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华侨戏班照片: 粤剧是在两广粤语方言区广泛流传的剧种,在海外粤语方言区华侨居留的地方,也遍布着粤剧流播的足迹。粤剧在海外演出,满足了华侨对文化娱乐的部分要求,华侨也曾经通过参加或支持粤剧演出的活动,达到支持祖国革命的目的。粤剧在海外得到华侨的支持和培育,不但丰富了上演剧目,扩大了反映生活的领域,并且使优秀的传统艺术有所丰富发展,增长了艺术表现手段。可见粤剧同华侨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之前,粤剧在海外有着频繁的演出活动。一九三一年马师曾率领剧团游美演剧,他谈到此行的起因是感于“我去国数千万里,侨居异域之同胞,以常受国外之感触,其爱国之心,比身居祖国者而尤热,则其不忘国有道德文化之念,当为挚也”;而游埠演出的目的是,“以与我侨胞相见于公余之暇,稍慰我侨胞不忘国粹之心”。(《我游美演剧之宗旨》)近几年来,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粤剧多次到新加坡和港、澳地区演出,今年五月中国广东粤剧团赴美国、加拿大演出前夕,红线女对记者发表感想说:“过去,新加坡和香港,都是粤剧第二故乡,很多粤剧前辈都是在那里成名的”,“美、加的侨胞爱看粤剧,那里还有很多粤剧界的朋友”。马、红二人的说话,说明过去和现在粤剧都同华侨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指出产生和维持这种关系的主要原因,是华侨对祖国民族文化的热爱。我国的华侨虽然远离祖国,散居世界五大洲,但是他们在其它国家和其它民族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依然认同本民族的血统和文化,保留着中国人民在传统风俗和精神生活方面的习尚嗜好,无论在什么地方,华侨都酷爱自己的家乡戏。不少国家的华侨热情邀请粤剧前去演出,其中的一个原因,据说是那里的华人朋友“担心他们的后代会逐渐生疏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变成不懂得自己的故土艺术以致完全丢掉它们”。(郑达《广东粤剧团访新散记》)可见华侨不但热爱本民族的文化艺术,并且要使优秀的民族文化世泽绵延,发扬光大。本文搜集了散见各处的资料,试图寻觅粤剧在海外流播的史迹,说明华侨对粤剧艺术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一、粤剧传播海外溯源>>明代,随着海事日兴,广东与南洋各地广为通商,一些粤人逐渐出国侨居。清朝中叶以后,华侨的人数激增。他们之中有些人因为在国内无法谋生,只好忍痛到国外去找出路;有的被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分子拐骗、强迫到国外去充当契约劳工(“猪仔”);还有一部分人为了逃避国内的政治灾祸,不得不流亡海外。到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仅是侨居在美国的中国人已经数近三十万。据中外一些学者估计,一九○二年至一九○八年的华侨人数就达到七百万到九百万了。华侨的足迹遍及五大洲,特别是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秘鲁、古巴和澳大利亚一带,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亚、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更是粤籍华侨居留之处。(一)有广东华侨即有广东戏班---粤籍华侨日益增多,粤剧也就逐渐流传到粤籍华侨的居留地去,世界各地凡有粤籍华侨的地方,几乎都有粤剧的演出活动。早在本世纪之初,有人对此就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广东之人爱其国风,所至莫不携之,故有广东人足迹,即有广东人戏班,海外万埠,相隔万里,亦如在广东之祖家焉。”这位原籍惠州的作者,在光绪二十九年(一九○三年)写的一篇题为《观戏记》的文章里,曾经对侨居美洲的广东人的生活和广东戏在那里演出的情况,作过以下的详细描述:“记者越太平洋而客美洲也,登岸,见所谓吾广东人,衣广东之衣,食广东之食,言广东之言,用广东之器具,举饮食玩好,服饰器用,无一不远来自广东;声音笑貌,性情行为,心肠见识,起居嗜好,无一不如在广东焉。……记者惊曰:斯地其广东乎?外国哉?何广东之流寓此地者,或数世,或数十年,或十余年,或数年,毫不为他国风潮之所变迁,政治之所沾染,文明之所吹嘘,而依然完全无缺,至死不变之广东人也?广东人其有独立之风哉?其有唐三藏取经西方、过火焰山,有齐天大圣之火扇,火不能伤之术哉?俄而为友人引而观戏,其所演班本,又广东戏也。花旦小生白鼻哥,红须军师斑头婆,无一不如广东旧曲旧词调,旧弦索,旧锣鼓。红粉佳人,风流才子,……”(录自一九二九年出版之《黄帝魂》)这段文字清楚地说明了“有广东人足迹,即有广东人戏班”的事实。
(二)海外何时见广东戏班>>何时开始,在海外出现了“广东人戏班”呢?根据现在掌握的材料,最早大概是在清朝同治初年。英人布赛尔著《东南亚的中国人》卷三《在暹罗的中国人》一文有这样的记述:“一六八六年和一六八五年法王路易十四的使节来到暹罗,大使楚蒙和两个随从楚西长老和福屏伯爵都著有行记,……路易十四派到暹罗的使节受到盛宴招待,宴后有中国人演出的戏剧(据楚蒙说是喜剧,而楚西说是悲剧),剧员有的来自广东,有的来自福建。”(录自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编印的《南洋问题资料译丛》一九五三年第一期)这里提到参加演出的剧员,或来自广东,或来自福建,而没有提到泰国人,因此,演出的剧种应该是粤、闽籍华侨喜爱的家乡戏。泰国是潮语华侨集中居住的地方,潮籍华侨占该地华侨的七、八成,这里最流行的是潮剧,因此文中所说“来自广东”的剧员,大概是潮剧艺人;福建和广东潮汕地区人民所使用的方言,同属闽语语系,潮剧在闽南地区也能流行,参加演出的剧员,是广东人和福建人同台演出,这又进一步说明距令三百年前在泰国招待国使节的这场“中国人演出的戏剧”,很可能就是广东的潮剧。
(三)有关海外粤剧戏班情况的记载---关于粤剧在海外演出的情况的记载,较早的是见于光绪十三年(一八八七年)到新加坡旅居的李钟珏所著的《新加坡风土记》,该书有一段谈及粤剧在新加坡演出的概况:“戏园有男班,有女班。大坡共四、五处,小坡一、二处,皆演粤剧。间有演闽剧、潮剧者,惟彼乡人往观之。戏价最贱,每人不过三、四占(当地辅币名),合银二、三分,并无两等价目。”解放以前长期“走州府”的粤剧老艺人新珠、庞顺尧、叶弗弱、新雪梅几人,对粤剧在南洋及美洲演出的情况,曾经作过如下的忆述:“粤剧这个剧种,过去除在广东省各地发展外,还开拓到南洋、美洲等华侨集中的地区。南洋包括英属马来亚(以新加坡、吉隆坡、庇能、怡保等地为集点)、暹罗(以曼谷为集中点)、安南(以堤岸、西贡、海防为集中点)、荷属东印度(以八打威、泗水、三宝垄为集中点)等地。从业者有千余人,其中以新加坡为最盛。……美洲方面,以三藩市和纽约为集中点,分散到加拿大、墨西哥和古巴各地去,从业者也有数百人。”(《广东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辑之《粤剧艺人在南洋及美洲的情况》)粤剧老艺人刘国兴(艺名豆皮元)对这方面的记述,更为详细:“民国九年(一九二○年),我应聘在越南各地演出结束之后,顺道往新加、马来亚各地‘走埠’。那时,新加坡本地有‘普长春’(梅老锦作班主)、‘庆维新’、‘新佳祥’三个戏班(即三个戏院),另有潮州戏和京戏各一班。马来亚的吉隆坡,亦有粤剧三班(其中一个班常亏本,是黑社会主持,用以掩护他们在当地活动的),京剧一班。暗崩、芙蓉、金宝、太平、马六甲等地各有粤剧一班,坝罗、新埠(休养地)各有粤剧两班。但新埠那两班粤剧不是固定在当地演出的,如果营业不景,即转往印尼、泰国等地演出。此外,马来亚的各个小埠,亦有一些小型班在当地演出。……所有上述各地的艺人都以新加坡为中心,组织二十多班,分头活动。他们的人数总计在一千八百人至二千人左右,但能够经常演出的只有一千六百至一千七百人之间。他们在新加坡组织了八和会馆。”(《粤剧艺人在海外的生活及活动》)一直到五十年代,新加坡还有专业的粤剧团演出。据一九五六年一月新加坡的《南方晚报》刊载的文章统计,当时新加坡、马来亚尚有粤剧团十个,从业人员约一千人,不少业余粤剧团也经常开展演出活动。到了本世纪八十年代,无论是东南亚还是美洲,都已经没有专业的粤剧团在活动,但仍有不少演出粤剧的业余剧团。如新加坡的牛车水区,是广府人集中居住的地区,那里现在还有业余剧团演出粤剧,而且因为有一批粤剧老艺人居留该地,所以还保留着八和会馆的组织,该地前几年建成的牛车水人民剧场,很自然地成了粤剧演出的主要场地。为了满足当地华侨爱看粤剧的要求,该剧场落成后邀请莅演的第一个外来剧团是广东粤剧团,三年之中还从我国和香港陆续邀请了五个粤剧团前往这个剧场演出。
二、华侨志士通过粤剧支持辛亥革命>>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活动,始终是和海外华侨、港澳同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从组织革命团体、开展革命宣传,到策划十次武装起义,几乎都和海外华侨的慷慨资助与大力支持分不开。所以孙中山曾经说过:“华侨是革命之母”(见张永福《南洋与创立民国》),董必武同志在辛亥革命五十月年纪念大会上也说:“海外华侨是辛亥革命的强有力的支持者”。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了在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之中开展革命活动,曾经指出可以借助于粤剧的“高台教化”而收宣传鼓动的实效,如孙中山对“振天声”剧团、“真相”剧社的支持和勉励,鼓动他们演戏宣传革命;廖仲恺教育弟弟靓雪秋演戏不能徒歌徒舞而无裨于人群,应把它看作为革命之宣传等语。华侨和港、澳同胞中的爱国志士,曾经利用粤剧支持祖国革命。他们有时积极赞助编演新剧,借以鼓吹民主革命;有时根据华侨和港澳同胞热爱粤剧的欣赏习惯,通过粤剧义演,为革命筹募经费;有时因为剧团演戏宣传民族革命而遭到封建保皇势力的造谣破坏,他们乘机发动猛烈的宣传攻势,深入革命宣传。上述种种情况说明,孙中山在海外和港澳地区的革命活动,曾经同粤剧发生过密切的关系,华侨爱国志士通过粤剧支持了辛亥革命。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和华侨爱国志士能够通过粤剧开展革命活动,因为他们注意对粤剧艺人的启发教育。一九一一年一月,孙中山为筹集黄花岗起义经费,在美国温哥华的华人大戏院连续演讲四天,听者踵趾相撞,盛况空前,既教育了华侨,也教育了粤剧艺人。孙中山还在南洋各埠的戏院和中华会馆,同粤剧艺人恳谈,提高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和思想觉悟。因此粤剧艺人都很尊重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愿意和他们交往。
(一)李是男为革命演戏筹款>>孙中山早年在华侨中进行革命活动,首先是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这个革命组织,一九○五年在东京联合兴中会、光复会和华兴会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当时在美洲的华侨有百分之七、八十都参加了洪门组织,这些组织又多为保皇分子所把持。为了团结争取洪门组织为革命效力,孙中山在一九○六年访美时,自己参加了洪门,并帮助它改名致公堂,在得到致公堂大佬黄三德和总堂大多数职员的支持之下,建议致公堂进行全体会员总注册,并亲自拟定致公堂的新章程,规定“本堂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建民国,平均地权力宗旨”。一九一○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孙中山从加拿大到美国筹措革命经费,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孙中山要求中国同盟会美洲支部的全体同志都加入当地的洪门组织。旧金山的中国同盟会会长李是男奉命后,便与致公堂总理黄三德等磋商成立“洪门筹饷局”,由李任该局的会计。李是男为了完成孙中山提出的筹集革命经费的任务,他组织了一个“新舞台剧团”,演出了《唤国魂》等一批以反清革命为主题的粤剧,一方面宣传群众,另一方面借此筹集革命经费。他自己常常粉墨登场,担纲演出戏中的小生角色。冯自由在《革命逸史》二集中对此有过记述:“是男为筹歉计,组织一新剧团,亲自粉墨登场,饰小生一角。居恒精于音律,至是高歌一曲,响遏行云,金门士女咸大为倾倒。每来往唐人街中,妇女界多称之新小生。归寓则电话纷来,馈品杂至,几有掷果盈车之誉。”(《新小生李是男》)由于李是男倡导了为革命演剧的活动,使同盟会在美洲华侨中的宣传活动更加广泛深入,革命党人募集经费的活动也比过去有较大的进展,仅支援黄花岗起义的捐款,旧金山便募得一万元。民国成立以后,海外华侨仍然时时关注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如一九一九年华北发生大水灾,越南堤岸的华侨要求在当地竞南戏院演出的粤剧团,组织义演筹募救济华北水灾的赈济款,于是由花旦西施玲、小生新北、小武启明、武生声架罗、丑生豆皮元等领衔举行七天义演,共筹得赈济款一万五千元左右。
(二)革命党因演戏反击保皇党---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的斗争中,十分重视在国内外制造革命舆论的工作。他们既大力从事于“新学画报之宣传”,又积极支持“剧本之改良及维新志士之现身说法”,把以“民族革命理想之传播”作为天职的志士班,看成进行革命宣传鼓动的重要工具。革命党人一方面在志士班中发展革命力量,另一方面从政治上、精神上支持鼓励志士班的演出活动。因此,清朝封建势力和保皇党人,一直把志士班看作眼钉、肉中刺,声称志士班的演出活动是“谋反大逆”。辛亥革命前夕,新加坡的同盟会和保皇势力,就曾因为志士班“振天声”剧团在该地的演出活动而展开一场大论战。 事情的缘起是,一九○八年十一月中旬,清光绪帝和西太后相继死去,清朝宣布国丧,全国禁止演戏。在此之前曾在广州等地演出《熊飞起义》、《博浪沙击秦》、《剃头痛》、《虐婢报》等宣传推翻专制及暴露清朝虐政的新编剧目的“振天声”剧团,平日已“时遭地方官吏之干涉”,此时决定“赴南洋诸埠游历演唱”,“名为劝人禁烟禁赌,实则暗中宣传革命”。此事由剧团主事人陈铁军就商于同盟会负责人陈少白,请陈少白向香港筹赈八邑水灾公所提出建议,由“振天声”剧团往南洋各地演出,为该公所筹款赈灾。经过陈少白从中斡旋,该公所同意派出黄咏台带领“振天声”剧团赴南洋各地演出。当“振天声”剧团到达新加坡时,适逢孙中山也在新加坡华侨之中从事革命活动。孙中山给缅甸仰光同盟会分会长庄银安写了一封信,详细介绍“振天声”剧团演出的盛况,并给以很高的评价:“振天声初到南洋,为保党造谣,欲破坏。故到吉隆坡之日,则有意到庇宁演后,就近来贵埠。乃到芙蓉埠之后,同志大为欢迎。其所演之戏本亦为见所未见。
故各埠从此争相欢迎,留演至今,尚在太平、霹雳各处开台,仍未到庇宁。到庇宁之后,则必出星加坡,以应振武善社延请之期。现闻西贡亦欲请往。故该班虽不到贵埠,亦可略达目的矣。顺此通告,俾知吾党同人所在无往不利,……”这个剧团游历南洋诸埠演唱,启迪了华侨的民智,振奋了华侨的民心,使得各地的保皇势力大为惊恐和恼怒,他们开动宣传机器,肆意造谣破坏,攻击“振天声”剧团的活动。南洋各地的革命势力遂借“振天声”剧团演戏一事,对保皇党进行了凌厉的反击,乘机扩大革命宣传。对这次论争,冯自由作了以下的记载:“事为保皇会机关之《总汇报》所闻,遂著论反对该剧团之筹赈水灾,谓该团团员尽革命分子,华侨捐款赈灾,即无异赞助谋反大逆,革命党之《中兴报》因是与之笔战经月,而南洋华侨对革命之认识,由此愈深。”(《革命逸史》二集)民国以后,国内粤剧团到海外演出的日益增多,一些粤剧团在国内受到历次反帝救国运动的教育影响,他们到海外华侨之中演出,有时也举行一些爱国活动。不少侨胞都参加了这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甚至消弭了华侨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隔膜,彼此为了反帝御侮而团结起来。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应聘在美国三藩市大舞台演出的一个粤剧团,由艺人豆皮元等发起,在戏班内成立抗日自治会,会员相约不用日本货,自愿展开支援国内反日运动的募捐。这个自治会举行成立大会时,应邀出席的侨胞多达四、五百人。当时互相对立的该市国民党(属西山会议派)和宪政党(前身即康有为领导的保皇党)都派出负责人和代表去参加。成立大会开了三个多小时,会后还在唐人街举行巡。据说这次大会洋溢着爱国华侨抗日不能分彼此的强烈气氛,无形中使国民党和宪政党的人士以后不敢公开地在华侨中互分畛域,这倒是粤剧艺人始料所未及的。
(三)李纪堂捐巨款倡演新剧---辛亥革命前后,遍布东南亚和南北美洲、澳洲、非洲、欧洲各地的华侨,都自觉地捐助经费,支持孙中山等所领导的革命活动,港澳和台湾同胞在这方面也有贡献。例如港商李柏捐助的革命经费,前后达一百万元左右,几乎献出全部家产。李柏,号纪堂,广东新会人。其父李升是香港巨商,留给他的家产有一百多万元,他热心支持辛亥革命,经常在经济上帮助同盟会等革命机关解决困难。世称革命元祖的《中国日报》一度开支拮据,他曾拿出五万元协助维持。他还独自捐资二万元,帮助程子仪、陈少白等举办演出改良新戏的“天演公司”和“采南歌“戏班。对于“采南歌”班的改革戏剧教育和编演改良新戏,时人曾经给以很高的评价:“中国文字繁难,学界不兴,下流社会,能识字阅报者,千不获一,故欲风气之广开,教育之普及,非改良戏本不可。善乎粤东程子仪之新撰曲本,以改良乎!其法议招青年子弟数十人,每日于教戏之外,间读浅近诸书,并灌以普通知识,激以爱国热诚,务使人格不以优伶自贱。复于暇日练以兵式体操,将来学成,赴各村演剧,初到时操衣革履,高唱爱国之歌,和以军乐,列队而行,绕村一周,然后登台。先用科诨,将是日所演戏本宗旨、事实,演说大势,使观者了然于胸。而剧中所发挥之理论,可藉此辗转流传,以唤起国民之精神。已撰成者,如《黄帝征蚩尤》、《大禹治水》诸出,不胜枚举。”(见《芝罘报》第七期著先作《论开智普及之法首以改良戏本为先》〔一九○五年〕)由此可见,李纪堂通过支持“采南歌”班,提倡改良粤剧,编演改良新戏以配合民主革命的宣传,是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的。“采南歌”班所培养出来的演员,后来也大多成为粤剧戏班的艺术骨干,如“三班头”之一的“祝华年”班的正印小武靓元亨、正印花旦杨州安,便都出身于“采南歌”班,原在“采南歌”班任正印花旦的利庆红和任正印小武的大眼钱,曾一度联袂到星加坡加盟靓元亨的“永寿年”班,从而使其声威大振。
三、华侨爱国思想鼓舞粤剧斗争热情>>我国华侨是在清末这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大量出国谋生的,其中的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身上都带着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压迫的烙印,远波重洋,飘泊异乡。他们到了国外,又受到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歧视和欺凌,特别是那些被拐带和诱骗的华工,从自己切身的悲惨遭遇中,更是强烈地滋长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意识。华侨对侨居地的开发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在许多国家和殖民地,却遭受到难以想像的歧视和惨无人道的虐待,甚至遭到残酷的迫害、洗劫和屠杀,许多地区排华暴行层出不穷腐败的清朝政府长期把华侨看作背弃祖宗庐墓的“天朝莠民”,认为他们去国是“自弃王化”,所受苦难是“咎由自取”,任由他们遭受外人的凌辱宰割。因此广大华侨都深切地感受到中国的政治一定要革新,热烈地盼望振兴中华;他们渴望祖国强盛,政府能够保护和支持他们的生活和生存的正当权益。海外华侨这种强烈的爱国思想、民族意识和革命情绪,对在华侨社会之中活动演出的粤剧戏班,产生了强烈深刻的影响,使粤剧自鸦片战争以后逐渐形成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传统,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多演抗暴御侮、振奋人心的传统剧目“走埠”戏班经常搬演《说岳全传》、《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动辄七、八十本的连台本戏。在这些连台大戏中,又以那些精忠报国、阐扬民族正气,除暴安良、教正风俗人心的首本、出头,最受华侨观众的欢迎,如武生戏《岳武穆》、《王佐断臂》、《高平关取级》、《夜送京娘》、《六郎罪子》、《平贵别窑》等,小武戏《赵子龙》、《西河会》,《金丝蝴蝶》、《大闹青竹寺》等,刀马旦戏《穆桂英》、《刘金定斩四门》、《十三妹大闹能仁寺》、《英娥杀嫂》、《新武潘安》等。华侨观众对某些剧目的爱恶,鲜明地体现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戏班上演剧目的趋向。比如极受观众欢迎、每演必定爆满的《大反鸡林国》,就是一出反对外国入侵和压迫统治的戏,其中抗击“番鬼”、杀死异族侵略者的武打表演,火爆炽烈,十分精彩,把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坚强意志,发挥得淋漓痛快。(此剧在六十年代曾由著名粤剧演员少昆仑等整理演出。)描写岳飞精忠报国的《岳武穆班师》和《岳飞报国仇》,亦因其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内容,能够激起华侨反对清朝统治和帝国主义压迫的义愤,所以也大得观众的赞赏。但是演出《寒江关》一类歌颂樊梨花的剧目,华侨的传统观念认为樊梨花是“番鬼婆”,所以就不大欢迎,相反地却喜爱表现中原巾帼英雄刘金定等的英雄业绩的剧目。
(二)积极编演配合反清革命、讴歌爱国志士的新戏---辛亥革命前后,经常在南洋一带演出的演员京仔恩,根据国内反清斗争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事迹等,编演了《徐锡麟刺恩铭》、《蔡锷云南起义师》等一批富于革命性、政治性的新戏。公爷忠演出的《安重根行刺伊藤侯》、《温生才炸孚琦》,在当时也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这些戏使华侨有如置身国内如火如荼的斗争潮流,一吐长久郁积在胸臆中的悲愤,所以演出后很受观众的欢迎。随着国内革命形势日益高涨,革命党人在华侨中的宣传活动不断深入,一些“走埠”老倌还把在国内经常演出的改良新戏带到南洋各地去演出。如陈非侬演过过《激坏半个老豆》、《孤寒种转性》、《跛大少娶二分》,在《与烟无缘》一剧中,有过这样警世醒俗的台词:“嫖、赌、饮这三件虽则不善,一转念就可以为圣为贤;唯有那吹鸦片死而不变,又不论手头上有钱无钱。”这些愤世嫉时、针砭恶俗的新戏,亦因其符合社会潮流、有益世道人心,所以也得到华侨的欢迎。众所周知,粤剧著名表演艺术家马师曾的戏剧生涯,是在南洋真正开始的,他的成名得力于在靓元亨领衔的普长春剧团里成功地编演了一批时装粤剧。当时正是“五四”运动前后,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潮流也渗透到部份时装粤剧的思想内容之中。年青的马师曾虽然未能全面地接受“五四”运动的洗礼,但从短短的人生道路和坎坷的从艺经历中,却产生了对封建思想、封建势力的反抗和破坏的情绪,这种敌视和反抗封建制度的思想感情,鲜明地体现在他这时编写的几出时装粤剧的剧本里。如《炸弹迫婚陈皮下气》,写一对青年男女为了争取婚姻自由,与具有顽固封建思想的兄长展开斗争。《金钱孽果》讲一个为富不仁的富翁,为了敛钱而伤天害理,对做善事却一毛不拔,后来万贯家财都被“吹、嫖、赌、饮四样齐”的儿子花光,儿子也得性病身亡。
《孤寒种娶观音》演一个生性吝啬的百万富翁,平日对佣仆极端刻薄苛待,有了三妻四妾还想续娶小星,但又不肯多花钱,佣人乘机给他娶了个观音象来对他戏弄一番。虽然这些戏现在看来都比较简单粗糙,甚至带有低喜剧的那种浅薄的滑稽的缺点,但剧本对封建势力代表人物的揭露和嘲讽,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因而为观众所喜闻乐见。粤剧艺人在海外演出这些新戏,有时也会碰到麻烦。民国初年艺人豆皮元曾在马来亚的坝罗演出《金钱记》和以日本灭亡朝鲜为背景的《女界导师》等剧目,触怒了英国殖民政府,结果被当地的华民政务司投监拘禁。处在清末民初那样动荡不安的年代,许多到海外演出的艺人都在上演剧目中有所寄托和寓意。公爷创演《醉打韩通》表现了激烈的嫉恶如仇的思想感情;《卖狗养亲》表面上写明嘉靖年苏州丝织行业的事情,实则影射清朝对顺德缫丝民族工商业的摧残。声架南在辛亥革命后上演的《鬼伐荆轲》,也寄寓了对当时那些争权夺地者的背信弃义行为的鞭挞。后来,眼看清朝的腐朽政权摇摇欲坠,华侨和在海外演出的粤剧艺人的进步思想都在潜滋萌长,于是艺人更多在演出中即兴发泄反对清朝的革命情绪,于嘻笑怒骂之中,发挥了宣传鼓动的作用。比如蛇仔秋那时在南洋演出《正德皇帝下江南》一剧,蛇仔秋饰正德皇帝,正德为向凤姐求欢而发誓时,两人有这样一段对话:正德 我是皇帝,历来天子无戏言,汝知道吗?凤姐 汝是皇帝吗?皇帝就更加不可相信!正德 这就奇了,皇帝如何不可相信?凤姐 汝看清朝的皇帝那一位不骗人害人的。即如现在的皇帝,要把商办铁路收为国有,发行的公债一概不还本,糊里糊涂,这不是皇帝们大棍骗吗? 这一段精彩的对白,虽然是离开原来剧情的插科打诨,但演员有感而发,针砭时政,却是十分难能可贵,从中也可看出当时一些上演剧目所具有的革命思想和先进艺人的精神面貌。
(三)新编曲艺、戏剧节目反映华侨斗争生活---清朝道光年间以后,我国闽、粤等地大批劳动人民被诱拐到美国西部海岸等地去从事奴役性的繁重体力劳动,他们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以后,却遭到美国资产阶级的驱逐和迫害,一八八○年美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限制华工的《中美续修条约》,以各种残暴方式压榨迫害华工。一八九四年,美国政府再一次强迫清朝政府签订《华工禁约》,干脆禁止华工入美。一九○四年,《华工禁约》期满,在广大华侨和国内人民的强烈要求下,清朝政府被迫同美国政府磋商修改条约,遭到美方的拒绝,从而在上海、广东、福建以至全国各地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对美国华工禁约的爱国运动。当时“走州府”到海外演出谋生的粤剧艺人,也同华工一样受到帝国主义的非人虐待和残酷压迫,这种相同的经历和遭遇,激动他们满腔义愤地创作了一批表现反对美国华工禁约运动的作品。粤剧艺人到美国演出,先得在香港经受美国领事馆的卫生官员的全身检验,名为“检验”,实则无理挑剔,任意索贿。到三藩市入口时,又需重新检查一次,人身侮辱,诸多留难不说,最难堪的是被美国移民局关押盘诘,没完没了,有的人被羁留数年而不得出。一九四七年,在剧团当提场的谢叔流在旧金山上岸时,移民局以手续不符为理由,把他羁押在唐人街附近一座十五层的大楼里,长达一年而不闻不问;谢曾揭发了移民局歧视虐待中国人的内幕,这座大楼共关押一千五百多人,百分之八十以上是中国人,谢所在的房间共押二百多人。移民局对被押者防范极严,有人探望时不能直接见面,所送衣物食品均需严格检查,断绝一切内外通讯。被押者每天除吃饭睡觉外,什么事情也不能干,精神极端苦闷。谢被羁留时就亲眼看到一名女子服毒身亡,一名男子用毛巾自缢,一名妇人欲跳楼自尽。而在世纪初华侨被拘囚于“水监”侯审的情状,较之更为惨毒。因为身历其境,触景生情,所以美帝虐待华工华人的罪行,华侨和国内人民反对华工禁约的运动,都在作品中得到强烈生动的体现。 这次反美爱国运动的开展十分猛烈,各阶层的人民都积极投身到运动中去,街头巷尾都有人演讲,劝人勿买美货,大街上挂着“苛约一日不除,抵制一日不懈”的长幅红布标语。在广州的东较场上,还焚烧过大量美货。就连当时许多足不出户的闺阁妇女,也在珠江河南的赞育堂集会示威。这次运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充分发挥了舆论宣传的威力,当时仅在广东就出版了《时事画报》、《拒约报》、《有所谓报》等专门发表反对美国华工禁约文章的报刊,发行了《同胞受虐记》、《抵制禁约记》等小册子。举凡诗歌、小说、散文、曲艺、传奇等文学艺术形式,都有大量作品描述这次运动的动人情景、“猪仔”买卖的状况和华侨苦工的悲惨遭遇。
1.曲艺说唱历叙反美禁约运动始末---在林林总总的反映反美华工禁约运动的文艺作品中,曲艺说唱占有重要的地位。曲艺说唱短小精悍、生动活泼,使用白话方言,明白易懂,由于它方便深入群众,所以许多知识分子便运用班本、龙舟、木鱼、粤讴、南音以及儿歌、急口令等表现形式。这些作品有的表现美国欺骗和虐待华工的惨状;有的表现各阶层人民投身反对美约、抵制美货的斗争,有的揭露美帝国主义的胁迫、清朝政府的镇压和买办资产阶级的破坏,等等。这种属于劳动群众的、和政治运动密切结合的说唱文学—白话文学,从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的时候开始形成发展,到达个时候趋向蓬勃高涨的势头,一般作品的主要锋芒是针对美帝国立义的,但随着运动的发展蜕变,笔锋也转向谴责清廷和声讨奴颜婢膝的绅商。在各阶层人民愤慨情绪日益高涨的时刻,此类作品以其人民性和战斗性博得了大众的戏迎。下面抄录几首有代表性的作品:《金山客叹五更》(木鱼)一更叹,怨句世界艰难。重洋远涉趁金山,立意以为钱好易赚。离乡别井当为闲。踏了脚落船,唔望食啖饱饭,如山〓大〓浪几交关,拚命去捱只话捱吓就惯。捱成几十日实心烦。半死半生唔擘得大对眼。吐呕头晕莫食得半餐。渐渐听见话埋头又防住撞板。怕〓不容登岸,几〓羞颜。二更叹,想起上岸〓情形,恐吓苛查已吃了一惊。开口问声名与姓,验明执照亦未准行人。残虐多端重话你沾染疫症,赤身来验出医生。你话初到埠头谁不震,〓胆之人似得了病几成。况且船中捱到应,米水唔尝变了鬼精。若系身子唔佳容乜易被困。个阵锁埋在木屋,重惨过枉死愁城。三更叹,忆家乡,远离妻子与爹娘。只为家贫唔够养,内地谋生不及远方。捱尽风波来到埠上,几番苛刻阻你行藏。提起做工唔在讲,重重禁例毒过砒霜。记得檀山遭劫过一账,烧焚全埠几凄凉,财产身家皆失丧,〓独系赔偿日本,我地眼光光。〓当我华工唔系人〓样,想后思前实系断肠。四更叹,怨句不会投胎。生做华人委实呆,地大人多唔识自爱。井到而家鬼〓衰,矿产〓多唔去采。唔开制造屈尽人材,〓为工人偏要出外,替人获利几〓愚哉。况且在外国华工天〓受害,准人回去不准前来。你替〓发财还要受〓虐待,贱如猪狗实堪哀。我地有个叫做大清皇帝在,做乜〓肯被人欺侮,做得〓样子衰颓。五更叹,问句苍天。做乜华工〓苦你不垂怜。万水千山来冒险,拚捱辛苦扎起条辫。自家岂系唔知贱,剔起心肝为〓钱。〓靓〓金银都系将血汗染。拗开还见血痕鲜,点估美工妒忌心唔善。〓话华人赶绝正安然,今日续例〓苛唔肯放过一线。你话谋生重走得去边。至好抵制合群将我民气演。唔消〓货睇〓点样开言,团体结成心不变。等〓工人咪执得〓偏。个阵废晓苛约行方便。我地金山人客,就会快活过从前。
《海幢寺》(急口令) 风萍旧主昨日经过河南地 听见一处巴〓闭我急脚行埋走去睇 原来演说讲抵制见〓声高又声低 讲起香上〓 痛 哭兼流涕 〓话西方有一处 国名叫花旗 苛例随时起 刻薄我乡里 去 便个阵时 上岸成日企 唔系指东就话西的多唔〓困入木屋里 几个月无人理 逗把少得带 赶你番去归 蚀底船银唔使计困到几回变晓鬼 〓倒钱 走直条辫尾 想〓回头纸唔〓就唔俾 做落有生意 你话几闭 翳 算你有机器 直白话〓知 〓一味睁起个双眉 一于唔兜好似东风吹马耳 上一年 重可以 而家起新例想起不消提 唔理读书子 做官共做吏 你想上岸咪咪咪 你话曳唔曳〓样待我地 就要出局仔 点样正系米 就系大众齐心〓抵制 趁住呢下势 货物唔买美 大家争啖气 顶硬顶到底土货重便宜 几多样好驶 咪理人 问自己 各尽各道各施为 争胜人人多得你 〓听见 人心〓硬自然畏 或者新例有转机 若不然 贱过蚁 烂过泥 当你做奴兼做隶 你地想下系吾系 我见〓乱〓谛 有层兼有次合矩又合规 如果久坚持 争 番好多例我就大声发个誓 驶亲美货系乌龟 驶亲美货系乌龟《拒约报》(班本) 陇西三郎(首板)联同志,组织成,拒约新报。(慢板)我同胞,请看看,此报规模。你若问,办此报,所因何故?都只为,那美人,公理全无。可恨他,待我华工,异常惨酷,说不尽,那强权手段,比我为牛为马,如仆如奴。还要立,禁工约,不准我华人到他疆土,真可怜,我同胞,地球虽大无处寄得身牢。(中板)本同人,眼看同胞,蒙此大辱,又怎能,袖手旁观,苟且糊涂?因此上,办此报,尽一分国民义务,每星期,派一次,向各社会大声疾呼。这内容,将那美人苛待情形,尽来披露,更痛论,我华人,对于此事,真是痛比切肤。或文言,或白话,体备庄谐,动人心脑,又激动,我同胞,不用美货,切莫疑狐。必须要,结团体,不可因循贻误,但能够,众志成城,何患他,不将此约改涂。休靠他,愚昧昏庸的满清政府,休管他,袁世凯,压抑风潮,这个卖国强徒。方见得,廿世纪,民权进步,他日里,自由独立,无限前途,想至此,真令我,馨香以祝。(收板)祝同胞,万万岁,脱却异族羁牢!《倡说不用美面月饼歌》佛山自强社 时将秋节 庆贺明月 千户万家 香饼盛设 倘用美面 饼自不洁 花旗之面 中华之血 人食不甘 神鉴不屑 凡我同胞 均皆齿切 赠李投桃 改弦易辙 宁制米饼 最分快捷 味高价廉 魄团体结 此物此志 吾食吾力 日月重华 先睹吾粤
2.《海侨春》演人民抗美爱国反对美国华工禁约运动一经兴起,声势浩大,发展迅猛,反映这个运动的文艺作品,以曲艺说唱占多数,传世的戏剧作品,只见南荃居士著的传奇《海侨春》一册,全书卷数不详,现存一、二卷,合订一册,共十二出,各出均有评语,由广智书局发行,刊印年代未注明。全剧以作者南荃居士及女侠遁云穿插其间,叙述反美华工禁约运动的主要情况,情节较为散漫,但作品主旨却很明确,这在开场的一首词里便讲清楚了:“莽男儿,意气矗云霄;好乾坤,从此新构造。挥戈回落日,唐戟认前朝。命世英豪,莫等闲辜负了!”正如评者在本剧评语所说:“大家醉生梦死的时候,他就本身所阅历,一一发挥,当作晨钟暮鼓,也就不愧个热心少年。”这可以说是作者写剧的苦心孤诣。第一出“国魂”。先田老大国魂登场自白,说明那时“美国增设条约,禁止华工到境,并士商游历人等,俱遭苛待,疾痛冤苦,惨无天日”,自己不能继续主持国政。接着是新、老国魂交替国政,老大国魂指出当时实施的一些“新政”的虚妄无效,提出从抵制华工禁约做起,使“支那有时放出光明来”。第二出“慨世”。作者南荃居上登场,痛诋时政,有感当时的国势是“瓜分已迫,棋局将残”,号召青年道:“好男儿任事不糊涂,大英雄成功无急遽。革命军莫当作口头禅,自由权反迫作乌江渡。……要培养着摩天健翮大鹏翥,驰驱朽索凭谁驭?跑蹰登高听尔呼!”他决定参加拒约会举行的集会,“藉觇我同胞之定力”。第三出“侨囚”。通过各类华侨抵美报关时被囚于“水监”候审的悲惨遭遇,具体表现当时美国对华侨的残酷迫害,全出情节正如评语所述:“陶老恸子,仇官哀父,疯妇思夫,福建人寻找兄弟。撮叙数事,而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一切惨况,历历在目。侨民几千万人类此者正复何限。一人向隅,满座为之不欢,况惨毒至此,我同胞其复能忍耶?”第四出“疯诉”。写一年轻妇人接侨居美国的丈夫来信,说及檀香山当局借口防疫,将华侨房屋尽行焚毁,华侨人口驱逐囚禁,只得远走加利福尼亚州投亲。到加州又遇沙地党排华,并受种种禁例虐待,再流落纽约,终至杳没音讯,这妇人远渡重洋,万里寻夫,当地到美国报关验照时,美国官员说她口供不合,将她拘入了“猪溷狗钻,狭小污秽”的木屋之中,听候审问,结果愁苦至疯。全出通过疯妇之口,历叙身受之苦境及心事之愤懑。第五出“愤约”。描写拒约领袖曾金寿决心通过抵制美货去反对禁约,他认为“不销美货任人为,小黔黎坚持到底。我亿兆人的公愤,造出个生机。这文明报复,有甚不相宜也。”第六出“侠戕”。叙述海外归来的反美爱国志士冯夏威,有感于两国在商谈修改禁约的谈判中,“美运既充耳不闻,我国亦噤声无语”,他决意到美国领事馆前自杀,“俺冯夏威就拚着一死,要使美人知我国人心之不死,即以救中国之死”。第七出“访云”。述南荃居上邀请“志行坚卓,识解明通”的遁云女士同赴商会集议抵制美约的大会。
第八出“大会”。描术拒约首领曾金寿、年幼龄、马响白、张宜室四人在大会之上慷慨陈词,一面主张不买美货,坚持拒约;一面提倡自制自销,振兴工艺。南荃、遁云及到会人士群情激愤,高呼“商会万岁!侨民万岁!黄帝子孙万万岁!”大会决议不买美货,并通告全国三十五埠。第九出“公抗”。叙述各行各业执行拒约大会的决议,拉洋车的车夫拒绝拉美国人,“便拉车也不做花旗狗”;第一楼的爱国商人拒绝销售美国的布疋、火油、面粉、香烟,“誓同仇,美货谁销售?盟言一出家家守,攻心为上须持久!这主权我有,你强权那有”!码头工人拒绝起卸美国的货物,娘姨、儿童等也唱曲跳舞,宣传勿用美货。南荃居士见这“跃踊欢呼,团体却也甚固”的情景,欣喜地唱道:“幸人心不死,民气方遒。救火追亡,号呼奔走,垂垂一线神明胄。远侨齐解倒悬忧,喜我同胞援手”。第十出“闺豪”。讲南荃居上走访发表拒约演说的女学生张昭汉,适女杰遁云、东方旭等在座,众人舞剑高歌,共誓坚持拒约。第十一出“奸贩”。写不满抵制美约的洋布商人邬规和洋货商人王伯旦,受到“百万家私,多由贩卖美货得来”的买办鱼鲍生的挑唆,密议向美国订货,相约对会中间行欺骗隐瞒,以破坏抵制美约。第十二出“察私”。这是该剧最后一出。拒约首领曾金寿察明一伙好商私订美货,破坏拒约,决心冒风险也要加以制裁。《海侨春》传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一九○五年的反美华工禁约运动,从通篇看来,作者具有爱国热情,反对美国政府和国内奸商;对清朝的统治则主张改革政治而加以维护,救国的主张不外是“实业救国”那一套,剧中歌颂现实生活中的曾铸、马相伯等拒约首领后来还是向敌人妥协、投降了。这是迅速反映现实斗争的作品,作者采用了活报剧的写法,运动发生了什么该写的人和事,作者就写它一出,因此没有贯串全剧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也许因为内部的分化、蜕变而导致了运动的最终失败,作者没有在第十二出之后继续写下去,所以全剧给人尚未给束的感觉。尽管这个传奇作品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毛病,但它是迄今发现的较早一个有文字留存的反映华侨生活的戏剧作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3.《打孚琦》颂志士舍身义举---华侨对辛亥革命提供了巨大的贡献,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过:“此次推翻帝制,各埠华侨既捐巨资以为军费,而回国效命决死,以为党军模范者复踵相接”。(《一九一六年致海外革命同志书》)华侨对辛亥革命的巨大贡献之一,就是不怕流血牺牲,英勇参加辛亥革命的武装起义。从一八九五年到一九一一年武昌起义这十六年中,孙中山直接或间接发动的十多次武装起义,始终是把华侨作为骨干力量去使用的。特别是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的广州起义(即黄花岗之役),得到华侨从人力、财力、物力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许多华侨志士回国直接参加这次起义,仅从新加坡、槟榔屿回国的估计约有五百人。在黄兴指挥下进攻总督署的敢死队中,多数就是南洋华侨和留学日本的学生。起义者英勇作战,终历众寡悬殊失败,是役战死和被捕后牺牲的烈士共八十六人,其中明确是华侨的有二十九人,包括了工人、职员、教师、记者、商人、传教士等,尤以工人占多数,他们在作战中奋不顾身,如吉隆坡华侨李晚在进攻时高举起义大旗,走在队伍前冲锋陷阵,不幸中弹牺牲。新加坡华侨李文楷在巷战中杀敌多名,自己也身中数枪,血流不止,但他仍奋勇杀敌,直到战死。这些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为中国革命英勇奋斗的动人事迹,激励着中国人民踏着他们的血迹继续前进,也感动了粤剧界人士拿起笔来讴歌他们的爱国行为。比如一九一一年由粤剧演员冯公平和豆皮元在香港编演的《温生才打孚琦》,就是一出热情歌颂华侨爱国志士舍身取义的粤剧。 温生才,广东梅县人,自幼家贫,当过仆役,后投军于冯子材部,中日甲午之战失败后,他退伍回家,一九○一年被卖“猪仔”到南洋霹雳埠当矿工。是时孙中山正在南洋一带宣传革命,经过孙中山的教导,他表示要为推翻清朝流尽最后一滴血,后经张子敬介绍加入了同盟会。一九一○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消息传到海外,温生才带了一支手枪,毅然于一九一一年农历一月回广州从事革命活动。三月初十日,他在东较场刺杀了从燕塘观看飞机试飞回来的镇粤将军孚琦,事后被捕。孚琦被杀后,清廷大为震惊,层层严加审讯。番禺衙门问他为可要杀孚琦?温答:“只不过杀一儆百,是为同胞报仇雪耻。”水师提督李〓问他受何人指使,有无同党?温答:“我就是革命党,我的同党就是中国四万万同胞。”两广总督张鸣岐的最后提审,也被温反诘得哑口无言。十七日温生才被押赴刑场处死,在路上他对路旁的同胞演讲道:“中国当今政治腐败,列强侵略中国,是清朝一手造成的,各同胞应该奋发做人,为国雪耻,继续杀贼。”孙中山听到温生才就义的消息后说:“温生才就是言行一致,听到革命道理,决心去做。”
南洋的革命报纸也发表评论道:“温生才真是侠义也。”当时海外的许多革命报刊纷纷报道温生才的身世经历和行刺孚琦的英雄行为,据说冯公平和豆皮元就是根据报道的真人真事,迅速编演了《温生才打孚琦》一剧。该剧以其反映现实之迅速及主题思想之革命,震动了港英当局及香港社会,只演了两场便遭禁演。民国成立以后,这个戏才普遍在国内上演,当时的崇德书局把这个剧本石印发行。石印本把全剧分为四卷,即“温生才行刺之原因”、“温生才提讯之血胆”、“孚将军刺后之感情”、“张大帅接旨之办法”。卷首有序如下:“呜呼,暗杀之祸,岂自今始哉。昔人以行刺起点,踵其辄者,有暗杀之恶潮,剧烈党出,揆厥原因,必有所激而成此举动。安重根之炸伊藤,徐锡麟之轰恩铭,类皆牺牲性命,视死如归。不转瞬间,又有温生才奋身继起,挥杀自如,睨政界若儿曹,仇满人为主义,余不知有何激愤,而与孚将军为难,但就目前报章,砌成班本四卷,为阅者一新眼帘,为同胞共明宗旨云尔,是为序。” 这个作品的内容,基本上忠实于生活的真实,但也反映了作者对温生才这种舍身义举的保留态度。其中写了温生才行刺的原因,歌颂了温生才行刺、被捕、受审、就义过程中的英雄气概,但详细叙述孚琦遗属的哀痛以及清廷对他们的抚恤,则表露了作者反对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的立场。以温生才打孚琦为内容的粤剧剧本,不只是崇德书局的石印本,在《当代名优大集会曲选》中收有“温生才炸孚琦”一段,也详细表述了温生才的经历和献身革命的无畏精神,这在“临刑”一曲显露得最为清楚:(大喉)(二王首板)温生才(转二王慢板)今日里在于法场上临刑不变。自古道杀身成仁夫复何言。……到衙中那赃官用甜言叫我把同党供将出来、超生于我路有一线。我本是壮志男儿自作自受、怎肯把同胞株连,他这里用酷刑把我熬煎。怎奈我视死如归任他千磨百炼口供依然,他无奈何才将我押往法场填命。自思想仇已报志已伸,好比功成身退我就含笑黄泉。(二流)众同胞站列在两傍静耳细听,人在世为奴隶何等下贱,住在了专制国好比哑子食黄莲。众同胞听罢我言须要坚持国民主见。(收板)温生才纵然是死了犹存。
四、华侨艺术爱好推动粤剧向前发展>>人们常常说“南洋是粤剧的第二故乡”,从粤剧发展的历史来看,其言确非虚妄。粤语方言区的华侨热爱家乡戏粤剧,这就使粤剧在海外演出获得了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在美洲、东南亚一些华侨集中居住的地区,更有中国人开办的戏院,专门聘请国内粤剧戏班前往巡回演出。广大粤剧艺人永远不会忘记,海外华侨对于粤剧艺术的生存发展,曾经直接或间接地作出过贡献。由于历史的和社会的种种原因,使华侨观众形成了对粤剧的独特的欣赏习惯,他们爱看传统剧目和连台本戏,熟悉传统艺术遗产,按声、色、艺的次序去评价演员的表演才能,等等。为了满足华侨观众的欣赏要求,到海外演出的粤剧团就必需较多上演传统剧目,在演出中注意发挥粤剧传统表演艺术的各种技能,培养演员具备良好的唱、念功夫以至“踩跷”一类的特技。粤剧在海外演出,对于保留粤剧的艺术遗产和培养优秀的表演人才,无疑都是大有好处的。 国内不同方言区的华侨共同聚居一地,造成了不同的地方剧种荟集一堂的盛况,给粤剧艺人向其它地方剧种观摩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比如在新加坡,除了有粤剧演出外,还有粤、闽、京、沪各地的一些地方剧种在那里演出,粤剧在向这些地方剧种学习的过程中,吸取了不少有益的东西,充实了自己的艺术宝库,获得了艺术发展的新的生命力。
(一)苦练功勤飞艺宏扬传统艺术粤剧艺人因为“过州府”而在海外崭露头角、成名“扎起”,回国之后大走红运的,可以说是大不乏人。前期的如靓荣、金山炳、周瑜利、靓元亨、兰花米、蛇仔利、扎脚胜、余秋耀等,中期的如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陈非侬、新珠等,后期的如靓少佳、罗品超、文觉非等。这些演员之所以艺有所成,名扬粤剧剧坛,离不开华侨观众的热心哺育和严格要求。靓少佳说过:“星州的侨胞,对粤剧不仅很热爱,欣赏水平也很高。所以,能在这里立足的佬倌,无不有过硬的本领。”可见有着对粤剧严格要求的华侨观众,才培养出这一批艺术过硬的著名演员。清末民初,南洋各地演戏都是日夜两场,日戏演武场,夜戏演文场。当时南洋和美洲的戏班,基本上都是常年附属于一间戏院固定演出的,“过埠”的佬倌大多都能独当一面,到这些戏院搭班演出。为了对付无休止的演出任务,戏班在日场多是演出“隋唐”、“说岳”、“三国”等本戏,有时一出连台本戏持续演出七、八十本,都是只有提纲、没有剧本的提纲戏。每场演出前由开戏师爷说明提纲内容,拟定各场使用的排场,指定出场角色,演出时有戏份的演员根据“职份当为”,各自登场表演便是。夜场演出的许多节目都是文戏出头,属于武生担纲的有《六郎罪子》、《回窑》、《岳武穆》、《高平关取级》、《夜送京娘》、《王佐断臂》等,小武担纲的有《赵子龙》、《金丝蝴蝶》、《大闹青竹寺》等,小生担纲的有《夜偷诗稿》、《太子下渔舟》、《宝玉怨婚》等,丑生担纲的有《偷影摹形》、《打劫阴司路》、《呆佬拜寿》等;其中尤以花旦担纲的剧目居多,如唱工戏《三娘教子》、《黛玉焚稿》、《黛玉归天》、《闺留学广》等,武打戏《十三妹大闹能仁寺》、《英娥杀嫂》、《新武潘安》、《刘金定斩四门》、《穆桂英》等,艳情戏《金莲戏叔》、《丁三娘下山》、《卖胭脂》、《贵妃醉酒》、《崔子弑齐君》、《卖马蹄》等。华侨观众在欣赏传统剧目的演出时,对演员的要求,首先是声线要好,唱腔动听;其次是扮相俊美;再次是要有一定的艺术才能。诸如小武的高台功夫、打武旦的跷工等一些特技表演,华侨观众也是喜欢欣赏的。
此外他们还爱看活泼愉快、插科打诨的喜剧、闹剧,欢迎男女同班合演等。上述关于演出剧目的安排和华侨对粤剧的欣赏习惯,说明“过埠”佬倌要胜任海外演出的责任,必需具备一些基本的条件:一是要练就比较扎实的艺术基本功,熟练掌握粤剧表演的排场,还应该学会传统表演艺术的一些优异技能;二是要熟识大量传统剧目的内容,包括提纲戏的表演路子和常演出头戏的唱、做功夫和武打技巧;三是要具有在舞台上创造人物形象的表演技能,诸如〓排所扮人物的事迹、刻划人物的个性、抒写人物的感情等。当然,在“走州府”的粤剧艺人中,有一部份是为了糊口而敷衍塞责的,但凡是在海外“扎起”成名的佬倌,无一不是在那里经过勤学苦练、拜师习艺而才获得艺术声誉的。素有“小武王”之称的著名演员靓少佳,他的艰苦勤奋的学艺生涯就是在海外开始的,这一段的经历,为他以后艺术上的卓越造诣打下了十分坚实的基础。靓少佳的父亲声架南于一九一○年到新加坡牛车水的“普长春”班演戏过日子,他把靓少佳带在身边,自幼就把靓少佳托付给戏班的打武师傅大牛开、大口贤、失魂钟等,要他们在打武棚里对靓少佳进行翻滚跌扑等的严格培训。靓少佳后来回忆那时的训练情景时说:“每日当师傅说声停止,我站起来看地上,总是还有我的人形在那里,是汗水流成的?还是泪水积成的?我分不出。”经过几年在打武棚中这样严格的训练,靓少佳练就了扎实的“童子功”,这对他一生的戏剧生涯,有着莫大的关系。一九一八年,靓少佳满十二岁,便在他父亲所在的剧团里“跑龙套”。他不象有些人那样看不起“跑龙套”,而是十分高兴自己获得这个在舞台上偷师学艺的好机会,从此他抓紧一切机会向前辈演员学习表演艺术,诸如英雄水的干净利落、金山昭的火气十足、靓元亨的寸度准确,还有靓昭、新大眼顺、新三凤的首本《三气周瑜》、周瑜登的拿手好戏《七状鸣冤》等等精彩的表演,他都一一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且潜揣默摸,勤学苦练,使之变成自己的东西。靓少佳认为三年的“跑龙套”使他至少得到四大好处:“一是看,二是学,三是练,四是用。企毡边看戏,不禁使你眼界大开,眼界开了,学的兴趣也来了,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学到的,就促使自己去练,练熟了,那就留待它日之用,也可以有变化地用。”正是因为在海外习艺生涯的开端,就有着如此勤学苦练、博采众长的奋斗历程,所以靓少佳十九岁的时候,就被聘为省港第一班“人寿年班”的正印小武,对继承发展小武行当的表演艺术作出杰出的贡献。
以优美动听的“妹腔”和精到圆熟的做工而在四十多年前饮誉粤剧艺坛的上海妹,她之所以能够登上“花旦王”的宝座,也是同她幼年时跟着父亲在南洋演出,耳濡目染,打好幼功基础的经历分不开的。上海妹出生于南洋的“州府戏班”,三岁起就看戏学戏,在余秋耀、醒醒群父女等名师的言传身教之下,从小就能办音识律,学会了粤剧的古老排场、锣鼓音乐以及各种行当的唱腔,并在专工花旦的基础上,做到能演男女老少各种角色,表演文武悲喜的各样戏文并皆佳妙。她在“州府”戏班习艺,常得名师指引,不但学会“江湖十八本”等古老剧目,对《十三妹大闹能仁寺》、《杨八姐取金刃》、《伏楚霸》、《陈宫骂曹》、《六郎罪子》等传统剧目的演唱艺术,更是学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因此,上海妹小小年纪就由梅香擢升正印花旦,演红南洋各州府,由于三、四十年代先后在“太平”剧团、“觉先声”剧团同艺术大师马师曾、薛觉先合作拍演的机缘,终于登上艺术创造的高峰,在四十年代初被观众推选为粤剧“四大花旦王”之首。早期演出文明新戏、改良粤剧卓有建树、被称为“香港著名新剧家”的陈非侬,后来也曾以“花旦王”的称号而蜚声粤海剧坛,他的成名也得力于曾在“州府班”认真苦练基本功和排场工架。陈非侬在新加坡等地演出时,为了弥补自己对传统表演艺术的先天不足,曾经师事靓元亨、大牛应、新白蛇森、仙花旺、利庆红、大眼钱、何细杞、蛇公成等名伶,向他们学习粤剧的基本功、排场和表演艺术。他每日早上五时起床,到旷野叫声练嗓到七时,练到声嘶力竭为止。饮完早茶后,再到舞台练习“扎马”、“拗腰”、“踢腿”、“压腿”等基本功,几个月之内天天如是。后来除练基本功外,还学会了“书房会”、“抢子”、“激女”、“写分书”等一百多个排场,从中学到许多关目和做手。在参加舞台演出时,还千方百计偷师,在台上观摩和学习。此外,除非侬还认真向其它“走埠”佬倌学习,在同新白菜合演《百里奚会妻》、同细杞合演《萍聚莲溪》、同公爷创合演《卖狗肉养亲》、同蛇仔礼合演《仗义还妻》等名剧的过程中,不但亲聆他们的教导,还学到不少粤剧表演艺术。正是因为以勤补拙,多练多学,经过一年多的时间,陈非他就当上了“永寿年”班的正印花旦,不久先后到“梨园乐”班、“大罗天”班同薛觉先、马师曾拍档演出,从而声誉大起,成为海内外粤剧观众欢迎的著名演员。有些粤剧演员说过:“州府”是粤剧艺人学习传统艺术的大课堂,“走埠’是对粤剧演员的严格考试。当然,粤剧艺人飘泊万里到海外演出,其中自有许多辛酸苦楚,但对于继承传统表演艺术来说,却是很有好处的,靓少佳、上海妹、陈非侬的经历,都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二)师京剧长武技丰富表现手段---在我国的戏曲百花园中,各个地方剧种之间历来都有互相学习吸收的传统,这种学习和吸收,促进了各个剧种的艺术发展。解放以前,粤剧和京剧曾经在海外一些城市同地演出,一些粤剧演员借此机缘同京剧演员进行了艺术上的研讨交流,学演了京剧的一些剧目,吸收了京剧的某些表演技巧,并把这些东西融化到粤剧艺术中去,使得粤剧的演出更加丰富多采。著名粤剧演员陈非侬早年在星加坡“永寿年”班担任正印花旦时,就曾向也在那里演出的京剧女演员十三旦学艺,并因此而练就了自己的一些表演绝招。那时,十三旦正随京班在星加坡演出《天女散花》,陈非侬观看后觉得她在戏里舞长绸的表演相当精彩悦目,就虚心地向她请教。十三旦为陈非侬学艺的一片至诚所感动,不但把舞长绸的技艺传授给他,还把京剧《虹霓关》中双头枪对打的技巧教会了他。后来陈非侬对舞长绸的表演日夕苦练,精心琢磨,加以发展变化,把它应用到一些粤剧剧目的表演中去,终于成为粤海梨园交口赞美的一种表演绝招。此外,陈非侬还把双头枪对打的技巧教给马师曾,并和马在拍演《佳偶兵戎》(又名《古怪公婆》)时加以运用;在“梨园乐”班同薛觉先合作时,又把双头枪的技巧教给薛觉先,因此引起薛对北派武打的兴趣,以后薛就从上海等地聘请北派武师来粤传艺并把北派武打运用到粤剧的表演中去。陈非侬自从向十三旦学艺后,回到广州便派专人赴北京延请京剧著名武旦阎岚秋(艺名“九阵风”)、祁彩芬等南下给他专门教授北派武打,因此陈非侬在一些武打戏的演出中也卓有建树。被粤剧界公推为“小武王”的著名演员靓少佳,早年在星加坡从艺时,也非常喜欢观摩在那里演出的京剧、潮剧、福建戏等兄弟剧种的表演。
一九二五年靓少佳在国内“梨园乐”班担任正印文武生,开始在舞台上独当一面,他在对戏班演出要求最严格的沙湾演出成名之作《汉光武走南洋》时,演到汉光武追杀王莽的情景,新奇独到地运用圆台“旋子”追杀,观众看后叹为观止,把这个动作誉为“燕子飞”,一致称赞靓少佳身轻似燕,并说:此地三十六班皆看遍,未有一班、未有一人有此绝招。其实这种“旋子”招式,却是靓少佳在星加坡演出的京剧中看到、经过勤学苦练而练就的硬功夫。在海外向京剧艺术学习,因而对粤剧剧目、表演、基本功、服饰、道具等的变化发展都做出显著贡献的,首先是被誉为“生关公”的著名演员新珠。新珠不但在粤剧舞台上塑造了前所未有的光彩夺目的关羽形象,而且创造发展了一批富于粤剧特色的“关公戏”。一九五六年,六十二岁高龄的新珠随广东粤剧团到北京演出了《单刀会》,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观看了粤剧团的演出并接见剧团领导和主要演员。周总理在讲话中指出粤剧是南方的一个大剧种,在美洲、东南亚一带都有影响,强调要保留粤剧的特点,还专门赞扬新珠说:你演的关公确是别开生面,与京剧不同,有粤剧的特色,粤剧的南派武功有很多优秀的传统艺术。新珠在粤剧“关公戏”方面的建树,是同他在海外学习吸收京剧“关公戏”的长处、使之与粤剧传统艺术融会贯通的努力分不开的。粤剧传统剧目中有关于“三国”的连台本戏,关羽在这些戏中一般都是充当配角,而且关羽的形象也不画脸谱,戏班只是在“破台戏”中为了驱鬼辟邪,才上演一出《关公送嫂》,剧情、表演、脸谱、服装、道具都很简单,真正以关羽作为主角的粤剧出头戏,是新珠在粤剧“三国”连台本戏的基础上,融会了京剧“关公戏”的精华而发展创造出来的。民国初年新珠在新加坡“永维新”班当正印武生时,结识了曾搭京剧红生前辈老三麻子的戏班演出、因而学会老三麻子全套关公戏的京剧武生李荣芳,两人切磋剧艺,探讨了京剧和粤剧《关公斩华雄》的优劣长短,新珠学习吸收了京剧关羽的武打、扮相、服饰、道具的长处,使粤剧《关公斩华雄》别开生面,大受欢迎。接着新珠又向李荣芳学演京剧的《水淹七军》、《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走麦城》、《月下释貂蝉》等剧目。新珠学会这些戏的演出路子后,并不是原封不动地搬上粤剧舞台,他先请戏班里的开戏师爷把京剧本子删繁就简,努力突出表现关羽的场次,给关羽更多的表演机会;度戏时尽量把京剧的表演程式化为粤剧的传统排场,用南派武功代替北派武打,使唱功、做功、排场、武打,既是粤剧的传统,但又经过一定的变革,并且借鉴了京剧的表演艺术,有所发展创造。观众看过这些戏后齐声称赞说,这样勇猛威严、天神一般的关公,在粤剧舞台上从未见过。此后,新珠获得了“生关公”的美称,从南洋回国演出时,更被标名为“红面泰斗”。
抗战期间,在香港沦陷之前,新珠第二次到美国纽约、波士顿、旧金山等地巡回演出,这时他同花旦周坤玲合演的《关公送嫂》和《关公月下释貂蝉》还拍成电影,扩大了粤剧关公戏的影响。新珠在创造发展粤剧关公戏的过程中,还借鉴吸收了京剧的艺术基本功。粤剧武生在表演时多用“四平大马”、“一扎马”,架式不够美观,新珠为了表现关羽的挺拔威严,就苦练京剧武生的“一字马”,并在演出中加以运用,大大加强了关羽形象的轩昂气宇和肃穆形格。此外,为了使粤剧的关公也象京剧的关老爷那样具有天神一般的威严,新珠坚持苦练眼神,在垂眼和露眼两方面练就了一套硬功夫,使舞台上的关羽在平时眼脸下垂,含威不露,一旦恼怒或要杀人时,便双目突眶,威风杀气。过去粤剧传统剧目中的关羽只是一般的配角,所以穿扮和使用的道具都比较小气,不切合关羽的身份性格,新珠在演出粤剧关公戏的过程中,也不断从这些方面进行改革。如借鉴京剧关羽的脸谱,勾红脸,又如把原来关羽在舞台上使用的纸糊大刀,改用长六尺多、重十八斤的青龙偃月刀。关羽穿的靠和蟒,原先是向京班借用,后来托人向上海订购了包括夫子盔、绿蟒、绿靠、夫子靴、关刀、关旗以及马童的服装等整套行头,这些改革都有助于新珠成功地塑造粤剧关公的形象。粤剧在海外的演出活动,在整个粤剧发展的历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只是介绍了清末民初至新中国成立这个历史阶段中粤剧在海外流播的情况,说明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对粤剧发展所作出的贡献,阐述粤剧在海外华侨社会中活动所发生的艺术上的变化。在这个历史阶段中,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粤剧在海外活动的地区,有些是资本主义社会,有些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粤剧艺人在政治上受到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压迫歧视,经济上遭到戏院院主、戏班班主以及社会黑势力的剥削压榨,思想文化上也受着资产阶级、封建阶级的侵蚀影响,因而粤剧在海外演出也不可避免地染上商业化、殖民地化的倾向,从而对粤剧的发展产生消极的有害的影响。这些问题在本文都没有谈到,留待日后另撰专文再作论述。粤剧在海外的演出活动,在历史上曾经发挥把华侨同祖国民族文化密切联系起来的纽带作用,也曾经发挥帮助华侨支持祖国革命斗争的桥梁作用。在社会主义新时期里,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坚定实行,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的广泛开展,粤剧到国外华侨集中居留地和港、澳地区演出的机会越来越多,我们应该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使粤剧在海外的演出活动,不但继续发挥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的良好的作用,而且通过演出去体现粤剧在党的文艺方向和双百方针指引下所发生的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变化,加深海外侨胞和外国友人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理解,从而增进中外人民的友好团结。此外,还要在亲善的文化交流中,学习别国文化艺术的优点和长处,广采博收,取长补短,这对促进社会主义粤剧的发展,无疑也是很有好处的。 |