和保险公司只经营水险业务,承保范围仅为船舶险和货运险,溢额部分仍需向外分保,陆地上的码头、栈房以及存货等还要向外商投保,仍需支付大量的保费,在一定程度上还要受外商牵制。1878年3月,唐廷枢等人又成立了济和保险公司,专门承保仁和的溢额部分和货物运输保险。1886年,仁和、济和两公司合并成立仁济和保险公司,资本金达规银100万两,承担招商局自身船只和水上运输保险业务,公司地址在今上海江西中路212号。仁济和保险公司成为中国民族保险历史上第一家较具规模的保险公司。“中国不能没有唐廷枢”中国民族保险业的奠基人仁济和保险公司的创办者唐廷枢(1832—1892年),字景星,广东珠海人,幼年接受了传统的英国式教育,早年在香港任翻译,从1863年开始到1872年,就职于英国在怡和洋行,被称为“中国近代买办第一人”,他第一次涉足保险,将资金附股于怡和控股的谏当保险行,获得了经营保险的经验。1873年当李鸿章力邀他主持轮船招商局时,他义无反顾地辞去了高职厚薪,携资进入,成立中国第一个保险公司,与洋人抗衡,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由一个买办转型为一个爱国的民族资本家。

         唐廷枢不仅创办了保险公司,他创造了许多个“中国第一”:中国第一家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家煤矿—开平矿务局、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唐山—胥各庄)、钻探出第一个油井、铺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开办了上海历史上第一家医院仁济医院,编纂了中国学习英语的第一部词典和教科书。唐廷枢对中国近代经济特别是保险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李鸿章甚至说过:“中国可以没有我李鸿章,但不能没有唐廷枢。”近代中国保险业是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而传入的。1805年,英国保险商出于殖民目的向亚洲扩张,在广州开设了第一家保险机构,成立“谏当保安行”或“广州保险会社”,主要经营海上保险业务,1841年总公司迁往中国香港。1835年,在香港设立保安保险公司(即裕仁保险公司),并在广州设立了分支机构。其后,英国的“太阳保险公司”和“巴勒保险公司”均在上海设立了分公司。1887年,“怡和洋行”在上海设立了保险部。到20世纪前,旧中国已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以英商为主的外商保险公司垄断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1905年黎元洪等官僚资本自办的“华安合群人寿保险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人寿保险公司。1907年,上海有9家华商保险公司组成历史上第一家中国人自己的保险同业公会组织——华商火险工会,用以抗衡洋商的“上海火险工会”。

         1912-1925年,陆续创办的民族保险公司:上海康年保寿、华安合群保寿、均安水火(香港)、羊城置业(广州)、金星人寿、香安(香港注册、广州)、永康联保人寿、联泰(香港)、华侨合众(前身为中国合众,1917年改组为中华保险公司)、上海联保水火、先施置业(总公司在香港)、广恒(香港)、永宁水火、永安水火(总公司在香港)、爱众联保寿险、众益联保寿险、两利联保寿险、博爱人寿联保、永益联保寿险、永隆人寿、宁绍水火、华年人寿水火(汉口)、中和人寿(天津)、江苏中华商立寿险、福田保寿(福建莆田)、大中华水火人寿(杭州)、中华人寿保险公益会(广东番禺)、船商水运保险(四川保顺)、合记公司(安东)、利运保险公司(浙江兰溪)、人济保险(广东番禺)、保众保险(江苏江蒲)、公安保险(广东南海)等。

         30年代,上海泰山保险公司在福州中洲设总经理处。上海日商公安水火保险总行在福州泛船浦设福州分行。根据1935年保险年鉴记载:外省华商保险公司在福建设立代理公司的厦门有华安保险公司、通易信托保险部、泰山保险公司、华兴保险公司和中国保险公司等5家;福州有宝丰保险公司、四明保险公司、先施保险公司、永宁保险公司(2个)、中国保险公司、通易信托公司保险部、安平保险公司、华安保险公司等9家。外商在福、厦设立代理处的有:英商友宁、谏当、保宁、旗昌、保家行、中华、运东、四海、永明保险公司及香港火险公司;法商法美、保太保险公司;加拿大商合众人寿保险公司;美商友邦人寿、美国联邦保险公司。这个时期,私营保险公司经营的保险业务主要集中在福、厦两地,以水、火险为主,人寿险次之。1933~1935年,全省水、火险、人寿险保险费达25万元。

         40年代,本省保险业以银行参股成立的私营保险公司为主。1943年,福建省银行、福建省企业公司、福建省贸易公司、福建省运输公司参与私股成立中南保险公司。总公司设在南平,1945年迁福州中洲。省银行各县市分支行均为其代理处,承保运输险和火险业务。翌年,上海中南银行为中南保险公司增资,成为大股东,并把总公司迁移上海。1944年在永安成立的南侨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得到陈嘉庚的赞助,股东有集美银行、集友贸易公司,经营盐运保险业务。抗战胜利后迁往厦门,地址在鹭江道大千旅社内。福州也设有分公司,地址在中洲,承保运输险和火险业务。中央银行福州分行于1946年代办中央信托局水、火险业务。1947年3月1日成立太平洋保险公司福州分公司,地址在中亭街交通银行二楼,承保水、火险及盐运险业务,并在厦门成立支公司,开拓闽南业务。福州分公司为争取台湾省水火险业务,派员常驻台湾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业务跨越二省的分公司。1949年全国经济萧条,货币贬值,物价飞涨,金融混乱,保险业务一落千丈,至本省解放前夕,各家保险机构纷纷停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欢迎加入微信交流
 
地址:广州市花地湾古玩城三楼3E02
华侨华人历史文献档案馆 版权所有
CHN :(86)13660428055  Email :297780561@qq.com
您是第 10330309 位访客  最高日 10476 位访客  粤ICP备08107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