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华侨博物馆获捐百余(件)套华侨藏品资料
省藏协向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无偿捐赠文物
粤藏协向南粤先贤馆捐赠藏品仪式在穗举行
协会军品专委会举行2019年第一次活动日
金田股票纸钞
 
 
 
<< 当前所在位置:第九章 近代文史 >>
 
 
        海口埠汉同群男女班戏票: 海南岛在明正德年间(1506一l521)已有戏居剧活动,而在清中叶出现了当地的“土戏”。一般认为,海南岛的杂剧源出弋阳腔。也有人据《海南岛志》的记载,认为琼剧来源于潮州,是仿傀儡戏产生的,但是,还没有确凿的佐证。据琼山和海口两地老人及琼剧艺人相传,明清时,福建正字戏和白字戏(潮剧)都曾在海南岛演出。《海口舆地志》和《海口福建会馆碑志》均有“闽广大船停泊白沙津深,……常有潮广剧演唱”的记载。所谓“潮广剧”,即正字戏和潮剧。今琼剧有些曲调与潮剧相同或相似。据此,土戏是在正字戏、潮剧曲调的基础上,改用土音演唱,其间又吸收当地民歌及歌舞八音乐曲,于清中叶以前发展形成。 
       
        清乾隆五年(174O)至五十八年(1793),海口先后建起福建、高州、潮州、五邑(南海、番禺;佛山、江门、新会)会馆,这些会馆门前建有固定石戏台,且年年集资聘请家乡戏班来海口演出。有些戏班还设科班教授门徒,有些艺人则在海南岛落户。如光绪年间(1875-1908)琼剧名净黄匡生的先祖,就是乾隆时跟班会至海南落户的。这些外来的戏班,对土戏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使它的成为表演艺术渐趋成熟。咸丰年间(1851-1861)至光绪年间是琼剧较繁盛和变化较大时期。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粤剧艺人受到清政府的迫害,流入海南岛,与琼剧艺人互相拜师结亲,有的开设科班教戏,有的插班演戏,对琼剧的兴盛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时,粤剧的二黄、梆子等声腔,以及新、老“江湖”十八本等均为琼剧吸收,又在这些声腔的基础上创造了“海南腔”等板腔,使琼剧从曲牌体逐步蜕变为板腔体,原有的锣鼓谱、小曲、帮腔等也被摒弃。“五四”运动以后,在文明戏的影响下,琼剧作家吴发凤、名旦张禄金等,组织了琼崖土戏改良社,编演了《救国运动》《新的婚姻》、《省港大罢工》等内容进步、形式新颖的剧目,其他十余班社也编演了一批具有爱国思想的剧目,如《正气歌》、《桃花扇》、《木兰从军》等。这一时期,在音乐和舞台美术方面,均有所改革。1927年后,琼崖土戏改良社解散,琼剧受资本主义商业化的影响,有些班社竞相以荒诞内容的剧目和低级越味的表演迎合低级趣味,致使它逐渐失去原有特色。抗日战争爆发后,不少班社流亡海外,岛内只存一个文武大班和几个中小(专演文戏)班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政策指导下,琼剧获得新生,有很大的发展。1950年初,岛内只有七个戏班活动。至1952年,离散的艺人重新归队。重返舞台,各县市陆续成立二十余个民营剧团,并开展正常的演出活动。l953年,开展改戏、改人、改制运动,废除班主制,艺人当家作主,其社会地位得到了重视与提高。同时,在革除上演“通宵戏”和“提纲戏”的陋习后,一方面,积极排演中央和省推荐的优秀剧目,另一方面,挖掘整理演出优秀传统剧目及创作改编优秀的历史剧和现代戏,琼剧舞台面目一新。l955年,进行职业剧团登记,经改革整顿,剧团拨归各县市人民政府领导与管理。l956年,广东琼剧团在广州宣布成立,1959年改组扩建成立广东琼剧院,同时,进行全区剧团整编,成立各市县琼剧团。l960年初,创办海南艺术学校(后改名海南琼剧学校)。此外,还举办各种规模的培训班,培养琼剧新人才,新一代琼剧艺术工作者和老一辈艺术家携手合作。经过一系列组织建设、健全机构工作和经营管理的改善,琼剧艺术更有了长足的发展。这段时期,先后整理出《红叶题诗》、《红色娘子军》、《秦香莲》等优秀历史剧和现代化戏,在舞中艺术方面,建立编导制和以剧本为依据的排演制度。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琼剧遭受洁劫,大多数琼剧团被遣散;琼剧学校停办,戏曲机构陷入瘫痪,艺人或被下放劳动、或被迫转行、或被遣散回农村。建国后十多年来收集的各种珍贵艺术资料均被毁灭殆尽。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琼剧步入正轨。剧院和各市县剧团逐渐恢复建制,优秀的传统剧目重新上演,戏曲机构也先后恢复。琼剧学校培养的青年演员也逐渐成为琼剧新一代的艺术骨干。剧目创作和研究工作得以正常进行。获得新丰收。1982年,中国广东琼剧团赴新加坡、泰国访问演出.获得好评。此后,广东琼剧院、海口市琼剧团、海南青年琼剧团、海南省琼剧院多次出访新加坡、泰国、马亚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新加坡新兴港、琼联声剧社也先后来琼访问演出,琼剧与新、马、泰、港各地琼剧班社的艺术交流日益频繁。海南省有专业琼剧团(院)十七个。各县、镇、乡村的业余剧团近百个。
       
        琼剧由来---琼剧出现于明代时期,是在海南流行的杂剧(源于弋阳腔)的基础上,吸收闽南戏、徽调、昆腔、潮州正音戏、白字戏(潮剧)、广东梆黄、和海南民歌、歌舞八音、傀儡戏、道坛乐曲等逐渐形成的一个弋阳腔支系的地方剧种。琼剧曾经流行于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还被称作“南海的红珊瑚”。琼剧用海南方言(俗称海南话.属闽南语系)演唱,清代俗称“土戏”,琼山、海口一带俗称为“斋”,清末民初又名“海南戏”;因其形成于古称琼州所在地琼山,因此国外琼籍华侨谓之“琼州戏”、“琼音”。“琼剧”之称始于1932年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普遍使用“琼剧”称谓。随着大量琼剧艺人出洋,琼剧也随之流传到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文莱等地。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香港等地仍有琼剧社团活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欢迎加入微信交流
 
地址:广州市花地湾古玩城三楼3E02
华侨华人历史文献档案馆 版权所有
CHN :(86)13660428055  Email :297780561@qq.com
您是第 10379111 位访客  最高日 10476 位访客  粤ICP备08107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