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华侨博物馆获捐百余(件)套华侨藏品资料
省藏协向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无偿捐赠文物
粤藏协向南粤先贤馆捐赠藏品仪式在穗举行
协会军品专委会举行2019年第一次活动日
金田股票纸钞
 
 
 
<< 当前所在位置:第八章 华侨股票 >>
 
 

        1922年(中国人)北京餐馆股票 : 中国历史上( 饮食文化 )很早便出现,并一直存在着海外移民的现象,华侨遍布世界各地,他们成了中华饮食文化向海外传播的群体力量。尽管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人群(或个人)外移基本是迫于战乱、自然或社会灾难,是生计艰难的逼近所致,而且外移者大多是社会下层的庶民大众。由于小农自然经济和宗法制度的长久影响,这些外移者一是多聚居和声气呼应、联系紧密,二是大都从事低微的体力劳动谋生。前者决定了群体故土文化的维系,延长了其漂散的历史过程;后者则决定了许多人以经营中华餐馆为谋生手段。中华肴馔的独特魅力对世界各地的人们具有普遍而强烈的异文化吸引力,而对于移居的中国人来说又是技艺简易、成本低廉、劳动密集(因而更适于中国式家庭经营)的最易于从事的职业。前者是自古已然的传统,后者则主要是近代以来的现象(以移居地的城市面上化和商业发展的一定程度为度提)。

        中国人的批量移居国外的历史开始得很早,正如中国交通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有史以来,中国人民在移民的方式下,把中国的先进文明传播到许多地域,尤其是在中国周围的民族地区和国家,使那里的土著民族得以开化,提高生产力,促使其社会发展。”这种古代移民及其影响,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及中国广大的周边地区概莫能外。因此很早便形成了至今为国际食文化学者所认同的“中华饮食文化圈”的历史存在。中国与朝鲜半岛的文化联系紧密,由来久远,考古发据与研究表明,这种联系自史前时代开始至于近现代即时终未间断过。中国古藉所记,半岛南部“耆者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适韩国”,只是春秋战国以来移民趋势的大跨度历史概述。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汉帝国在今半岛北部地区设玄菟、乐浪、真番、临屯四郡是这种紧密文化联系(移民是主要方式)的历史必然结果。通过朝鲜半岛,中国文化开始了进入日本列岛的历史。这一历史开端也是以人口批量外移为标志的。考古发现和包括日本学者在内的国际学界一般认为,公元前2~3世纪左右就有来自中国的“准备有武装的有组织集团”进入日本,这一过程至少可以从公元前3~4世纪以前日本的绳纹(日本新石器时代文化,约从公元前1万年至公元前3世纪)后期开始。关于秦始皇“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渡海)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的历史记录与传说也正与此印合。对于绳纹末期和绳纹末期、弥生初期两次大规模入日本列岛的中国和朝鲜半岛移民,日本不界分别作为“第一次渡来人”和“第二次渡来人”(过去称为“归化人”)。正是这些移民促成了日本列岛,由绳纹文化向弥生文化(日本早期铁器时代的文化,约相当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的飞跃发展。

        中国际单位人的外移,在历史上是个断断续续的持久过程,而当大的战乱、动乱及各种严重的自然和社会灾难来临时,则往往出现较大的移民潮。如南宋末年时,东南亚一带的中国移民已累积成相当规模。其中,商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中国贾人至者,待以宾馆,饮食丰洁。”其饮食用料主要有,谷类:稻、麻、粟、豆等;肉料:鱼、鳖、鸡、鸭、山羊、牛等;果实:木瓜、椰子、蕉子、蔗、芋、槟榔等;香料:沉檀香、茴香、胡椒、红花、苏木等;酒:以桄榔、槟榔、椰子等酿成;煮海为盐。宋建溪(今福建武夷山市)“主舶大商毛旭……数往来本国”,影响甚大。因向慕中华文化和华人群体的存在,有的国家“亦有中国文字,上章表即用焉”。中国商船频繁往来南洋诸国间,所销之货除丝绸绵绢织物外,用作食器具的漆碗碟、青磁器等为大宗。中国商船“抵岸三日,其王与眷属率大人到船问劳,船人用锦藉跳板迎,肃款以酒醴,用金银器皿、禄蓆、凉伞等分献有差。既泊舟登岸,皆未及博易之事,商贾日以中国饮食献其王,故舟往佛泥(等国)必挟善疱者一二辈与俱。朔望并讲贺礼,几月余,方请其王与大人论定物价……船回日,其王亦酾酒椎牛祖席……”许多国家教爱重中国的白磁器、酒、米、粗盐等物。

        各国民众对中国膳食的爱慕,既是中国商人用于感情投资以谋商利的可操之券,同时也为华侨在彼处的落脚谋生提供了便利机缘。这也是当选百年后中国餐馆遍布世界各地的前兆。“北人(即中国人)过海外,是内岁不还者,谓之住蕃;诸(蕃)国人至广州,是岁不归者,谓之住唐。”由于唐帝国时中国的空前繁盛和其在世界的世巨大深远影响,故其后直至明,甚至清前期,南洋及世界许多地方都仍以“唐”称中国和中国人。宋微宗(1082~1135年,1100~1125年在位)崇宁间(1102~1106年)曾以诏令要求各邻国不可再以“汉”或“唐”指称中国而易以“宋”,却并不见效。《明史》记载此情说:“‘唐人’者,诸番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至明代时,南洋地区华数量已极可观,随同郑和航海的马欢所撰《瀛涯胜览》记述所经爪哇国时说:“国有三告等人:一等回回人……一等唐人,皆是广东、(及福建)漳(州)、泉(州)等处人窜(即避难)居此地,食用亦美洁,多有从回回教门受戒持斋者。”明清两代由于人口和政治压力,更是中国东南沿海民众源源涌向南洋谋生图存的外移活跃期。

        清中叶以后到民国的一百多年间,基于同样的历史原因,中国人惜别故土,舍生历险远涉重洋,赴美、去欧、渡日……造成了星布世界的格局。许多国家的“唐人街”、“中华街”,正是华侨社会性聚居的写实反映。他们在新的生息地保持着故士的文化,在展示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也有逐渐渗入当地的主体文化。正是他们的这种传播作用,才使世界更直接、直切地认识和感受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才对中国餐饮有了非常广泛和枳极的认同。据1991年的初步统计,全世界各地由中国侨胞居开设的中餐馆就有160000家。其中英国4000多家,法国5000多家,澳大利亚6000多家,德国1000多家,意大利500多家,瑞典500多家……大英国的10年多万华侨、华裔中,经营餐饮业者高达90%;美国的80多万华人中有13%从事中式餐饮业,仅纽约一地就有大不小中国餐馆1000多家;而仅有80多万人口的圭亚那,华人有6000人左右,他们则几乎完全占领了当地的餐饮业。以美国为便,华人移民高潮始于19世纪后半叶,当时美国为了开矿和建铁路,极需要廉价而又驯顺、能吃苦的中国劳动力。于是,受西方文化影响最早又有较强闯海意识(比较内地民众)的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劳苦民众,纷纷在极春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越海美谋生。而当矿开完了、铁路筑成了之后,这一代华侨就只有开餐馆和办洗衣房两种基本职业可供选择了。

        20世纪上半叶,华人在美国的数量还很少,来华侨餐馆就餐的顾客主要是两类人:一是唐人街的唐人,另一类是唐人街以外的美国人。唐人街的餐馆,是较多保留故土风味的广东菜;而唐人毛皮 外的中国餐馆则是追寻美国人的习惯好尚,因而美国化了的中国菜更能为其所接受的喜爱。后者即是在美国地上扎了根的异化了的中国饮食文化,是中美结合的中国饮食文化,同时也可以称作是一种新的美国饮食文化,即“美国式的华夏饮食文化”。对此美国圣苦望大学亚洲研究所教授李又宁博士指出:“对绝大多数的老美来说,孔夫子、林钦差大人,以及当代许多风云人物,一问摇头三不知;可是一谈到一些‘名菜’,精神一振,笑口常开。”林语堂先生的《唐人街》以社会学的观察、哲学的思考和文学的描述,为我们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华侨在美国开饭店和洗衣店的充满艰难与人情味的历史。老约翰为自己的孙子办满月酒,承办酒席的是一家很有档次的华风大酒店,而席面则是清末民初一度流行的江南风格的所谓“满汉全席”。那显然是主人要大摆排场的订的,而其时移美的中餐饭店经办人也对这一席面并不完全陌生。

        20世纪70年代以后,是华人(大陆的和台湾的)又一番向世界扩散的时潮。也于“淘金”、求学、闯世界等各种各样原因涌向海外的这股持续的移民潮,是开放世界、信息时代历史和我国社会尚未充分民展总态势下的必然。如何认识这一时代现象是今天政治家和明天历史家的事。但以万、十万、数十万计的中国人为着各自的目的,通过各种渠道走到世界各地却是一个基本事实。他们如同历史上的华侨一样,同样也是中华饮食文化的海外承续与传播者,不同的是,由于时代进步和外移者群体素质的提高,两者的作用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比如,顺应时代要求,美国的中式餐馆大力发展外卖服务,“外卖把华夏饮食真正进入了美国的日常生活……纽约市面上的中餐外卖,菜单已相当系统化、统一化”,它以物美价廉赢得了广大美国人的青睐。这背后,既有华侨的新创造,也是华侨的拳需要,当然这也是时代的和世界的新创造、新需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欢迎加入微信交流
 
地址:广州市中山四路199号
华侨华人历史文献档案馆 版权所有
CHN :(86)13660428055  Email :297780561@qq.com
您是第 9831536 位访客  最高日 10476 位访客  粤ICP备08107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