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华侨博物馆获捐百余(件)套华侨藏品资料
省藏协向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无偿捐赠文物
粤藏协向南粤先贤馆捐赠藏品仪式在穗举行
协会军品专委会举行2019年第一次活动日
金田股票纸钞
 
 
 
<< 当前所在位置:第九章 近代文史 >>
 
 

        (接上页)此后,刘华东先生还帮助粤剧界重建会馆,过去的“琼花会馆”设在佛山,重建后改在广州。会馆称为“八和会馆”,所谓八和,就是戏班八种不同角色的堂馆,这些堂馆有如后来的行业工会。旧时代戏班除了班主、要角有家室之外,多数“草根演员”都在戏棚搭铺,有的甚至住在关帝庙里。八和会馆的建立使大多数“草根演员”有了依靠,它既是行业团结的象徵、头面人物一呼百应的场所,又是低层艺人赖以生存的家。在封建社会,粤剧艺人的地位很低,戏子被定为“优、昌、皂、卒。。。。。。下九流”,戏子一般都没有文化,他们演戏除了师父教的基本功,谈不上什么艺术,内容也千篇一律,正统的有《江湖十八本》,下流的也有《十八摸》等低级趣味的东西。因为演来演去都是那些戏,戏迷们对剧目、剧情早已一清二楚,戏剧的人物形象也大多雷同,无非是:书生必落难,小姐必多情,公子必花花,和尚多?乱,主上多昏庸,后母多阴毒等等。在“戏棚”时代,没有欣赏艺术的氛围,戏棚内外一片喧哗,又没有麦克风,演大戏无疑是凑热闹。一些被称为“戏骨”的戏迷,看戏时专给戏子出难题,若有出台走错了路,或不推门便入屋,或进门不跨门槛等等,台下便立时起哄,大喝倒彩,甚者还将破鞋垃圾往台上扔,直到班主出场认错、重演才肯收科。随着商业发展,社会文明,粤剧也进入了商品时代。凑热闹的大戏满足不了群众的需要,于是在《江湖十八本》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些新剧目,大量的历史剧由北方移来,如北方的《赵氏孤儿》在广东叫《搜孤救孤》。传统的戏子低贱意识在资本主义冲击下有所减弱,社会上开始有了“明星”的概念,从而引至一些有学识、有文化的青年投入戏班。由于金钱推动,一些有闲文人也替艺人写剧本,作小曲,从而提高了粤剧的文化品位。(未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欢迎加入微信交流
 
地址:广州市花地湾古玩城三楼3E02
华侨华人历史文献档案馆 版权所有
CHN :(86)13660428055  Email :297780561@qq.com
您是第 10332745 位访客  最高日 10476 位访客  粤ICP备08107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