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华侨博物馆获捐百余(件)套华侨藏品资料
省藏协向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无偿捐赠文物
粤藏协向南粤先贤馆捐赠藏品仪式在穗举行
协会军品专委会举行2019年第一次活动日
金田股票纸钞
 
 
 
<< 当前所在位置:第八章 华侨股票 >>
 
 

        商办广东新宁铁路股份簿 : 陈宜禧创办新宁铁路清光绪年间,新宁县曾经建设了一条纵贯县境以达新会县、江门北街的铁路——新宁铁路。这是我国铁路史上仅次于1906年建成的潮汕铁路的第二条商办铁路。这条铁路的创办人陈宜禧,是旅美华侨。他把毕生精力奉献给故乡的交通事业,深得后人景仰。陈宜禧,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六月二十二日出生于斗山六村朗美村。他少年家贫,青年时曾串村过巷卖鼓槓(卖针线纽扣绒线头绳之类的小贩)。一次偶然的机缘,得到一位归侨的帮助,出洋去了美国。陈宜禧初到美国舍路埠(西雅图)。1863年至1869年这7年间,美国正在大举建筑西部铁路,筑路工人大多数是华工。陈宜禧也当上了筑路工人;不几年,他就升任管工。

        当美国掀起排华浪潮时,陈宜禧见义勇为,挺身而出,救助难侨。一次,筑路华工遭到土人的袭击,临时住处被纵火烧毁,损失很大。陈宜禧毅然出头维护华侨工人的利益,叫大家报上损失,要求美国政府赔偿。他收集到华工损失情况,一方面向铁路公司和美国政府申诉;一方面打电报要求出使到美国的李鸿章出面向美国政府交涉,终于取得胜利,获得赔偿。华工领到了赔偿费喜出望外。从此,陈宜禧在华侨中享有盛誉,成为人们拥戴的侨领。陈宜禧从事铁路工作长达四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从美国建筑西部铁路,带动沿途城市建设和经济繁荣受到启发,立下为祖国建筑铁路的伟大抱负。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已届60高龄的陈宜禧回到家乡,提出了建筑新宁铁路的计划。这个计划得到了县人的支持,六月成立筹备处,陈宜禧为总办,余灼为协理。次年,陈宜禧自费去美国,利用美国铁路公司发给他的免费乘车证,到各大城市发动的新宁县的乡亲投资建设家乡铁路。半年即集得股本洋银150万元,同年八月先汇100万元分存香港汇丰、渣打两银行;余款备订购机件,陆续应用。陈宜禧也回乡筹筑铁路。与此同时,余灼等在县内及省、港、南洋等地也筹到股本数十万元;到年底,共招得股银275812元。十月,新宁铁路公司正式成立,公推陈宜禧为总理,余灼为副总理。可惜余灼就职后不久就因病逝世,筑路的工作压力完全集中到陈宜禧的身上。

        新宁铁路筹建伊始,就有着鲜明的爱国精神。陈宜禧说:“愤尔时吾国路权,多握外人之手,乃不忖绵薄,倡筑宁路”。他向清政府申请立案的申请书明确提出“声明不收洋股,不借洋款,不雇洋工,以免权利外溢”。新宁铁路章程第五条写明:“公司股份由旅寓美国金山各埠以及香港、新加坡、新宁附近及州县等处华商凑集,并无洋股在内,亦不准将股份簿转售抵押于洋人,遇有争执不得请洋人干预,以杜轇輵”。陈宜禧还以总理的名义,在股份簿的章程之后加注:“铁路股份无论在金山南洋各埠及香港本邑登报,均要垂久安享利权。如或本人紧急欲将股份转售,要先向本公司报明,方准改注名册;仍不得卖与洋人及按借洋债,致啟衅端。如违,即将股份扣除注销外,复禀官究办。若传至子孙,永不准转卖,致亏前人心血”。

        在筹筑新宁铁路的过程中,碰到了重重阻力。先是新宁知县扣压陈宜禧的奏文,妄图把这条铁路改为地方官办未遂。接着,广东商务局提调余乾耀,又出面“争揽权利”。陈宜禧在股东的支持下,亲到商部申诉。商部署右丞王清穆到广东考察,接见了陈宜禧,认为他对国家的忠爱之忱,溢于言表,对陈宜禧的行动表示支持。在向粤督岑春煊申请立案时,岑春煊勒索不顺,竟在文中批道:“无碍田园庐墓,始得筑路”。陈宜禧见了火起,直去上海找商部署右丞王清穆请求帮助,又争取到出使美国大臣梁诚来电支持,才由商部于光绪三十一年向清廷上奏;光绪皇帝于三十二年正月廿一批准立案。立案之后,岑春煊仍诸多阻挠,说陈宜禧没有大学文凭,不得承办工程,提出应由“领有外洋毕业文凭之人妥为办理“。实际上是主张聘请外国工程师施工。但陈宜禧不肯屈就,以申请书中声明“不雇洋工”,并以本人“在金山各埠承办铁路工程四十年,领有造路工凭照”为由,据理力争,终使岑春煊的阴谋不得逞。

        筑路工程展开以后,也碰到计多矛盾和阻力。铁路经过之处,不断遭到地方封建势力的阻挠,“所过通都大邑,名乡钜村,以至小里落,各姓各族,鲜不恃其龙蟠虎踞之雄,严其彼疆此界之限,或迷风水而起反抗者有之,或恃强权而起反抗者有之,或闹意见借事生端而起反抗者又有之。工程所至,风潮斯起,绕二百二十一里间,动辄负隅以相抗者,前后不下百数十处计。”仅斗山至公益一段路线就要更改了39处。碰到这些矛盾,陈宜禧往往亲自前去,进行宣传解释。他为人爽朗,讲话诙谐,有时还唱几句“番鬼歌”逗人开心,使得这些矛盾和阻挠都一一得到解决。筑路的时候,陈宜禧经常到工地督导,有时还亲自动手和工人并肩干活。在工作中,他常常向工人介绍美国西部开发的情况,鼓励大家落力建设好铁路,振兴家乡。

        光绪三十二年四月,新宁铁路动工建筑台城至公益20多公里的路段,到次年十二月便告竣工。至宣统元年初,又筑成台城至斗山段20多公里的路段。宣统元年(1909年)三月初一,纵贯新宁县境南北五十几公里的新宁铁路通车了。这铁路的铁轨、枕木、铁板由美国进口;火车头、火车厢由德国制造,除此之外,全部由华人计划与建筑。这是仅次于光绪三十二年十月筑成的潮汕铁路的全国第二条商办铁路。它与同年詹天佑建成的京城铁路一样,运用自己的资金和技术建成,为我国自力更生建筑铁路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在新宁铁路县境内的路段筑成之后,陈宜禧再接再厉,把新宁铁路自公益伸延到新会、直到江门北街。建筑这段路用了3年时间。工程后期,因经济不景,投资减少,公司拮据,筑路资金难以为继。

        在此关键时刻,陈宜禧将在美国舍路的房产变卖,同时禀请广东总督张鸣岐借款60万元,以应付筑路资金。他的行动感动了张鸣岐,终于帮助他度过了困难。至民国二年(1913年)三月初六,公益至北街长45公里的铁路终于建成通车。从此,火车奔驰于新宁、新会两县县境,旅客称便,货畅其流,带动着侨乡的富庶繁荣。新宁铁路的建成,全县人民皆大欢喜,唯独陈宜禧的叔父、美国铁路工程师陈程学深感内疚。因为早在陈宜禧行动回乡筑路之前,曾诚邀陈程学协助。陈程学蔑视陈宜禧的能力,不仅不允,反嘲笑说:“有尾狗亦跳,冇尾狗亦跳。你如果筑得成铁路,我永远不坐你的火车!”如今铁路筑成了,陈程学无颜以对,每次返乡都只好乘船或坐轿。

        在陈宜禧的领导下,新宁铁路继续发展,于民国六年(1917年)正月兴工建筑 长29公里的西南支路,由台城经三合至白沙。到西南支路在民国九年五月十二日通车时,新宁铁路通车里程已经达到133公里,建有车站47个;干线桥梁45座,支线木便桥8座,支线涵洞129座。火车在牛湾通过潭江,采用轮渡载送,两岸系一条钢丝缆,用绞车绞船通过400多米的河面。这年,陈宜禧已经76岁高龄了。他为家乡铁路交通事业奋斗了整整16个春秋,立下了丰功伟绩,新宁铁路公司董事局决议,为陈宜禧铸立铜像于台城车站,以留纪念。陈宜禧虽逾古稀之年,但发展交通振兴经济的雄心未泯。他制订了一个宏伟的计划:将新宁铁路干线由斗山延伸到赤溪铜鼓,并在铜鼓开辟商港;将西南支路自白沙延长到阳江。这个计划尤其是开辟铜鼓商埠的计划,曾经获得时任大元帅令:“陈宜禧为筹办铜鼓商埠委员”。陈宜禧于民国十四年三月订出开设铜鼓商埠简章,并在民国十五年春发出了招股意见书,得到县人和华侨的积极响应。

        新宁铁路建筑过程,很多原料要进口,成本很高,投入营运后,业务只限于四邑一隅,管理费用高而业务不畅。加上民国初年后,地方政府多次向铁路公司“借”款,军阀勒索,使铁路公司的财政恶化。到民国十五年(1926年),新宁铁路公司债项已达140多万元。当时债务人纷纷要求清还债务。属于民国党右派的新宁铁路机器工人工会,又与土豪恶霸勾结,制造怠工、罢工风潮,影响铁路的正常动作,制造停车11天的事件。民国十五年二月广东省政府就以“路务废驰”为理由,派员接管新宁铁路,四月二十日接收了陈宜禧的总理职权。陈宜禧见自己苦心经营的新宁铁路被接管,十分气愤,回乡后神经失常,但胡言乱语仍念念不忘建筑铁路和开辟商埠。

        民国十九年(1930年)五月十八日,陈宜禧悲愤地离开人间。出殡之日,送丧的人多达万人。有人写挽联哀叹:“铜鼓商埠尤未辟,阳江支路竟谁成!”陈宜禧出殡之时,大雨滂沱,好似天公也洒泪痛悼这一忠诚于家乡交通事业的爱国者。陈宜禧铜像被毁于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后,台山县人民政府决定重立陈宜禧铜像。1984年9月26日重立陈宜禧铜像于原来新宁铁路台山车站附近。凝聚着陈宜禧和台山旅美华侨心血的新宁铁路被毁于抗日战争期间,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十二月起被拆毁,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搜集铁轨23782条运往广西建筑黔贵铁路。但新宁铁路在台山的交通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正如陈宜禧铜像前的对联:谋交通便利以卜富强树业千秋堪铸像,建伟大事功不辞劳苦游踪四海合留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欢迎加入微信交流
 
地址:广州市花地湾古玩城三楼3E02
华侨华人历史文献档案馆 版权所有
CHN :(86)13660428055  Email :297780561@qq.com
您是第 10379379 位访客  最高日 10476 位访客  粤ICP备08107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