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华侨博物馆获捐百余(件)套华侨藏品资料
省藏协向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无偿捐赠文物
粤藏协向南粤先贤馆捐赠藏品仪式在穗举行
协会军品专委会举行2019年第一次活动日
金田股票纸钞
 
 
 
<< 当前所在位置:第九章 近代文史 >>
 
 

         民国广东军人照片: 粤军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了扭转乾坤的功效,孙文以广东一省割据一方,进窥中原,十年之内而统一寰宇,定鼎金陵,这是近史上旳奇谭。近代史上的粤军其实相当落后而杂乱。在八国联军之后,清廷以袁世凯统筹新军,算是中国陆军正式迈入现代化。在袁中堂练成近畿六镇之后,清廷更以各省分别负责编练新军,要完成卅六镇新式国防军的规模。各省分练的新军在编制,操法与干部选用上均向袁中堂的北洋六镇看齐,部队编制要完全采泰西编组方式,部队操练一律用洋操,部队干部则多用新式军事专门学堂学生。新军的编练完全与各省原有的绿营旧军不同。不过各省在编组新军上纷纷遇到一个难题:新军的干部要用新式学堂的学生,而这些新式学堂却正是反清思想的大本营!所以清廷倾举国之力,在十年之内编练出来的新军竟都成为辛亥年间反清革命的主力。辛亥武昌起事,各省新军纷纷起而反抗清廷。在袁大总统建政之后这些新军首领为各省军头,袁大总统采远交近攻策略,逐一削平这些方兴未艾的割据势力,不幸壮志未酬,斋志以没。在袁大总统病逝之后中国陷入长达十年的军阀割据,这些军阀多半以省为割据单位,并多渊源于该省的新军。

         辛亥革命时期胡汉民、陈炯明纠集的广东民军,在“二次革命”中被袁世凯、龙济光摧毁殆尽。护国战争后,龙济光被赶到海南岛,桂系控制广东地盘,在孙中山的支持下,由广东省长朱庆澜拨出其亲军20营交由陈炯明统率,移驻汕头,成为近代粤军的雏形。陈炯明、许崇智等在闽粤边境编练军队,在1920年的驱桂战争中驱逐桂系的广东督军莫荣新,孙中山得以返回广州重建军政府,继续北伐。但是陈炯明这支倾注了孙中山全副心血的“子弟兵”,仍然脱不了军阀的本性,在1922年北伐中叛变,炮轰总统府,之后粤军迅速分化瓦解,分为陈炯明、许崇智、邓铿(梁鸿楷)、李福林等部。许崇智当时为北伐军总司令兼粤军第二军军长,陈炯明叛乱后,许崇智、李福林支持孙中山,回师靖难,与陈炯明展开激战。当时蒋介石、顾祝同、钱大均、卫立煌等均属许崇智的部下,陈诚在保定八期刚毕业,任粤军见习排长。陈炯明部为粤军第一军,发动叛变后被许、桂、滇联军驱逐到东江一带。但是仍然保持一定实力,对广州革命政府构成相当的威胁。邓铿是粤军第一师师长,粤军第一师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是粤军的精华所在,原来隶属陈炯明第一军的序列,但是邓铿坚决支持孙中山,与陈分道扬镳,后来遇刺,梁鸿楷接任师长,与陈炯明和许崇智均保持一定距离,这是介于陈炯明和许崇智之间的一股独立的力量。李福林部队本来是绿林出身,没有什么战斗力,后来编成北伐军第五军,再后来被陈济棠兼并。

         1925年,以黄埔学生为主的国民革命军发起东征,盘据惠州的陈炯明被消灭消灭,少量残余部队逃江西投孙传芳,陈炯明系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廖仲凯遇刺后,许崇智被蒋介石挤走,其部被蒋吞并,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的第3师、第14师、第20师,后来演变成为国民党中央军嫡系的部队。梁鸿楷也被蒋逼走,李济深接任师长,北伐时扩编为第四军,战功卓著,被誉为“铁军”,也称为“粤军之母”。李济深的第四军由陈铭枢第10师、陈济棠第11师、张发奎第12师、徐景唐第13师、叶挺独立团编成。但是粤军内部新的矛盾又形成了,首先是地域矛盾,从部队来源来看,第10师属于广(州)肇(庆)系,来自广州和珠三角;第11师来自粤西的钦(州)廉(江)高(州)雷(州)一带;第12师是客家系,来自梅州和韶关。共产党领导的独立团与12师较为亲近(叶挺、邓演达是惠阳客家人),后来在南昌发生暴动;徐景堂部较弱,后来被陈济棠兼并。据说当年地方方言也是划分派别的一个标致,薛岳的部队说客家话,十九路军的说广州话,陈济棠的部下,会讲湛江雷州话的的人很吃香。潮汕人在陆军系统中受排挤,他们只能投奔海军,与福建人认老乡。宁汉分裂以后,粤军内部由暗里的明争暗斗走向公开的决裂,张发奎是武汉政府的台柱力量。陈铭枢支持宁方,他手下的大将蔡廷楷当时驻在江西,被胁迫起义,后来还是叛变了,拉部队到浙江投奔老上司陈铭枢。留守广州的陈济棠是胡汉民粤方政府的中坚力量,李福林、徐景唐等其他粤军都被他吞并,势力不断膨胀,控制广东当上“南天王”。

         后来张发奎反蒋失败,部队交到薛岳手上,成为国民党中央军旁系,或“半陈诚系”,是长征时期追击红军的主力部队,抗战时期继承第四军的传统番号,其他的如94军、99军与其也有很多关联。这一系的主要人物还有黄琪翔、吴奇伟、欧震、郭思演、邹洪、王作华等。蒋光鼐蔡廷楷的部队中原大战时站在蒋介石一方,出兵长沙配合何键阻挡桂军北进,出兵中原与冯军作战。后来移师上海,参加著名的凇沪抗战,其后调福建,发动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失败后部队被中央改造或解散。这一系的主要人物有陈铭枢、蒋光鼐、蔡廷楷、戴戟、区寿年、张炎等,后来大多数走向新中国阵营。由于另外两路粤军离开广东,从1930-36年期间,广东成为陈济棠的地盘,到抗战前夕,陈济棠在“两广政府委员会”幌子下,对中央实行地方割据,对内精心经营,政绩显著。粤军则扩编到3个军合13个师,还有几十架战斗机,空军比蒋中央军还要强大。广东的地形图呈等腰三角形状,韶关、湛江、汕头构成战略上的三个角,陈济棠把余汉谋的第1军部署在韶关,香翰屏第2军驻粤西,李扬敬第3军驻汕头,广州只留一个教导师,省城兵力十分空虚——陈济棠的部署主要是应付老蒋的入侵。但是1936年“两广事变”,余汉谋通电拥蒋,率第1军沿铁路线南下,两三天就从韶关兵临广州城下,加上空军司令黄光锐率机飞往南京,陈济棠政权倒台。抗战爆发后,余汉谋粤军编成6个军(62-66军,83军),出兵抗日。第66军、83军在南京保卫战中损失惨重,番号被撤消。抗战结束后,粤军全部北调打内战,第63军、64军编入黄伯韬兵团,在淮海战役中被歼;第62军调华北,在平津战役中在天津被消*灭;第65军调西北,编成李振的18兵团,后来起*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欢迎加入微信交流
 
地址:广州市花地湾古玩城三楼3E02
华侨华人历史文献档案馆 版权所有
CHN :(86)13660428055  Email :297780561@qq.com
您是第 10417201 位访客  最高日 10476 位访客  粤ICP备08107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